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  荷兰在线  http://www.rnw.nl/chinese/article/655632

“两年的时间,经历了七个国家,十一个城市之行,我终于了解了艾未未。”美国年轻记者、电影人Alison Klayman日前带着她的纪录片《艾未未:道歉你妹( Ai Weiwei: Never Sorry)》来到荷兰海牙参加Movies that matter人权电影节。

2008年底,当时居住在北京从事通讯员工作的Alison Klayman通过朋友的介绍帮艾未未的一个反应其八十年代纽约生活的照片展拍摄了一辑短片。在和艾未未的接触过程中,她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杰出和有魅力的人,说话有趣,对中国社会有着的独特见解,从事着各种政治活动。当时艾未未正刚刚开始着手汶川地震死亡人数的调查,出于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性,Klayman决定拍摄一部有关艾未未的个人纪录片,向人们展示这位艺术家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两年


这一拍就是两年,也是戏剧性的两年。Klayman记录下了他在德国、伦敦、日本和纽约的几个国际性展览的准备工作,见证了他在调查地震死难者过程中被公安殴打致伤,跟随他前往景德镇拍下作品“葵花籽”背后的故事,用镜头捕捉下他老年得子的喜悦,采访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经历了他被捕后为他担忧的81个日日夜夜。

“他从来没有主动打过电话给我说:你过来吧,这里将发生很令人兴奋的事。”在Klayman眼中,艾未未并不是一个把自己作为名人来炒作的人:“所幸他有推特,我可以关注他的行踪。如果我打电话过去说我要跟过去,他总是说:好呀,你过来吧。”

《艾未未:道歉你妹》预告片 (请点击原文链接)

 


艾未未幽默、乐观的性格常常感染到Klayman。她说:“艾未未总是相信可能性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他可以成为很多人的榜样:只要你去尝试,你就会相信很多事是有可能的。”

尽管在拍摄的过程中,艾未未常常拿Klayman的执着打趣:“你怎么还在拍啊?”“你该去干点别的了”,但当他看到影片最终剪辑出来的样子,他还是非常高兴。他认为影片准确和精炼地记录了过去几年发生的事和他试图做的事。

艺术家


虽然此次参加的是人权电影节,但Klayman认为她的影片更主要将艾未未作为一个多媒介、多才艺的艺术家来展示。“我感觉,他做每件事,即便激进主义,都利用了他作为艺术家的优势。他将参与社会和沟通视为是艺术家基本工作的一部分,他也是这么做的。”她认为,这也正是他和其他政治活动家不同的地方。

中国观众


Klayman说,影片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公开放映的计划,“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中国大陆公开放映还很难,即便是在艺术氛围下,但很多中国的推友已经在翘首以盼这部电影的推出。”

然而,她认为这次的电影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电影节会场恰好离海牙的唐人街很近,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前来观看了这部影片。 她看到,不管这些学生同不同意艾未未的观点,但通过这部电影他们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我以前不知道这些,很感谢你的电影。”一些学生在看完电影后找到她说。Klayman说,其中有一位观众的反应让她印象深刻。他说:“以前我知道艾未未,但很多事我并不知道。我朋友叫我来看这部电影,我甚至不想来。他的一些观点我同意,一些观点我不同意,但我完全支持他。”

不要放弃


Klayman说,她之所以把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定为“Ai Weiwei: Never Sorry”,一方面是源自艾未未的一个名为“So Sorry”的展览,另一方面是想要通过这部影片告诉人们:不要放弃,不要自我审查,永于表达自我。而影片的中文名:“艾未未:道歉你妹”则是从推特上征集而来,颇有艾氏风格。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