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革命先烈的胸怀和视野,仍能在今天的香港找到吗?

辛亥百年将至,只要有孙中山足迹的城市,也有各种纪念活动,香港自然不能缺一席位。这个曾是孙中山求学和策动多次起义的蕞尔小岛,如今还留下多少他的印记?而革命先烈的胸怀和视野,仍能在今天的香港找到吗?

寻找孙中山

来到当年孙中山经常出没的维多利亚城,即现在的港岛中西区,你需要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才可重现当年的完整布局和那份救国深切的情怀。早在1996年,即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中西区区议会设计了一条「中山史迹径」。这条全长3.3公里、共15个「景点」(其中孙中山纪念馆2006年才成立)的步行径,基本上概括了孙中山与香港的渊源。

不过,除了孙中山于1923年在香港大学演讲的大礼堂(即今天的陆佑堂),以及变成孙中山纪念馆的甘棠第(宅第原主人何甘棠是孙在中央书院就读时的同学)仍保留建筑原貌外,史迹径的大部份古迹已面目全非。孙中山于1884年入读的中央书院早在1948年已拆卸,旧址也变成荒废多年的警察宿舍;四大寇聚会论政的歌赋街杨耀记、史丹顿街的香港兴中会总会和中国日报报社旧址、兴中会会长杨衢云被暗杀的结志街私垫、还有德己立街的和记栈鲜果店(策划1903年广州之役的地点)等重要古迹,在百年间已因城市发展(再贴切点来说,是让路给地产霸权也不为过,史迹径是全港最昂贵的地段之一),不是变成高级消费场所就是豪宅,最多只在路边留下解说路牌。中央书院旧址在2005年被政府列入申请售卖土地,但在保育团体和民间的反对之下才将之剔出,现在用途仍悬而未决。

有不少民间团体、学校和学者也不时组织导赏团参观这个香港老城区。但是,在熙来攘往的坡道上,极目是市区重建局准备拆掉和翻新的摩天楼。尽管导赏员倾情讲解,我们还是很难重构当年孙中山「暇时则散步市街,见其秩序整齐,建筑宏美」的中环。

长眠在香港的革命志士

倒是人迹罕至的跑马地,才更叫人看到革命先烈甚至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与香港的关连。

位于昔日维多利亚城边缘的跑马地香港坟场,除了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坟场外,还是许多曾襄助孙中山革命事业的人的长眠之地。

踏进这个仍保留了维多利亚时代色彩的墓园,确是可在沧海桑田的香港中,一窥殖民地时代早期,香港的「永久居民」如何协助孙中山投身救国大业。

中央书院创校校长史钊域,还有创立西医书院、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兼孙中山在中央书院的恩师何启(辛亥革命后何启成为革命政府的总顾问官),就是这里的永久居民之一。被暗杀的兴中会会长杨衢云;曾参与太平天国及计划1903年在广州起事的洪秀全侄儿洪春魁;还有孙中山的谊父、中国牙医先驱关元昌;于1910年发起剪发不易服的「香江六老」之一温清溪;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收留逃难来港的康有为、以及暗中支助孙中山的革命政府、军阀割据时呼吁和平统一的香港大老何东(也是上述何甘棠的兄长,孙中山就是在何东的陪同下于1923年到香港大学演讲;其儿子何世礼更是自效力张学良东北军开始,一生忠于国民党、百多年来唯一一位香港的土产将军),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席位的人物,也是长眠在香港。

看着墓园内不同形状的石雕,感觉和这些曾影响过中国与香港命运的人的距离近了。至少,你知道这些一度举足轻重的人物,现就在你的脚下。

可惜,这些名字,大部份也不曾在香港的中小学课本出现。香港人对他们部份人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不太反映史实的电影,或是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建筑物而已。

再广一点看,香港坟场呈现了香港开埠以来的历史完整性以及与中国的关连。最早期下葬于此的,除了两次鸦片战争的侵华英兵,来华的传教士、商人,然后陆陆续续是参与中国变革的志士仁人等等。

虽然近年陆续有团体组织坟场导赏,让市民一窥香港的过去,属可嘉之事,但在华人社会,墓园游毕竟是小众玩意,要能办到像伦敦的海格坟场(High Gate Cemetery),每天也有导赏,让市民有历史的熏陶,仍需要下很多功夫。。

如果我们归究是殖民地教育没有让我们认识香港历史与中国的关系,而现在我们又急不及待要推行的国民教育,强调祖国的成就而把香港的角色淡化,那孙中山在港大寄予港人的厚望:「以香港为模范,将来返祖国,建设一良好之政府,吾人之责任方完,吾人之希望方达」,要实践的话,还有漫长的路。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