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0) | 标签:香港, 内地, 大学生
羊城晚报专栏
——————
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一场讲座,因为是关于哲学问题,放在中文大学的圆形广场,主办的老师心里面惴惴不安,因为过去这么多年,这样的讲座,最多来几十学生,放在这个露天广场,会让讲者也觉得,形影孤单。
不过,最后来了五百多名年轻听众,他们把广场坐的满满的,连两位讲者都感到突然,来自台湾的老教授非常感动,他说,这样的话题,在台湾的大学校园,愿意参与的学生,也许就是比香港稍微的多一点点而已。
在这五百多名听众当中,绝大部分是内地来港读书的同学,在之后的互动环节,站起来提问的,这样的学生占了九成的比例。对于经常到内地大学举办讲座的我来说,同样不感到奇怪,因为每次的演讲,讲堂的位子总是不够坐,也许里面一些学生来,是冲着讲者的名气,就好像中大的这场一样,但是更多的,是希望透过讲座,能够听到一些东西,触动自己思考,而在对于吸收资讯的主动性上,内地的大学生,要比港台的主动的多,在我看来,因为他们一直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对于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好奇心。
有趣的是,这场活动的志愿者,比如进行文字记录以及网络直播等相对不太复杂的工作,大部分也是内地来港读书的年轻人,而现场的音响以及海报设计,场地安排等,更多的是本地的大学生在参与,在这些涉及到具体技术性和操作性层面的东西,这些香港的学生,显然更加得心应手。
对于他们来说,一直有着很多练习的机会,而对于内地学生们来说,参加活动是一个开始,而主动组织活动,则还需要更多的主动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