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曾寿瀛,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四次参加相关乳品标准制定的讨论会

  我至今也没有明白,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其中一些关键性标准,最后为什么会被推翻?――魏荣禄,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先后三次参加相关乳品标准制定的讨论会

  我现在没什么可说的了。说了有什么用?――多名曾经参与标准制定讨论会的奶业专家

  重新制定的乳品国家安全标准,在出台前的最后一刻,却修改了两项关键标准,参与讨论制定的多名奶业专家均不知情,对此深表困惑,并选择不再表态:“说了有什么用?”

  谁在主导制定食品安全标准

  2010年9月通过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卫生部组织成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负责审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

  从这个审评委员会的委员名单来看,目前担任副秘书长以上领导职务的14人当中,9人来自卫生部及其下属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人来自农业部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还有1人来自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1人来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一个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台要经历哪些环节?

  参与乳品国家安全标准制定的专家,请他们讲述相关乳品国标的出台过程。

  标准起草单位最终没有公布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重新制定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成为共识。2008年12月,卫生部牵头,会同农业部、国家标准委、工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药监局等部门,以及中国疾控中心、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等单位,成立协调小组,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整合完善。各部门推荐了近7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组长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所副所长王竹天担任。

  协调小组负责议定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专家组负责提出乳品安全标准,此外还设立了秘书处,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据介绍,在此期间,近600人次参加了各工作组、起草组以及专家组的研究与讨论。

  2010年2月,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召开各分委员会会议,审查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经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

  曾寿瀛,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四次参加上述标准的讨论会。他回忆:“前几次参会人数都接近百人,相关部委、奶协、知名乳品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有代表参加。”

  对于参会代表的比例,3次参加讨论的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魏荣禄有些看法:“1/3参会代表来自外企。”

  至于具体的起草单位和个人,在2010年公布的政府公告中,并没有具体介绍。而2005年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发布巴氏杀菌、灭菌乳卫生标准,前言部分公开了该标准起草单位为南京、天津、南宁等9个地方卫生防疫站,主要起草人为唐世树等9人。

  两项关键标准最后一刻变脸

  回忆起乳品新国标的制定过程,魏荣禄颇有些遗憾:“我至今也没有明白,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其中一些关键性标准,最后为什么会被推翻?”

  与魏荣禄同样困惑的,还有和牛奶打交道近60年的曾寿瀛。据曾寿瀛介绍,他上世纪50年代从南京农学院毕业进入南京乳肉管理所工作,后来从南京疾控中心退休。

  1962年,曾寿瀛开始参与牛奶标准的制定。在以往标准制定中,曾寿瀛曾任卫生部全国乳与乳制品定标组副组长。

  2009年5月,曾寿瀛开始介入乳品新标准制定,“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

  他说,“乳品新国标出台始末,我不是所有环节都很了解。我仅仅参与了中后期的几次会议。前期是企业起草待议稿,最后阶段是如何操作,送审稿关键性标准为何翻盘,我不太清楚。”

  上述专家所说的“关键性标准”,即后来公众广为关注的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

  2009年8月19日,魏荣禄最后一次参加乳品标准讨论会议,“会议规模仅十几人,时任卫生部监督局副局长的苏志代表部领导听取意见,王竹天主持会议,曾寿瀛、顾佳升(原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等专家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我没有看到企业的代表。”

  就在这次会议上,在几位奶业专家力主下,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的标准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最终送审稿。此后,曾、魏、顾三人就没有再介入乳品定标工作。

  可是,2010年3月正式公布的方案,菌落放宽到200万个,蛋白质降低到2.8克。至于送审稿在哪个环节发生改动,为什么改动,魏荣禄和曾寿瀛表示他们不清楚。

  乳品新国标公布后,遭到媒体和公众炮轰:“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标准制定被大企业所绑架。”

  采访中,多名曾经参与标准制定讨论会的奶业专家选择不再表态:“我现在没什么可说的了。”“说了有什么用?”这是他们给记者的答复。

  有关专家呼吁公开会议纪要

  关于食品安全标准的争议,乳品绝非唯一。

  前不久,思念、三全、湾仔码头三大饺子品牌均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随后,速冻面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允许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消费者一时蒙了:又一个标准倒退了?

  卫生部出面解释,标准制定过程中,多次召开研讨会,广泛听取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意见,并在卫生部网站公开征求意见。

  类似的解释,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也有。该标准曾先后“召开工作会议20余次,草案公开征求意见60天,同时向世贸组织通报。其间,共收到国内外反馈意见2000余条。”

  但是,权威部门的解释,似乎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一些专家和公众的疑惑。

  对最后为何推翻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不低于2.95克的标准,魏荣禄曾经托人打听。“据说是各部委协调的结果,怎么协调我们也不知道。”他说。

  一位参与乳品新国标讨论会、不愿公开姓名的专家表示,卫生部当时有会议纪要,包括谁参加了会议,会上谁提出什么意见,如何辩论,整个过程一目了然。

  “如果组织方愿意公开这些资料,展示终审稿某些结论被推翻的理由,只要能让大家信服,质疑的声音就没这么大。”上述专家说。

  “过程更加民主、透明,是消除公众疑虑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应松年说。

  他同时指出,“公开透明也不是万能的,公众情绪并非完全理性。如果在讨论过程中,有专家提出某指标有害,但是经过大量的论证、调研证明其实是无妨的,最后标准采用了相对科学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整个过程都透明了,公众有可能还是会有所质疑:为什么不采用那个专家的意见,为什么不采取更严格的标准?”

  应松年强调,本行业的专家是懂行的,整个定标过程至少应该对专家全透明。他们信服了,就不会产生反对的意见领袖,这样新标准执行将更加顺利。如果决策和专家的意见有大分歧,应该重新召开论证会,避免“暗箱操作”之嫌。 据《人民日报》

  企业回应

  伊利:不可能绑架左右标准制定

  针对有关企业绑架乳品国家标准的质疑,伊利昨天发布声明表态否定。

  伊利表示,国家近两年一直在规范食品行业(尤其是乳业)标准,旨在配合国家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最终推动食品业(乳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配合国家开展一些基础的技术性工作,是应尽义务。

  “除伊利、蒙牛外,光明、圣元、完达山等国内知名企业都在参与不同标准(至少10个标准)的起草”,伊利表示:但需要明确的是企业负责起草的只是最初的讨论稿,讨论稿需要提交给专家组进行多轮的技术探讨。最终提报给国家相关部委的送审稿代表了来自协会、专家等各方的意见,不代表企业的单方意志,不存在企业绑架和左右标准制定的事情。

  声明称,最初的讨论稿提交后,这之后的工作(类似下发前征求相关方意见)由国家机关部门而非企业组织实施,企业并不参与后期的决议会议,企业没有权限也没有能力操纵和绑架国家标准的出台。

  “伊利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我们理解并遵守国家标准的制定,但同时我们也会制定更高的企业标准,用以规范和引领行业的健康发展。”伊利这样表示。

  蒙牛:暂时没有回应

  昨天蒙牛方面表示,标准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企业暂时没有什么回应。

  光明: 国标不是由一家企业起草

  记者昨天联系光明乳业新闻发言人未果,但是据了解,光明有关负责人昨天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有一些严格的程序,不会单独由一家企业来起草标准,但是标准制定过程中肯定会有企业参与,也不会仅仅只有一家企业参与,公司确实参与了酸奶标准的制定。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光明乳业在研发、检测方面的技术是全国最好的,参与标准的制定顺理成章。

  专家说法

  光明酸奶标准初稿遭“围剿”

  “由光明起草的酸奶标准初稿制定的各项标准确实比较高”,素以敢讲真话而闻名并有“中国奶业第一大炮”之称的王丁棉,今年6月曾因一句“中国乳业标准全球最差”的观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王丁棉昨天接受采访时表示,光明在酸奶领域的水平比较高,因此其制定的酸奶标准也与国际标准接轨,但是却遭到伊利和蒙牛的全面“围剿”,两家企业要求调低标准。

  本报记者 胡笑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