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乃光 | 评论(0) | 标签:特首选举, 泛民, 选委会, 公民党, 选举委员会

公民党於星期天公布,不会派出候选人参与其之前同意的泛民特首初选机制,但仍会「全力支持」泛民的特首候选人,和协助参选选举委员会的泛民候选人,期望有二百个以上的泛民候选人参选。对公民党这决定,泛民中人尤其是有意在考虑出选选举委员会的人士中,议论纷纷。

事实上,泛民支持者中,普遍对参选特首抱不同意见,当中不少人对於泛民参选的人选更显得颇为主观,「非君不选」。既然如此,泛民何必再玩,泛民有本事玩吗?

泛民要取得入场券,谈何容易

两週前笔者於本栏谈到在建制派很可能有两人参选下的选举形势,指出泛民选委能左右特首选举结果的机会依然不大,而且中央为了限制泛民的效应力,將会尽力不让泛民所拥有的成为「决定性」的一百数十票(註一)。的確,別先说当选,泛民就是要取得一百五十名选委之数参选,也不能太过乐观,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这次特首选举与五年前梁家杰参选,挑战曾荫权的时候,最大不同的是在选委选举期间,仍然未知谁是泛民候选人,民望在泛民中较高的公民党领导人,甚至「一早」就表明「拒绝再玩」。箇中原因,除了因为泛民未能完全团结外,更因选委会选举与区议会选举选期重叠,泛民虽然同意初选,但却只能在选委会选举结束后才能开展,令部分泛民支持者未能在候选人身分未定时决定参选选委,或因为心仪的公民党候选人不参选,令参选选委人数可能买少见少。

再者,表態公开支持泛民,成为泛民阵营选委一员,始终有些难度,尤其对商界和专业界的人士而言,很多人都不愿或真的不方便公开。相反,建制派总不愁无人问津,永远「大把人」排队愿意投营表態支持,以示忠贞。选委的空缺越多,排队「报名」的人越多!所以,选委人数由八百人增加到一千二百人,並无增加民主成分,反而令泛民更难「搵够脚」,其实有点「捉虫」。

泛民应严防「有竞爭,无泛民」

在建制派可能已有多过一人参选下,不用泛民「陪跑」已经有「竞爭」,甚至比泛民这种「註定不会贏」来得更具「可观性」。这样一来,泛民陪跑还有何空间,更重要的是,还有什么意义?

首次,第一个泛民参选选委和特首的理由,是为了二零一七年可能有的特首选举先作准备。虽然泛民到时能否成功得到提名,未必能够太过乐观,但如果明年特首选举变成「有竞爭,无泛民」的「案例」,会成为很坏的案例!中央锐意以温水煮蛙式把香港与內地同化,在他们眼中可能最好是二零一二年泛民不能取得足够入场券,市民虽然没有票可投,但至少有戏可看,?「有竞爭,无泛民」可令泛民变得可有可无。

第二,在明年特首选举中,必须有候选人能真的为民主普选代言,逼使其他候选人在公眾面前,包括未来特首在公眾面前为双普选作出承诺,不能让建制派「自己玩哂」,垄断议题,甚至指鹿为马。泛民如果选择「不入闸」,只是自我放弃面对公眾,进行辩论,表达理念的机会。

別在政治大龙凤中迷失自我

第三,笔者相信只是个「非理由」,就是有些人可能以为泛民选委可以影响建制派二人之爭的结果,但一如笔者上周文章所指,这个机会很微;毕竟,在以前的选举中,例如曾荫权也有会见泛民选委,但最后当选的特首在任內有否真的聆听泛民选委的建议,大家都可以估到。

泛民选委若以为能於建制派谈判,爭取他们的承诺,歷史会证明是过於天真。与其过於透入建制派两名候选人的「跑马仔」赛程,自己在政治大龙凤中迷失自我,不如坚持向选民展现制度的不公平,和把焦点继续集中於取消功能组別。

所以,泛民参选更要团结,因为建制派和中央真的最擅长分化,逐一击破。

最重要,要团结

但要泛民团结,谈何容易!若建制派能引入內部竞爭,不要小覷他们,反而泛民应当反思,建制派可以这样做,正是因为泛民不团结,以致积弱,令建制派可以乘虚而入。

结论就是,泛民的最大敌人,还是泛民自己,试想,仍然「坐拥」有接近「黄金定律」的六、四得票比例,但政治影响力却停滯不前,建制派才能有机可乘。

始终,泛民最大的敌人,还是泛民自己,只有能求同存异,放开意见不同之处,寻找最大共识,不搞分裂,才能在往后恶劣环境下坚持下去,爭取最终得到真的民主普选。

註一:特首选举之「建制內部竞爭下的四型选委」

http://www.hkej.com/template/blog/php/blog_details.php?blog_posts_id=73218

莫乃光的最新更新:

数据中心发展须到位 / 2011-09-24 09:53 / 评论数(0)特首选举之「备选风云」 / 2011-09-20 08:14 / 评论数(1)电子政府与民主精神的互动 / 2011-09-20 07:51 / 评论数(0)特首选举之「建制內部竞爭下的四型选委」 / 2011-09-13 00:48 / 评论数(2)推广IPv6刻不容缓 / 2011-09-10 17:18 / 评论数(0)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