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渠門內大街的安化樓是中國共產主義的最後樣板房,曾是北京最早設有電梯的豪宅。
(取自網路)

北京廣渠門內的安化樓,曾是名聞全中國的公社大樓,也是北京最早擁有電梯的豪宅。隨著時代變遷,與毗鄰的現代高樓相比,安化樓顯得破舊與過時,而曾經以住進安化樓為榮的住戶,現今只希望儘早拆遷,搬離這棟「共產主義的最後樣板房」。

公社大樓誕生於高喊「大躍進」「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年代。南方周末報導,1958年中共八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北京為此決定興建「公社大樓」。最著名的三幢:西城區的「福綏境大樓」、東城區的「北官廳大樓」和安化樓。2001年北官廳大樓被爆破拆除,福綏境大樓自03年也開始拆遷,安化樓成為僅存的「共產主義樣板房」。

安化樓自建設之初,即根據中國人對共產主義的想像而設計:要讓人們全心工作,必須有大食堂;大人忙於共產主義工作,需建托兒所照顧小孩;來客需有地方住,樓裏必須修賓館;人民公社經常開會,樓裏也要有專門的會議室;雖然物資均為集體供應,但零碎物件還是得買,每層樓需要設一個服務部。

根據上述設想,安化樓主體建築九層高、附樓八層高、面積近兩萬平方公尺,1960年代初竣工時在北京引起大轟動。其戶型結構和功能布局,處處體現公社年代的原則和對「共產主義生活」的期待。當時,人民公社都是吃大食堂,所以安化樓的房間內一律不設廚房,但包括托兒所、俱樂部、會議室等其公用服務和休閒娛樂設施一應俱全。

這幢「共產主義大樓」,不僅是北京最早擁有電梯的豪宅,其用料據說是建造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剩料。甚至當時北京唯一的防空警報器也安在安化樓頂樓,「站在樓頂,一眼能看到天安門」。

不是什麼人都能住進這座共產主義大樓,七十六歲的張青說。他是安化樓的第一批住戶,老伴在百團大戰時還當過楊尚昆的警衛員。入住安化樓的居民,雖不是最有權勢,但都是有「身分地位」的人。當時月租是十多元人民幣,相當於北京市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普通人也住不起,安化樓又有「高幹樓」之稱。

年逾八旬的徐欽敏,在「共產主義大樓」住了數十年,熟悉的人多喊老徐。他十三歲在無錫參加革命,曾常年從事諜報工作。當年住進安化樓後,老徐很開心。五十年過去,老徐看到了經濟發展,但他也常常疑惑:「共產主義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前幾年,葛優主演的一部電影「卡拉是條狗」曾在安化樓取景。安化樓的居民並不因此感到光榮,他們認為,劇組之所以看上自己的家,「只是因為夠破」。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