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层人大选举投票站之一(新华社图片)

北京基层人大选举投票站之一(新华社图片)

中国地方基层县乡两级人大正在进行换届选举,全国各地已有数百名独立候选人参加竞选,但到目前为止,躲过层层阻挠最终获胜的却屈指可数。

中国的人大代表选举历来被看作是走过场,虽然近年来民间独立参选意识逐渐加强,但当选者却永远是官方内定的候选人。

独立参选人

此次基层人大换选中,报名的独立参选人数远远超过往年,但这场当局希望用来展示自己正在放松政治控制的基层选举过程,却显示出中国距离政治自由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今年报名参选的独立候选人来自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有下岗工人、普通市民和在校学生,也有作家、教授、记者、律师和互联网管理人。

希望参选的人数大增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互联网和微博在中国更广泛的普及,唤起了公众的公民维权意识和参选意愿。

根据中国现有的法律,公民独立参选是合法合理的,应该获得与官方候选人同样的条件和待遇,但是在实际实施中却并非如此。

触犯统治者忌讳

今年的独立参选人中,绝大多数在最初筛选阶段就被淘汰,在一些政治控制较严的地区,独立参选人有的被“劝退”,有的受到恐吓,或被警察软禁,甚至有遭殴打的。

有媒体报道,在西南某省的一些地方,参加初选提名的人都是上面指定的,每个出面提名的“推荐人”,还会得到政府的数十元补助费。

在中国首都北京上周(11月8日)的基层人大选举中,约有近60名独立候选人报名参选,但全部被淘汰,当选者都是官方候选人。

分析人士认为,独立参选人的出现本身,就是对试图牢牢掌控中国政局的共产党统治集团的一个挑战;而独立参选人希望为自己所属阶层争取权益的参选理念,更是触犯了中国统治者的忌讳。

表象与实质

中国宪法学教授童之伟把公民独立参选比喻为在“计划政治原野上点燃了市场政治的火炬”。但这一火炬是否能、或什么时候能把中国的计划政治烧成市场政治,不少人心存疑问。

中国目前无论基层还是全国的选举,虽然也称为“差额选举”,但除了村长一级是直接选举之外,总体仍然局限在间接选举和官方内定的范围内,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民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当选者。

基层民主选举是政治体制民主化的第一阶段,从这一初级阶段走向民主化成熟的阶段全国民主选举,其中必须经过许许多多努力。

人们担心,如果在基层人大选举中都不能容忍具有民主意识、维权意识的独立参选人,怎么可能让老百姓推选自己信任的人来掌管国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民主选举呢?

除了有独立参选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应该有不同政治见解与政策的党派参加,而这点恰恰也是目前中国不具备的条件。

所以这次独立参选人在中国基层人大选举中的遭遇,让外界看到,虽然中国推行民主刻不容缓,但要真正实现民主化却任重而道远。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