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部禁片《武训传》剧照

作者:张慧瑜(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选自:南风窗

3月份,广东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制作的《武训传》正版DVD上市发行,在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躁动,这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被禁的电影重新流通传播,虽然出版方只是以电影版权超过了50年保护期为由来回复公众的好奇,但在这个“意识形态斗争”敏感的时期,依旧使得嗅觉敏感的人们产生种种遐想,毕竟这部电影曾经撬动建国后第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思想批判运动,也拉开了此后一系列小说、电影等文艺论争的开端。这种自上而下动员起来的文化批判运动1949年之前不曾出现,1980年之后也鲜有存在,可以说是一种相当特殊的文化与政治“联姻”的状态。

没有“平反”的平反

今天,很多人已经不知道《武训传》为何物,更无法理解这部电影为何会在半个多世纪前受到过那么多的批判,以至于今天发行一部DVD仍能惹人注目。与1980年代文学、电影等艺术“主动”与政治离婚不同,1950~70年代与其说文化生产被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或工具化,不如说政治本身以文化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如“文化大革命”正是借助“文化”的名义来发动的一场革命,直到80年代清算“文革”的债务及确立改革开放的路线也是通过文艺论争来完成的。文化之所以在80年代依然占据中心位置与这种特殊的政治运作和想象方式有关(人们相信文化可以改变社会)。在这个意义上,80年代的落幕也意味着5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文化革命”的政治实践方式最终被终结,“不争论”成为主旋律。

80年代的“拨乱反正”已经使得“17年”和“文革”期间的很多“大毒草”获得了“昭雪”,但是,电影《武训传》并没有像其他受到批判的作品那样获得“重映”,仅有的几次放映也大多是学术交流。武训这个历史人物及其相关的艺术作品只是在80年代中期获得过“间接”平反。

1985年胡乔木出席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基金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解放初期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非常片面的、极端的和粗暴的”,而1986年胡乔木又做出了有保留的批示“武训其人,过去大加挞伐是错误的,现在如大张旗鼓地恢复名誉,似亦过当”。从那之后,“《武训传》批判”再也没有更进一步的“官方说法”。

不过,这些年关于武训的传记和动画片时有出现,“武训纪念馆”也早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当下的流行看法,“武训”无疑是一个具有大爱和慈善精神的人,终其一生“行乞兴学”,是“捐资助学”、“救助失学儿童”的好榜样。如果说“武训精神”成为贯穿50~70年代的“反面教材”,与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处于格格不入的状态,那么为何电影《武训传》在当下依然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暧昧状态呢?正如这次碟版发行的套装上写着“供研究使用”的标签,而出版公司也极力回避这次出版的“政治”动机,仅以电影版权超过50年不受出版限制为由。也许在这个刻意“去政治化”的氛围中,《武训传》最好的状态就是“保持现状”。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