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应对移民潮

 

最近有关中国精英移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据说从2008年以后,新一波移民潮风生水起,大量社会精英以投资,技术移民等方式移居美加欧澳等发达地区,一时之间,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

 

这个话题让我自然的回顾了身边的人际网络,我惊讶的发现,不经意间,其实身边真是有很多朋友选择了移民。甚至在几天前,我还帮助一个朋友去填写那些复杂的移民签证表格。根据我的印象,除了个别朋友因为追求理想而被迫选择移民之外,大多数朋友移民都是为了一些通用的理由,比如安全感,子女教育,生活质量等等。但是客观的说,语言障碍,漫长的等待期,陌生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感,对大多数人来,移民过程都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

 

在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的社会精英阶层宁愿历经繁琐的移民过程,去换取另外一种身份和保障,这典型的折射了当下社会的某种病症。要准备清晰的诊断这个病症,需要多个社会学科的视角来分析,但是因为长期生活在这个情境中,其实根据直觉,我们就可以指出一些普遍性的病症。 以教育为例,公众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可谓汗牛充栋,但是长期以来,教育体系几乎没什么改变,应试教育毒害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对于许多有所成就的中产阶层来说,为了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本身已经是移民的一个充分理由。另外,这些年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代价就是环境污染,被污染的水和空气影响着所有人的生活质量。 而从安全感来说,其实对于大多数选择移民的人士来说,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个人安全或者财产受到了威胁,而是贫困的公共服务,频繁的政策变化,和一些众所周知的消费品丑闻(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等在他们心理上形成投射,使得他们对社会风险失去了正常的预期,形成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从深层次来说,大规模移民现象的背后是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进步与经济发展不匹配,权利得不到制度化的保障,中产阶级无法参与公共生活,因此选择了用脚投票,这当然是一种制度竞争的结果。只是在一个转型时代,制度竞争不必是意识形态的角力,而是冷静的利弊分析,对当下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客观的梳理。借助精英移民这个反映制度竞争的话题,人们可以展开各种不同政策的比较分析,才能让公众更加明确的意识到问题之所在,形成社会压力,让决策层在政策层面做出积极的回应。

 

当然,除了这种从制度视角来分析精英移民现象的之外,我也注意到一些忧心忡忡的论调,认为移民群体带走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财富,这对国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有的分析人士因此呼吁国家出台限制性措施,比如征收特别的移民税之类。

 

这种带有功利主义的分析其实过于简单和粗糙了。在一个全球化时代,财富和人力资本本来就是会自由流动的,推出限制性的措施反而会在制度竞争的意义上丢分,从而加速财富的外流。另外,严格来说,精英阶层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社会,只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只要鼓励竞争,尊重产权和契约,新的精英会不断的产生。一个精英可以自由流动,精英可以反复产生的社会,才是正常的社会。那种对精英阶层流失忧心忡忡的论调对社会结构的理解过于机械了。

 

通常来说,移民并不会改变文化和社会关系的链接,移民人群的财富和智力仍然直接间接的和中国社会起着复杂的互动。同样曾经有着大规模移民潮的印度,就是最好的证明,移民群体给印度带回了资金,技术和社会资本,为印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纵向回顾中国自身的历史,其实也提供了类似的经验。

 

另外,如果真正在意财富和人力资本的损失,那么其实也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重新吸引这些资源的回流。比如修改某些过时的法律,比如考虑承认双重国籍,降低外国人在华定居的门槛等等。人类最基本的单位是个体,民族和国家都是基于个体意义上的某种自愿性的集合,不能替代个体的选择。因此,如果部分社会成员,基于诸多不同的理由,选择移居,国家并没有恰当的理由进行干预。在一个世界越来越平的时代,国家的面孔也应该变得越来越平和,而一个拥有平和面孔的国家,才是所有居民共同的福祉所在。

 

 

2010-8-10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