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看最近上映的新片《杀死波诺》,最近常往音像店跑,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之所以想看这部电影,有很多理由:第一,本篇改自爱尔兰乐评人尼尔·麦考米克(Neil McCormick)的自传体小说《我差点成为波诺》;第二,它是一部音乐片;第三,编剧是我喜欢的《追梦者》的编剧迪克·克莱蒙特和伊安·拉弗雷奈斯,当年看《追梦者》的时候笑得快岔气了。

在看《杀死波诺》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追梦者》的情节,有些地方似乎能找到共同的影子,总体上的感觉都是以一个欢乐的过程讲述一个伤感的故事。相比之下,《追梦者》的包袱太密了,而《杀死波诺》似乎更收敛了一些,把故事的重心放在了剧情上。

但凡音乐类的电影,一般都有它的套路,首先是它要积极向上,要么是音乐改变人性,让人获得成功,要么是音乐感动了一个垃圾,让浪子回头。《杀死波诺》好像都不是,如果老师布置一篇关于《杀死波诺》观后感的作业,我会说,这是一部关于失败的电影。记得罗老师在演讲的时候说:“所有成功学的书都在告诉我们,只要你努力都会获得成功。”这是一句废话,因为成功学本身在讲成功原理的时候毫无科学依据,这就像你不能把桃子嫁接在梨树上面一样,但千百万人就是相信——不然成功学干嘛那么受欢迎呢。如果你记住有句话——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说不定你就成功了。

遗憾的是,电影里的主人公,也就是尼尔·麦考米克不知道这句中国俗语,他坚定地认为,自己可以成功,于是他费尽心机,尽可能靠近成功那一步,但事与愿违,最后他离成功越来越远。他如果看过《三国演义》的话,也会仰天长叹:妈逼的,既生瑜何生亮。

原作《我差点成为波诺》跟这个电影相差得太远了,因为小说刚出版的时候,导演尼克·哈姆第一时间就把小说的改编权买下来了,可买完之后他却不知道怎么拍成电影,因为原著太碎片化了,没有太强的故事情节。但恰恰给这个故事重新编写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显然,他们看到了另一面,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失败的人永远是分母。但是有谁会去写一个失败者的故事呢,因为故事本身就缺乏吸引力,电影又是一个造梦的东西。所以关于失败者的故事,永远会像失败者本身一样被埋没——除非这个失败者的故事太戏剧。没有戏剧冲突,那就把所有失败者的故事安在这个电影里,也一样好看。像什么艺术院校的学生,开学第一天都该看看这个电影,或者想成名想疯的人也该看看。

所以,尼克·哈姆请来了《追梦者》的编剧,这样,他们找到了一个走向成功路上倒下的人身上经常发生的故事,比如说,你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你抓不到机会,而是你太想抓住机会,加上你自私、固执、心胸狭隘、占有欲太强、盲目乐观、天资平庸……有时候靠这些能短暂带给你一些成果,但终究是埋在你前进路上的地雷,总有一天会爆炸的。

现在很多人都想成功,成名,建议你先看看“失败学”的案例《杀死波诺》,为什么波诺成功了,而麦考米克失败了?影片中,最后U2发布会的时候放了一首U2的歌曲,也是片中唯一一首U2原唱的歌曲《我始终没有发现我想找的》,这首歌在那个场景很有讽刺意义。但我认为,这时候更应该放滚石的那首《你不能一直得到你想要的》。实际上这部电影在提醒那些梦想成功的人,即使你枉费心机,甚至花很多钱,或者放弃自己的尊严(比如片中麦考米克为了从黑帮老大那里获得支持,不惜给这个同性恋大哥口交),你没本事就是没戏。

前几天看《苏珊大妈:美梦成真》这本书,感觉她的成功太幸运了,她的突然走红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是啊,凭什么啊。可仔细想想,她的成功是对她的回报,因为她有一个机会,并且,她从来没有太多奢望,而且她是个有故事的人。如果你仅仅是傍上一个有钱的人,哪怕你在所有的电影里都当主角,你如果是个平庸的人,那终生如此。白岩松说:“如果一只狗天天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一个月后就成了名狗。”但对有些人来说,不是。哪怕你认识中国所有的煤老板,哪怕你跟世界前五百个富豪上过床。

片中乐手的范儿,绝对八十年代,让我想起了那些朋克,比如The Clash,The Cure,还有新浪潮时代的Duran Duran,他们的打扮也从朋克、后朋克、新浪潮到华丽摇滚,一点都不含糊。

顺便说一下,本·巴恩斯在影片中扮演麦考米克,他是个受过音乐训练的人,演过音乐剧。但是他要在片中唱的难听一些,这多少难为他了。不过,在这部电影的原声唱片中,巴恩斯唱得非常牛逼,他的声线甚至跟波诺很像。我最喜欢他唱的《Where We Want To Be》(试听)。

当然,我在看这个电影第一次笑出来是扮演波诺的那个家伙出场:我操,这不是许巍吗。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