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江苏视窗频道前主编的“自白书”

普通也好文艺也罢最后一样是前主编

作者:梁鸿兴

来源:云南信息报

来源日期:2011-11-8

本站发布时间:2011-11-8 10:46:33

阅读量:284次

11月1日下午,原人民网江苏视窗频道执行总编辑陈杰人在微博“荣幸宣告”了自己被解职的消息。这是从事新闻工作12年的陈杰人第三次面对类似处境,他认为依然是官员“不适应、不习惯被批评”的惯性思维作祟。“某些官员没有认识到,批评和质疑,恰恰是对他们的最好合作。”陈杰人说。

意料之中的平静下台

被解职后的陈杰人形容自己的心情“还算平静,不觉得突兀”。他这样分析:一是因为已经有过体验,所以不觉得突兀;二是深深知道,这种结果,其实是很自然的。

陈杰人说,2005年,他时任《公益时报》主编,因为签发温州大学一名英语教授的文章而被主管该报的民政部解除职务,这篇文章指出当时的中国政府网英文版存在不少翻译错误。

就在那次被撤职前,《公益时报》新闻采编揭露了陕西省渭南市挪用一亿元人民币赈灾款事件,还批评有关部门公开为中国石油和中国电信两大国企垄断行为辩白等。更早时候,2003年5月,身为《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陈杰人发表了《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引发武汉大学生及湖北省教育部门巨大反弹,他本人遭遇新闻职业以来第一次停职检查。

虽然是在“按江苏视窗‘加大监督力度’的要求”展开工作,但以前的经验让陈杰人清楚后果,他平静地将自己的消息发在了微博,“也没有伸冤的意思,我只是平和地告诉大家,我被解职了。仅此而已。”

但他很倔强,“我不认为触犯了体制内底线。认定我属于‘不合作者’,其实是少数官员和既得利益者的看法。我一直认为,这些年来,政府在进步,容忍批评的胸怀在扩大,政府也看到了批评所能带来的益处。”

说不清谁是导火索

陈杰人无法说清到底是哪篇报道直接引发了他第三次被解职事件。从6月20日上任到10月底被解职,4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组织了一系列报道和评论,“包括对工商银行江苏一家支行营业部主任盗转储户900万元行径的报道、对袁隆平产量测定程序的质疑等。这些文章,有人不快,向上告状。”

职务身份之外,陈杰人最近发表公开信,呼吁不要通过《居民身份证法》的修正案草案。这份草案表示,今后公民领、换、补身份证要留指纹,要扩大警察在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随时拦截公民检查身份证的权力,“这样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对警察权力的过度扩大,容易导致公民的自由受侵犯。这篇文章,也让有关部门很不高兴。”

有意思的是,因为反对警察违反《居民身份证法》无缘故查身份证,陈杰人位列“2006年度湖南省十大法制人物”(湖南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司法厅等主办)第一名,也被清华大学法学院公开发出“贺电”。这似乎印证,“麻烦”的陈杰人并不招所有人讨厌。

批评不过是依法说话

在陈杰人将自己被解职的消息传上微博不久,有网站删除了其微博上一系列发帖,却很快有另一家网站邀请其做客访谈。

“因言惹祸”,面对微博上网民的反响,陈杰人觉得自己的遭遇引起了共鸣。

对于“新闻的技巧”,陈杰人还是保持自信,“从2000年踏入中国新闻圈,迄今将近12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仅仅是在时事评论方面,我就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体发表了很多篇文章,如果不讲技巧,一味只图说话痛快,那肯定是无法完成的。”

早在投身媒体之前,他有过十年公务员生涯,后来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陈杰人觉得,批评公权力的滥用,呼吁保护人权,呼吁维护真正的法治,就是一种理性的态度,“我的批评文章或者质疑文章只是依法说话,不是过激的言行。”

也正是这一理念支撑他坚持了12年新闻工作。

重提旧事直面争议

报道是否理性与公正客观,需要公众来评价。即使外界关于他的争议不少,至少陈杰人自己对报道所持的公正客观持“认可”态度。包括最早“引火烧身”的那篇《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

“报道中的内容其实都是属实的,涉及到的卖淫女生或者有关个人,也都查实有其人其事。”报道出现时,正是中国大学急剧扩招,造成后勤事务和学生管理工作失范现象严重阶段。陈杰人回忆,报道的初衷是提醒教育管理部门看到大学管理中的严重问题,从而加强管理,造福大学和大学生。

之后坊间流传,湖北方面反映强烈。《中国青年报》很快刊载“致歉声明”,称“该篇报道内容严重失实,特别是关于‘湖北高校女生8-10%存在卖淫现象,25%从事陪侍活动’的内容,没有任何根据。”陈杰人和他的相关领导被停职检查。

接着,一份涉及采访对象真实资料的长达1万多字内部报告被流传到网络,其中陈杰人认为,“说到比例问题,现在看来,这是稿子中的软肋,因为任何人都无法证实,包括警方也不可能证实。不过我认为,虽然我仍然对赵(采访对象)所说的比例不完全认可,但我觉得她说的话有道理,在无法证实的情况下,我采用直接引语,将她的话引述出来,也并无大错。”

陈杰人解释,自己向报社写的这篇内部报告被在报社实习的武汉大学生外泄,“有人批评我‘出卖线人’违反职业道德。”

这篇报道及其随后引发的来自职业道德层面的讨论,至今还被用作一些新闻学院的课堂案例。

不时修正的策略

陈杰人认为,自己被视为“麻烦”的关键问题在于,一些单位和官员习惯了被称颂被膜拜被敬仰,而不习惯被质疑被批评被谴责,更不喜欢因为这些质疑和批评而导致既得利益受损。

面对接下来的选择,陈杰人说,不管还会遭遇多少苦,受到多少委屈,他会在这个职业道路上一直前行。“新闻在路上,我也一直会在路上。所以我有个QQ号的名字,就叫‘风雨行者’。”

“我也深深理解这个社会当前面临的复杂局面和要解决这些复杂局面所要采取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所以,我会自觉化压力为动力,不时修正自己的策略,比如说话写文章,更加理性,更具建设性。”陈杰人说。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