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不能脱离责任来捍卫权利

(2011-10-07)

早报导读

仁慈疗养院迁入武吉巴督52街的计划一波三折,卫生部及蔡厝港集选区议员刘燕玲日前与当地居民对话,仍然无法改变他们要求疗养院改建别处的坚决立场。居民反对的理由,主要是院址地点目前是一座多用途球场,是附近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唯一去处。他们也担心,疗养院营运后将导致停车场越来越拥挤、屋价受影响、没有场地打太极、空气质量受影响等等。

  今年的“分水岭”全国大选,的确为新加坡的政治氛围带来新气象,无论是政府、媒体或人民,都还在适应这些变化。政府更重视基层民众的感受;媒体努力呈现多元观点;国人勇于表达意见,捍卫本身的合法权利。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而言,这些无疑都是正面的发展,值得肯定。与此同时,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其他影响,同样必须得到重视。

  国人积极敢言,有助于让社会集思广益,在影响广泛的公共议题上,可以避免无谓的政策盲点。消极地看,不同利益团体竞相争取本身的利益,也容易引起争执和冲突。除了仁慈疗养院的争议,其他类似的案例还包括嘉枫园居民不满兴建中的滨海市区线工程,影响他们的出入安全与不便,持续与陆路交通管理局相持不下;实龙岗花园居民反对将区内旧校舍改建为客工宿舍,同国家发展部争论不休。

  本来,一个健康的民主社会就应该是众声喧哗,各种利益团体根据公开、公平的游戏规则博弈、妥协,最终达到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办法。关键在于,作为“生活的方式”(a way of life),民主也是个需要学习的过程。至少,博弈各方都必须学会妥协,要理解自己的利益并非时时都能够全部被满足。同时,民主协商的过程必然会牺牲效率,这需要参与的各方有足够的耐性。在博弈的过程中,给对手基本的尊重,也是达致最终的妥协方案的重要元素。

  强调个人权利的民主价值,与重视集体利益的亚洲社会,关系天然紧张。习惯了“我为人人”理念的国人,一旦开始捍卫个人合法的权利,却容易陷入“人人为我”的另一个极端。上述三个地区的居民都有合理的不满,在和当局对话时偶有火爆的场面,甚至出现“感觉像二等公民”、“觉得被强奸”等激烈的说法——如何把握博弈的分寸,立场坚定而不失理性,显然还需要补课。

  虽然民主价值体系里反对“多数人的暴政”(tyranny of the majority),主张少数人的权利必须得到保护,但同样强调公民享受权利,也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及义务。任何社会都面对资源有限而欲望无穷的问题,利益该如何分配才算合理?平衡点永远变动不居,因时因事而异。人毕竟是群居的动物,个人的权利固然神圣,集体的利益也无法忽视。

  仁慈疗养院、地铁滨海市区线、客工宿舍,事关社会整体利益。当然,这些项目的兴建过程都会影响部分国人的利益,需要正视他们的声音。可是,自认为苦主的少数人,同样不能忘记自己身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以地铁滨海市区线为例,居民要求挪走在他们公寓前的隧道竖井,减轻他们日常生活的不便,但代价却是整个工程将延迟四年竣工,其中的是非,相信理性的国人自有公论。

  在国人政治意识越来越高的时代,政府过去那种果断决策,要求人民为长期利益做出短期牺牲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国家的长期利益依然存在,需要做出短期牺牲的情况也不会消失。这就需要对怎么分配谁享受利益及谁付出代价进行协商,并在吵闹、低效的博弈过程中,尽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都得适应、学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