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澧 | 评论(2) | 标签:世博会, 垃圾

最近,见到有位香港时评人在报上说:排队或者不排队,考验的往往不是什么教育问题或素质问题,而是政府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他举的是世博会垃圾筒的例子。

这位时评人说:香港“记者的确拍到了一地垃圾的场面,可是仔细再看,你就会发现那些垃圾全部集中在垃圾筒旁。这说明不是游客很恶劣地有垃圾筒不用,而是他们很乖,很想善用垃圾筒,只不过垃圾筒爆满了,只好无奈地将其周边地面当成临时的垃圾收集点。与其说这是游客不文明,倒不如说这是垃圾筒的数目不够,或者清理它们的速度跟不上游客的需要。”

这让笔者想起在美国野营地见到的景象。国殇日(5月31日)之后,美国夏日旅游季节就开始了,很多人家会去山里野营。出于环保考虑或缺少管理人员,不少野营地是没有垃圾筒的。那美国人怎么办,理由充分随地丢垃圾?不是。人家把垃圾装进自己带去的垃圾袋,野营结束了自己带走,带出山后再找垃圾筒扔掉。

美国有三个“大”,最是值得一看。一是亚利桑那州的蔓延四百五十公里的大峡谷,阔达三十公里;二是纽约州北部、美国和加拿大接壤处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每秒水量竟有一千八百立方米;三是昵称“大苹果”的纽约市,在这里可以吃到全世界每一个民族的美馔佳肴。游客到大峡谷,通常是站在上面看看。但也有追根究底的人,会降到峡谷谷底的科罗拉多河,在河边野营一夜,第二天再爬上来。野营地很简陋,不通汽车道,也没有垃圾筒。吃空的罐头、方便面的塑料袋,野营者塞进背包再带上峡谷。那是几个小时的上山路。

美国人有句旅游话:Take nothing but pictures, leave nothing but foot-prints。习惯了不乱丢垃圾的人,就是没有垃圾筒,就是在荒山野地,他也不会随处扔垃圾的。

其实,那位香港时评人,没有在中国大陆的居住经验,根本没猜对。他要是实地到了世博会,踩着垃圾走到垃圾筒边,探头往里看一看,就会发现,筒内大概至多是半满。

住过北京或上海居民小区的人都知道,总会有些人不是很当心地把垃圾倒进小区的垃圾筒,总会漏一些在筒外。然后就有人嫌脏,不愿踩着垃圾走到筒边,而是隔着一段距离把垃圾抛过去。如此这般,垃圾就围着垃圾筒一圈一圈向外扩展。

这还没要求小区居民有技术含量地丢垃圾呢。有段时间,笔者住在一个知识分子很多的社区。那里的人非常环保,垃圾都是分类处理的。女主人将调料瓶洗干净,撕去商标,塑料盖放入塑料回收筒,外光内净的纯玻璃瓶放入玻璃回收筒。她们还将塑料牛奶筒踩扁;纸盒拆开成纸版,再折叠。垃圾的体积被压缩到尽量小,方便装运。

世博会的垃圾筒其实也是分类的,只是游客爱怎么扔就怎么扔。

笔者很支持批评政府和官员,这是民众的权利,但也不能为了批评政府管理不力就无原则地美化民众。党和政府确实鼓吹过乱扔垃圾。主旋律媒体经常宣称要把什么人搞得臭不可闻,怎样才能把人搞得臭不可闻呢?——最简单的办法是泼大粪。于是就有受了这号红色教育的爱国男青年,偷袭女演员浇粪水。但是,党和政府倡导的乱扔垃圾,毕竟有个忠党爱国的前提。如果世博会日本馆外满是垃圾,那是主旋律媒体的地大贡献。现在是每个垃圾筒周围都肮脏不堪,岂可臆称游客“很想善用垃圾筒”?

毕竟,民众的素质和政府的能耐是密切连系着的。不肯检点自己言行的民众,怎么会有检点自己言行的政府?

满地垃圾是有关方面清理不够快;那么大批“山寨残疾”坐着轮椅从绿色通道抢先参观、逼得瑞典馆等关闭绿色通道,这算哪方面责任?政府开辟的绿色通道不够多,还是没派人出来推轮椅?要不,咱们干脆抱怨政府没有派遣足够数量的公务奶妈把参观者抱进馆内吧。美国人对此有个贬称:奶妈国家(nanny state)。 专跟奥巴马作对的茶党,就是反对他的健保法案、金融管制法案等包揽了太多的民间私事。

吴澧的最新更新:
  • 官办低俗女,民揙空话男 / 2010-07-08 06:24 / 评论数(13)
  • 母亲犹太好,儿辈更多骄 / 2010-07-01 12:06 / 评论数(6)
  • 无辜绿草地,有病红朝笔 / 2010-06-25 12:23 / 评论数(4)
  • 矿难献礼片,人命升官阶 / 2010-06-17 11:29 / 评论数(5)
  • 听上等道理,看中位收入 / 2010-06-10 13:35 / 评论数(7)
  • 请看原文:
    文明置垃圾,道理在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