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主页 更新时间 2011年 6月 05日 星期天 05:46 PM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聚合新闻

从温家宝受孤立观中国宪政之路

记者: 莉雅 | 香港  2011年 6月 05日

图片来源: AP

中国总理温家宝2010年10月访问希腊(资料照片)

在中国国内外追求民主的力量通过纪念六四等活动推动中国走向民主之际,一位中共老干部表示,倡导政改的温家宝总理在党内受到孤立。不过,长期在中国从事民主人权活动的民主党人秦永敏则大胆的预言,中国在10年之内就会走向宪政民主之路。

*杜导正:温家宝受到孤立*

原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杜导正在接受香港《明报》采访时透露,自去年以来多次发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呼吁的温家宝总理去年9月在中南海一场有关“政改”的辩论中因为遭遇左派的压制而被孤立,“出现了如庐山会议中彭德怀被孤立一样的情景”。

这位中共老干部认为,《人民日报》日前刊登的要求中共党员遵守“政治纪律”的文章的矛头是针对温家宝的。不过他说,国家主席胡锦涛并未改变对温家宝的态度。他说,“在这一点上,胡至少是宽容的”。

杜导正认为,目前党内激烈的左右之争其实是一件好事。他说,“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多学说,时下看起来是乱,其实是治,是进步。”

*杜导正谈中国民主宪政路*

这位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老部下表示,中国的执政党与人民存在一种颠倒的主仆关系,而这种关系有几千年的传统,改变需要很长时间,办法就是民主宪政。而中国未来的民主宪政道路,“自上而下基本不可能实现”。在他看来,由于改革必受利益集团的束缚,政改不能排除流血和动乱的可能,但是他认为这是要极力避免的。因此最佳的改革路线应以自下而上为主体、推动上层与下层结合,走改良主义道路。他说,这条道路“代价小,多数人都可以接受,右派和左派都可以接受,但需时间。”

*秦永敏:社会主体决定宪政前景*

维权网

武汉民主人权活动人士秦永敏在家中

长期在中国国内从事民主人权活动的异议人士秦永敏也认为,中国的改革必须走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道路。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宪政力量的发展所依靠的并不是为数不多的民运和维权人士,而是广大民众以及中共党内和社会精英组成的社会主体。他认为,这些精英站出来会造成广泛的影响力,从而导致社会的中坚站出来。

秦永敏认为,这正是目前出现艾未未现象的原因。

他说:“艾未未并不代表他一个个人,而是代表中国社会精英的崛起。所以当局在最近打压艾未未,实际上是害怕中国的社会精英遇事都站起来。而社会精英一站起来的话,那么就会发生多米诺效应。因为在社会精英里头,一百个社会精英只要站出来几个,按这个比例的话,从全国来说,他们的影响力就是非常可观的。”

*秦永敏:走向宪政的条件日趋成熟*

这位中国民主党的创办人说,尽管当局对异议人士以及多元化政治力量进行严厉的打压,但是中国社会走向宪政民主的条件日趋成熟。

他说:“不管最高当局怎么用维稳来压倒维权,在一个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一个私有制的条件下,在一个利益高度分化的条件下,在各种(政治)和利益集团都在崛起的情况下,中国的宪政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秦永敏说,他不知道实行宪政的具体时间,但是他大胆的预测会在十年之内实现。

这位因为追求民主而多次入狱的异议人士说,这不是因为他乐观,而是因为中国目前的形势已经危急到了一触即发的局面。他还表示,当局用高压的手段暂时维持了以一元化来遏制多元化的局面,但是无法扼杀它。只要出现一个突破口,中国社会的各种政治力量都会充分表现出来。

*蔡咏梅:最终会走向宪政*

美国之音莉雅

开放杂志执行编辑蔡咏梅

一直关注中国民主发展的香港开放杂志编辑蔡咏梅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很难预测中国何时会实现宪政民主。

她说:“因为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没法预料的,就是历史的发展有很多因素。有些因素是突发事件,是偶然因素。有时候这个事件一发生真是会改变历史的进程。 而这些东西很难预料。”

不过她也认为,中国最终会走向宪政民主,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目前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失去执政的合法性,与此同时,中国公民社会的力量越来越壮大,而且接受西方法治观念的司法界人士以及主张新闻自由的新闻界人士在中国走向宪政民主的转型过程中正在成为重要的推动力。

网友评论 (0)

新闻快讯 更多»
 

网友谈六四 :


从六四事件到茉莉花革命,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运动不断遭到镇压和扼杀。中国是否有希望走上民主之路?……

网上问卷

最受关注文章

最新博文

美国之音中文博客主页»
何清涟:台湾人的生存焦虑 »
戴晴:真如神-白区损失百分之百 »
万延海:又到了每年的六四 »
龚小夏:历史的细节-读《天安门对峙》 »
 

欢迎来到美国之音中文网!

如果您对我们的网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来函。

来函请寄:chinese@voanews.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