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韩寒是知识分子,因为我要说的是价值型知识者。在我看来,所谓价值型知识分子,就是内心装有价值理想和追求,并且有勇气、智慧和能力把它们言说出来的人。如果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工具型知识分子,学历、学术背景等当然就会成为重要的参考标准,韩寒的中学学历,也许就会成为人们质疑他知识分子身份的某种依据。但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这种人,我暂时也对这种知识人没有兴趣。

说韩寒是知识分子,一些人就会不高兴,尤其是那些拥有学术权威、专家、教授、研究员、工程师、博士等头衔和学位,又跟韩寒立场不同的人。韩寒就多次受到这类人的奚落、嘲弄和挖苦。这些人当中,有些已经年纪一大把了,可以做韩寒的爷爷了。好在韩寒这小子碰到这种情况,大都不在乎,不回应不理睬,一副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样子。这里讲的大人小人,当然是以气量、心胸、自信心来衡量的。就此而言,我更加认为,韩寒这位年轻的中学肄业生,比起某些小肚鸡肠的权威和大师来,的确更像知识分子一些。

做知识分子,即使做价值型知识分子,文化学历,学术专长当然也很重要。而且一般来说,人的知识积淀越厚实,专业造诣越好,知识分子做起来就越是得心应手。可问题就出在这个“一般”上。如果一个地方的教育与学术环境“不一般”,与正常的游戏规则背道而驰,就得另当别论了。老姜看到,我们这里就已经形成了这种“不一般”的教育学术环境。在我们这里,一个人从小学开始,直到拿到博士学位,学到了一大堆知识,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可这套知识体系上却长不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果实。这套知识体系里有相当部分是意识形态,可这些意识形态的施教,采用的却是单一、封闭、强制甚至欺骗的灌输方法。人如果稀里糊涂的接受了这套东西,就会变得不可理喻,连常识、常理、人之常情都会置诸脑后,如北大红卫兵蒯大富们。到了现在,事情又起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相信这套东西,不仅施教者不信,假装践行的人不信,受教者也没把它们当回事儿。这样下来,一个人接受了完整的学历教育,成了高学历者,最后却变成了对价值理想了无兴趣,或者除了利益、金钱、权力之外,什么都不相信的人型动物。

另一方面,学业有成了,结束了接受学历教育的生涯,下一步怎么走?这又是一条没有价值激励的人生道路,而且比学生时代更不堪。我说它更加不堪,是基于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中国现在的学子们,他们一旦进入社会,想留校从事教育也好,搞学术研究也好,从政经商也罢,面对的就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名利场。这个名利场的游戏规则中,几乎不包括道德约束,良知自省,价值坚守,这些东西主要的作用就是充当婊子的牌坊。这里的基础机制甚至是人性与伦理的负筛选,在不少情况下,越是投机钻营者,虚伪高调者,糜烂腐败者,动物的凶猛性和欺骗性呈现得越是淋漓尽致的人,就越是能吃透潜规则,越能够“事业有成”,学术职称和地位可能越高,官可能做得越大,钱也捞得越多。我不敢说在中国的官场和学界等文化人云集的地方,存在着一种道德良知、价值理想与“事业有成”负相关的函数关系,但至少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如今的官场、学界、教育界权力者是如何勾心斗角、争权夺利、造假成风,贪腐成团就明白了。鉴于这一背景,当某人以自己的官位职称、学术头衔、名气声望做招牌,来表明自己是货真价实的知识分子时,我们有理由表示怀疑。对某些体制内的人来说,这些名头或许还能反衬出他们价值操守的稀缺,知识分子资格的根本性丧失。

韩寒的“幸运”就在于,它没有这些人生履历。既没有被这种教育系统全程灌输过的历史,也没有在官场和学界厮混过的体验。这一条,至少保证了他无需作什么价值转型,理想重构,人生道路的再选择。也保证了他从进入社会起,就是带着完整的“自我”登台的,而不必再回过头去,寻找什么已丢失的独立人格,自由精神。这一点,成了韩寒作为价值型知识人存在的基础。

韩寒为何如此“幸运”?我在“幸运”二字上加了引号,就是想表明,他的所谓“幸运”,其实是不存在的,是旁人误读出来的。我们这个社会并没有给韩寒单独提供一条幸运之路,这条路源于他自己的选择。一个基本事实是,韩寒中学的肄业,并非突发事件促成的结果,也不是因为他学习差劲儿,哪怕这种学习是填鸭似的;他没有在体制内端饭碗,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由于他不具备获得这种生存方式的能力和社会关系。是他自己选择了不读大学,自己选择了不进入体制内谋生。就此而言,是韩寒自己成就了自己。

在我看来,成就韩寒的各种因素中,有机遇或运气,但更多的是中国青年人不大具备的某些“天赋”。

韩寒的这种“天赋”是什么?是他的文字能力?这并不重要,而且在我这篇文章的主题中,这一能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老实说,韩寒的文字确有长处,尤其是他文字中透出的机灵,更是别具一格。但若说他的文字如何了得,就有点夸张了。他那些使他成名的小说,哪怕跟国内一流的文学作品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韩寒如果没有这种文字能力,只会使他的名气不如现在,但韩寒仍是韩寒,他仍能成为一名不错的价值型知识分子。使韩寒成为韩寒的“天赋”,主要是这种东西——天性崇尚自由和人格独立,把它当做一种人生价值追求,而不是作为生活习性迷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他还具备一种价值直觉能力,知道在日常生活层面之上,因而通常需要经过训练才能辨明的世界中,那些是常识,那些东西离谱,那些值得追求坚守,那些必须远离和放弃。

韩寒的这种似乎是如生俱来的素质,是与他一开始就做出的人生选择密切相关的。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不这样,这篇文字就可能给人造成错觉,以为老姜在鼓吹读书无用论,挑动在校学生都逃课肆学。事实上,如果有些许可能和必要,接受较完整的学历教育,终归是一件好事儿,哪怕这种教育是中国式的。这对于知识的系统积累,提高人的分析能力来说,都有莫大的益处。韩寒的独特性就在于,从他零星的一些自我介绍、人生感悟来看,他当初之所以放弃了继续接受学历教育,不仅不是因为他成绩跟不上趟,也不是由于他厌恶知识,不喜欢读书,而是他认为这种教育无法满足自己,他有更好的接受教育、增进知识的途径。而且他非常自信,坚信另一途径给自己带来的学识积累,精神视野的广度和深度,定会超过继续接受传统学历教育的成果。仅这一事实就说明,韩寒的道路很难复制。因为对许多中国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如果早早离开了学校,不外乎是厌恶读书,或者无法跟进学历教育的进度。当然,在学历教育高度普及的今天,韩寒这种“自学成才”的方式,也许会给他留下某种遗憾。这一点可能现在还看不出来。如果将来的中国,公共知识分子讨论的任何话题,需要更精准的学术梳理,更厚实的知识积淀才能胜任,韩寒的缺点可能就会凸显。当然,我不了解韩寒到底知识储备怎样,他是怎样“自学”的,他将来又会怎样变化,这个话题就此打住。我现在谈论的韩寒,只是今天之前我所知道的韩寒。

如果韩寒仅仅只是拥有这种价值直觉的“天赋”,自由率性的性格,当然仍是不够的。在我看来,韩寒之所以是韩寒,他能走到今天,还跟他的另一个特质有关,那就是他的生存能力不错,懂得如何赚钱。他的这种赚钱的本领,虽然未必会使他成为大富翁,却足以保证他衣食无忧。不要小看这一点。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如果一个人这方面有了底气,就不会在充当社会批评者时,时刻担心自己的饭碗被没收。中国有13亿人口,青年才俊不少。在这些人当中,肯定不乏类似韩寒这种自由率性,想坚守独立人格,有价值追求的人。这些人当中的相当部分,之所以最后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至少不敢将这种理想付诸实施,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为生计所困。无恒产者难有恒心。在现代社会,恒产不一定是不动产,而可以是稳定的收入。但如果一个人离开了体制的呵护,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很容易向现实低头,收起自己的菱角,乖乖地随波而流。现在的大学生们,一门心思地想当公务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现实。老姜在知识分子圈子里混过,还算了解这个群体的缺陷。可以这样说,中国的知识分子,至少就那些纯文人学者而言,很多人不仅在精神上丧失了担当的勇气,在物质生活的自理和创造上,也是最保守的一群。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还不如有一技之长的低学历者。这种时刻揪心的衣食之忧,我相信,正是很多人最后变成精神乌龟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