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做以前,如果我以读者的身份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地理“密探”拉响安全警报》这样的文章,一定会嗤之以鼻,并且感到疑惑:为什么这样的文章也能在《南方周末》上发表?

这倒不是说文章的质量不行——问题在于:这篇文章流露的价值观是与传统意义上《南方周末》的价值观有冲突的。

那么,什么是“传统意义上《南方周末》的价值观”?自然,你很容易联想起那一连串耳熟能详的词语:民主、自由、正义、爱心、良知……

勿庸讳言,《南方周末》的价值观是右倾的——维基百科援引《纽约时报》的说法,将之描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自由主义报纸”,我觉得这个描述挺恰当的。

这样一张自由主义的报纸,一直在大量的报道和评论中重申这样一些原则:个体权利至上,秉承法治精神,把公权力关进笼子里。不少读者将《南方周末》定义为“为民伸冤的报纸”,这样的概括非常粗糙而不准确,但亦有可取之处——的确,这份报纸总是选择站在个体权利的一边,对政府保持极大的警惕,包括警惕以“国家安全”为名剥夺个体权利、侵犯个人自由。

极端时,这种自由主义甚至有滑向无政府主义的倾向:有什么“国家利益”“国家机密”可言吗?每一个个体的利益就是国家利益,作为纳税人,作为国民,我们理应知道这个国家的信息,为什么不能最大程度地公开?

但《地理“密探”拉响安全警报》一文显然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国家安全相当重要,国家利益需要维护,对他国的间谍行为应保持足够的警觉,对国家秘密要好好保护。

这更像是《环球时报》的腔调——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汉奸卖国贼出卖国家信息该千刀万剐;国家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国家机密岂容他人窥探?

其实,这样的冲突在“防务”版面开办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从价值观上来说,这一版面在《南方周末》的32个版面中天然地不合群。

我还记得这个版面的开版辞里面写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当时还是学生的我读到之后甚为不屑。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认为所有的军队都应裁掉,所有的武器都应销毁——如果没有军队和武器上的浪费,人类文明早已飞跃发展。

所以,在和老师同学聊天时,我对这个版面的评价颇低——这纯粹是一种基于价值观的评判。不过,左派老师靖姐姐对我说,她觉得《南方周末》开这个版面说不定是一件好事,“因为意识形态多样化了”。

彼时,我并不认同靖姐姐所言。我觉得,在一群非洲象中放上一头北极熊,也许算不得多样化,反而显得滑稽。

不过,当我从防务版编辑手中接过关于非法测绘的选题时,我开始渐渐理解“多样化”的意义。

我清楚地看到自己曾经的幼稚:反战很好,但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个世界上的军队就该立马消失,无疑是不切实际的空想,缺乏对现实情况的了解和理解。

我也看到,将北极熊放到非洲象中,的确显得滑稽,在报社内部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是不是应该想点什么办法,让北极熊长得更像非洲象?

我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种呈现在版面上的“拧巴”状况,但我相信:对于编辑记者个人而言,这种“拧巴”绝非坏事。

有时候,我们的确活在自己的意识形态里面太久了,连出来散散步都不愿意。我们甚至真的会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非洲象,没有北极熊;或者,这世界上所有的北极熊,要么应该变成非洲象,要么是无可救药的怪胎。

所以,我很乐意操作这样一个与自己的价值观有冲突的防务版选题。过程也不痛苦,除了联系军方专家和国家测绘局的过程并不顺畅之外。当然,我尽我所能地减少了文章挑起民族情绪的可能性,尽量回归技术、案例等事实的探讨。

比起从前,我越来越愿意离自己曾经非常排斥的东西近一些,去看看它到底长什么样。也许我还是会对它报以反感和不认同,但最起码,我不会走入意识形态的死胡同。

采写时间:2011年5月11日-17日
稿件名:《地理“密探”拉响安全警报
刊发版面:2011年5月19日B12防务版

关于作者

方可成, 南方周末, 记者,专栏作者
理解和谈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您可能也喜欢:

南方工作手记(1)魔幻@现实

南方工作手记(2)歧视为何


南方工作手记(9
无觅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