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红广角》,摘自《解放日报》,肖燕明整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在历次解放战争和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修建一座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下午6时,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庄严的纪念碑奠基典礼。随后,中央及地方共17个单位组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确定纪念碑的整体设计方案。兴建委员会花了一年多时间,向全国征集意见,收到140多套设计方案。
兴建委员会最终敲定了和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念碑相似的设计方案。兴建委员会成立了施工组,陈志德调任组长。1952年8月,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程正式启动。
陈志德仔细研究完图纸,按照设计方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要刻在一块长约15米、宽3米、厚约0.6米的整块碑心石上。为了保证碑心石不折断,开采石料的毛坯厚度必须达到3米,这就意味着这块巨大的毛坯石料将重达300吨以上。到哪里去开采如此巨大的石块?
陈志德花了十几天时间翻阅资料,掌握了全国各大山脉的岩石情况。最终陈志德确定采用崂山最西端的山峰浮山大金顶上的石料,因其石质均匀,且耐风化。
技术工人们没有开采如此巨大石料的经验。陈志德把被当地人称为“石神”的老石工李开山请到采石现场,李开山一听要求,倒吸一口凉气,300吨重的巨石,根本就不是几排钢楔子能搞定的。他决定用放闷炮的方法,炸出这块巨石坯材。
碑心石成功地从岩体上剥离后,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面前:怎么把这块巨石运到火车站?
青岛市政府从全市七八家国营工程队中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运石突击队。从浮山到青岛火车站,30公里路程,运石队伍整整走了34天。
1953年10月13日,北京西直门火车站鞭炮齐鸣,挂着专列牌子的火车载着这块碑心石,缓缓驶进车站。
碑心石运抵天安门广场后,施工队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立即对其进行成形前的精加工。碑心石经过雕琢,“瘦身”到了60吨。
随着纪念碑修建速度的加快,又一个难题出现了:怎么才能安全地把60吨重的碑心石吊起20多米,再平稳地安装到混凝土碑身上?最终,多位国内专家经过周密论证,给施工组提供了一个安装方案。
正式吊装那天,茅以升、刘开渠、梁思成、林徽因、范文澜、郑振铎等100多位各界专家、领导一大早就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上午8点半,陈志德吹响口中的哨子,下达吊装命令,碑顶传来滑轮组的“吱吱”转动声,碑心石被钢丝绳缓缓吊起,现场顿时一片寂静。
陈志德手拿红旗,在吊装现场指挥。下午两点左右,碑心石终于准确就位,稳稳立在纪念碑正北面的碑心石槽内。
几挂早就准备好的爆竹被点燃,人群中发出一阵欢呼,锣鼓声随即响起。陈志德的眼泪“唰”地就流了下来。
完工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做了工程总决算,纪念碑的建造总计花费约40.5万元。
195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纪念碑碑身上的红色大幕被揭开,雄伟壮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正式落成。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