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从没有接触过经济学,那么,不妨读读一本很不错的入门读物——《经济为什么会崩溃:鱼、美元与经济学的故事》。这本书浅显易懂,而又引人入胜,在故事中讲经济学原理。我应邀为此书的中文版写了序言。该书已由中信出版社在2011年10月30日正式出版发行。——暖之

小岛经济开启智慧之门 
——序《经济为什么会崩溃》
    
时寒冰 
 
   
这是一本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经济学著作。
   
从小岛开始,一个个原本深奥的经济学原理,便在一个个故事中生动地体现出来。随着故事层层思考下去,便会发现,尽管一些经济学的道理看起来越来越深入,却始终贴近我们的实际,并始终充满乐趣。

   
既能言简意赅地讲明道理,又保持着足够的吸引力,使得读者好像在一种魔力的吸引下享受阅读,是极难做到的,而彼得•D•希夫与安德鲁•J•希夫做到了,《经济为什么会崩溃》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

   
但如果将这本书仅仅看做是经济学入门读物,我觉得有失公允。因为,这本书对当下的很多经济现象做了深刻的剖析,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喜欢这种鲜明的风格。我甚至认为,如果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能够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一定不会在诸如以庞大政府投资主导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诚如作者所言,“凯恩斯主义允许政府摆出一副有能力提高生活水准的模样,只要印刷机呼呼运行,什么公开承诺都可以做。因为存有亲政府的倾向,凯恩斯主义者们比奥地利经济学派更有可能接受最高政府的经济任职”。

   
凯恩斯的主张,为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找到了合理的理由和依据,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因为,它使经济自身的运行规律遭到破坏,使得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被扼杀。

   
当下的中国不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吗?不加息,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必然日益严重;加息,由于不能对政府投资这一块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反而加速了民营企业的大面积死亡,而这些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恰是市场所需的。这意味着,当这些生产企业次第倒闭,供应减少,反而会加速中国的通货膨胀!

   
为什么出现了这种两难的局面?根源就在于,政府成为了经济的主导者,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角。这种困局只有当政府的职能从主导经济向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过渡以后,才能真正得以改变。

   
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是催生天量货币不断被滥发的根源。政府通过通货膨胀,稀释民众的财富,通过悄悄盗用民众的财富满足所谓的经济干预计划,而这些计划无不是被种种动听的承诺包装着,尽管这些动听的承诺很少真正兑现。

   
政府为了使通货膨胀的理由变得生动可人,不断妖魔化通货紧缩:“现代经济学错误地认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因而一旦发生通货紧缩,人们就不愿意消费(这样价格就会继续下降),而人们如果消费,价格下降的影响就会减弱。真是荒谬。”

   
是的,这是荒谬之极的理论,它甚至在常识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还有什么比让物价降低到一个更合理的水平对消费者更具有吸引力呢?
   
《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中讲述的一些基本道理,帮助我们回归常识。
   
无论是大规模经济还是小规模经济,所遵循的经济学原理是一样的。比如,投资建设,“只有在收益大于支出时,这种投资才有效果。反之,这些项目就是在浪费资源并会阻碍经济增长”。但很多人似乎只看到了投资建设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虚幻的GDP数字,却没有看到这种高投资低回报甚至无回报的结果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损耗。

   
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为什么会崩溃》讲述的故事,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倾听了这些故事,明白了这些故事背后的经济逻辑脉络,对于很多的经济现象,便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或许正是《经济为什么会崩溃》的价值所在吧。

  
我曾经拜读过彼得•D•希夫的《美元大崩溃》,对其大胆、明确、一针见血的风格非常欣赏,彼得•D•希夫与安德鲁•J•希夫合作的这本《经济为什么会崩溃》具有同样鲜明的风格。愿这部著作让更多的读者从中受益。

       
2011年7月 于上海

链接:美国、欧洲、中国经济趋势
链接:欧债危机通向天堂or地狱之门?

链接:揭开油价涨多跌少之迷

链接:强烈谴责美国苹果公司网站“盗窃”本人作品

链接:伯南克会说什么?

链接:九月的棋局

链接:从美联储的宽松到中国泡沫

链接:债务危机·泡沫·命运之战(新浪)

链接:哈尔滨新书发布会花絮(60张照片) 

链接:曹建海:我以我血荐轩辕(新书序言)

链接:刘广元:在震撼中感悟大爱之美(新书序言) 

链接:周洛华:深怀悲悯的金融战略家(新书序言)   

链接:乔良:悲壮的先知——序时寒冰《经济大棋局》

链接:贵州贫困山区助学(视频,含20分钟演讲)

链接:爱心图书馆捐赠及游嵖岈山(35张照片)

链接:云南二次爱心捐助行动(含30张照片)

链接:云南抗旱救灾感悟(含44张照片)

链接: 贵州助学·感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