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跑到香港去购买奶粉

大陆本地奶粉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家长跑到香港去购买奶粉

昨日,陕西榆林通报251名小学生饮用牛奶后不适事件检测结果,称所饮用的蒙牛学生奶未检出致病菌,符合饮用奶标准。通报未解释学生不适原因。(4月27日《新京报》)

又见牛奶中毒事件。我们见过“人为投毒”、“心理问题”、“体质原因”等难以接受的结论后,如今又要增添“情绪污染”。这不可思议的结论只会令公众内心的信任度越来越低。

一起251名小学生饮用牛奶后不适,监测结果是安全达标,何以至此,并未解释。也就是说,质检部门做的就是半拉子工程,完成任务了事。因此,蒙牛也有了底气,称可能是学生空腹喝牛奶导致乳糖不耐症,言外之意就是体质原因,跟我蒙牛无关。但这在专家看来,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空腹喝奶影响营养吸收不假,但如此高的事发几率用这来解释明显牵强。

最不可思议的说法来自中国乳协,称这可能是学生间的互相干扰与传染。而且还举证说开始只有16人说身体不适,老师一问,就有251人了。这样的结论与论据都很荒谬。16人说出来了,说明问题严重,而没说并不代表身体就没事,只能说,症状可以小一些而已,而腹泻之事,学生骗老师又哪来的必要呢?中国乳协的这一回应,十足地把自己打扮成心理学专家,这样明显角色错位的回应,必然缺失公信力。就如同让普通菜农去预测股市趋势一样,明显不搭调。

检测不出结果,得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疑似牛奶中毒事件”就这样算了么?假如你是孩子的父母,你会答应么?你的孩子腹泻不止,权威质检部门告诉你食品是安全的,而生产方说可能是某些化学反应,权威协会则说不排除是情绪污染所致。这看起来,倒可以让人宽心。

但问题的关键也正出在这,安全不安全,一个权威部门鉴定就可以了,孩子出现异常反应,权威解释就够了,何必要这么多说法,而且说法中又大多充斥着“可能”、“不排除”等不确定的词汇,这怎能让人放心?“疑似奶粉中毒”事件的解释不能成为一个“罗生门”,该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与交代,这既是对孩子的负责,也是乳企重振信任的必要。

说到乳企重振信任,就不得不说当前乳企的信任危机。近日又发现三聚氰胺还阴魂不散,如此背景下,叫我们如何去信任乳企?当这鉴定结果出来时,再加上乳协的煽风点火,不得不让人在内心深处有一个非常担忧的想法,那就是会不会这251名学生会成为乳企重建信心的牺牲品?因为在这关键时刻,已经有45%的乳企因审核不合格遭淘汰,而作为一线企业的蒙牛,是绝对不能出乱子的,否则真只有重新洗牌才行。那当前的鉴定结果与不解释会不会是保全大局的策略呢?真相有可能就是这般,但我们并不希望如此。

毕竟,“护短”固然能求得一时平安,但难保问题不会越弄越大,对乳企重建信心而言,护犊子的行为永远是短视的。只有让乳企晒在阳光下,接受社会的检验与监督,才能重建公众对它们的信心。

注:《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大家投稿,请把文章发送到:按键
tougao@bbc.co.uk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