《人民日报》痛批一些抗日剧“用娱乐埋葬历史”

(2011-09-05)

早报导读

● 于泽远 北京报道

  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纪念日。官方《人民日报》前天发表文章痛批一些国产抗日战争剧戏说史实,用娱乐埋葬历史。一些胡编滥造的抗日电视剧不仅模糊了观众对抗战英雄的正确认知,也模糊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文章指出,在近些年的荧屏上,一些电视剧一味追求娱乐效果及商业利益,以游戏精神亵玩历史,而娱乐化、铜臭味致使一些历史题材、宏大叙事的作品误入歧途,这是对历史也是对观众的极端不负责任。

  例如《抗日奇侠》、《烈火》、《断箭》等热播的电视剧,把抗日斗争演绎成不乏魔幻色彩的武侠传奇,这些“抗日奇侠”有的以绣花针为暗器,能不留痕迹在瞬间致人死地;有的拥有铜头铁臂,能一掌断石,几拳便可令日本人粉身碎骨;还有的会缩骨功、易容术、化骨绵掌,能避开子弹。

  在“奇侠”们的拳脚交加中,荧屏上出现了一批讲述平民抗战“剑走偏锋”的作品,似乎要掀起一股“痞子风”。如电视剧《烈火》,为了娱乐观众,营造强烈的戏剧感,剧中主人公不仅有迷药“坦白剂”这种奇物,而且还是江湖道上和警察局黑白两道通吃的奇人;讲述帮会势力抗日的电视剧《断箭》,把帮会传奇化、把英雄超人化、把日军愚笨化,像主人公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街上偷得日军钥匙等行为,如同儿戏。

  文章指出,如此戏说历史、轻视英雄的做法,其直接后果就是消解了民族精神的传承。为了娱乐,为了收视率,竟能容忍将本民族的血泪史拿来戏说和娱乐,这归根到底是历史观出了问题,是丧失文化自尊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获取知识的来源已经更多地从纸质文字转向了网络和电视,尤其是现在中国电视剧的受众主体,已经集中于青少年和一般知识水准的普通百姓。如果电视剧创作者不能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那么作品所呈现的影像及其表达的主题就会误导观众,对他们产生不容小觑的消极影响。

  中国社科院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历史学者对此深表赞同。他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近些年播放的抗战电视剧,包括收视率很高的《亮剑》、《智者无敌》等,为满足观众的新奇口味,不惜胡编滥造,让“李云龙”这类一身痞气的“抗日英雄”大行其道,甚至把日军的特务头子也变成中共间谍,严重扭曲了普通民众对抗战历史的认知。

  同时,一些表现国民党抗战的电视剧把重点放到国民党内部如何勾心斗角,而中共地下党如何引领、指导国民党下层官兵积极抗战,似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也是在中共领导、配合下才取得一些胜利。这些在大陆政治正确的“抗日故事”也严重背离了史实。

  《人民日报》的文章认为,造成抗战电视剧如此泛娱乐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电视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为了缩短创作周期,尽快收回成本并赚取利润,创作者普遍前期准备不足,对历史资料和真相缺乏基本的搜集、核查过程,手头素材不足以搭建故事框架时,便信手拈来进行编造。二是创作者急功近利,贪图收视效果及其经济回报,一味追求以奇制胜,吸引眼球,从而忽略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三是如今影视制作的门槛过低,影视公司良莠不齐,影视市场秩序浮躁,使得一些低俗剧作和节目有漏洞可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