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荐】

安猪,多背一公斤(1kg.org)创始人。

你是自得于做一个到处救火的消防员,还是努力去发现和谴责背后的纵火犯?如果回避思考的话,前者可以安心地做“慈善”,但难免治标不治本。而后者需要一定的社会视野,理解这个社会如何成为如今这个样子,理解施舍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只会加剧问题。但作为一个公民社会的建设者,我们还需要创造力,需要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并且有能力在现有的系统中生存并最终改变它。最后,我们要意识到,未来中国,公民运动是关键词。从去年的光头哥拇指妹到今年的市民自发检测PM2.5和占领女厕所行动,运动精神正持续发酵。而这一切植根于互联网。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新思维模式的启发下,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玩的公益。



推荐书目:

理解社会:《被围困的社会》、《生活的暗面》

 

 

 

 

 

 

创造力:《创新的艺术》

 

 

 

 

 

互联网思维:《海星模式》、《未来是湿的》

 

 

 

 

 

行动者的故事:《如何改变世界》

 

 

 

 

 

【余谈】

相关周刊:一五一十周刊第19期

编辑:郑珮

 

公益二字本身,会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爱心”“无私”等温暖的词汇,但“中国式公益”在今年却总是同“炫富”“信任危机”联系在一起。公益是带人花钱做良心事,公信力是其生命的源泉。“中国式公益”更多是指以国家机构为组织者的公益和慈善活动,其成为年度热点问题,一方面是发慈善财的行为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另一方面,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暴露出的组织管理、法律监督以至宣传理念上的问题,也为“中国式公益”的下一步发展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第19期周刊中,我们用刚刚过去的日本地震中红十字会的运行管理做了对比,目的并不是要评一个孰高孰低,而是要证明,即便避开情感的视角、单单从规章制度角度出发,机构自身完善和机制外界监督的配合,也足以停止捐款吃喝并且振振有词的行为。

其实,“中国式公益”也可以不仅限于公家的公益。网络的发展降低了民间组织投身公益的门槛。08年的汶川地震带来了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的小阳春,虽然之后其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和限制,但笔者私以为无论官方和民间,早日发现和利用网络的力量,便能早一日最大限度发挥公益的力量。

本文是一五一十周刊第51期特刊的文章,全刊下载:http://my1510.cn/article.php?id=7edf668f8f9cf7f2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