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09日 21:20:48

  美国有一位叫麦克尔·帕伦蒂的愤青学者,喝着资本主义奶水长大的他却总是爱挑资本主义的毛病——尤其是美国。他认为,美国的政治是肮脏的,美国的民主是虚伪的,美国的选举是钱买的,美国人民的生活是暗无天日的。说实话,西方的知识分子批评民主制度的时候,最激动的往往是中国的所谓左派们:你看,连美国的学者都在痛批美国不好,足见水深火热,资本主义兔子尾巴长不了。
   每当我听到此类言论时,好笑之余,总觉得说话的人弄拧了一些基本概念。批评与全盘否定原本就是两回事。打个比方,前者是向病人提出建议,该如何如何对症吃药;后者则是大手一挥说,药不必吃了,人直接送火葬场。不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此病非彼病。人家在激烈批评的、反省的东西,我们通常还欲求之而不可得。比如社会的和谐稳定,美国就拥有一个非常和谐稳定的社会。
   帕伦蒂属“美左”学者,对于美国的和谐与稳定自然持一种批判态度。他写过一本书,把美国社会的这种稳定描述为其“精英式民主”的土壤。他认为,自开国以来,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一直崇尚自由主义和多元文化,不少人将其奉为民主的圭臬。但帕伦蒂提出相反意见说:自由主义者们先别急着表态,因为这种自由与多元化,其实不仅没有真正把民主普及到美国的普罗大众手里,反而成为了社会精英们垄断政治权利的一种手段。他借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之口说:“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里,人们的想法不可能完全趋于一致,这种多元化的社会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帕伦蒂认为,精英最希望社会稳定,因为只有在稳定的社会中,精英们所惧怕的“多数人的暴政”永远不会成为现实。
   帕伦蒂的结论,这里不作评论,不过,他道出了一个事实,那便是一个社会的真正稳定,前提是民众意见的多元化,人们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和渠道。但帕伦蒂之所以为学者,并不在于他把多元社会与和谐社会画上等号,而是因为他敏锐地观察到,在人们意见的多元化背后,实质上是人们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也是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分配越是多元,那么某一个群体在国内成为稳定的多数就变得难上加难。
   美国的卡通网站有副漫画,画中两位中年妇女为了鸡毛蒜皮的事争吵不休,盛怒之下用手提包互相殴击。漫画起的标题是:看吧,低偏中的中产阶级和高偏中的中产阶级掐起来了!(Now the lower-middle-middle classes have fallen out with the upper-middle-middle classes)这是美国人的幽默。漫画家看到美国中产阶级内部的意见和小算盘太多,难以达成统一,最后除了互掐之外什么大事也干不成。这大概就是帕伦蒂批评的没有效率的所谓多元化社会。
   帕伦蒂没想过的是,多元化固然存在这种或那种问题,但它总好过连多元化都没有吧。最近和一位朋友讨论微博上人们的意见为何总是呈现某种“对立”的态势,对方把它归结于中国人在思维上的“惰性”。我倒是觉得,社会结构趋于单一化的社会,其意见也必然单一。中国过去的农业社会就是如此,现在依旧变化不大。因为,在那个表示社会结构的大M字形上,原本应该处在中间地带的人们不断地被经济压力朝着两个高耸的尖端分流、挤压,而中间阶层却几乎陷于真空。M的两个尖端,一端代表权贵和财富,另一端代表底层,两端各不相靠,除了都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就没有什么共同点了。这不是多元化,这应该叫对立化。
   只有多元化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而多元的前提是社会结构的多样。举一个相反的例子:7月22日挪威爆炸案的凶手布雷维克。这位老兄就是多元化的反对者、对立化的崇尚者。在他心目中,除了伟大光荣的“圣殿骑士团”,其余人的意见和立场都不配叫意见和立场,而是应该被消灭的“有害思想”。他以为,把它们人为“清除”之后,社会自然就稳定和谐了。但哪知“清除”所导致的结果并不是社会的稳定和谐,而是炸弹洞穿我们耳膜的一声巨响。
    

上一篇: 对抗中国式通胀,你信谁   下一篇: 飞机票的价格因素

阅读数(1521) 评论数(0)

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