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区旗

回归15年来,「井水」对「河水」日趋纠结。

成语「井水不犯河水」,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六十九回,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因为井水属于地下水,河水属于地上水,井水与河水互不相通,互不侵犯。

香港回归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最高治港原则,并用「井水不犯河水」,来描绘和形容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安抚港人惧中恐共的心态。然而,回归15年来,「井水」对「河水」日趋纠结。

河水早已汇入井水

回归15年来,香港经历亚洲金融风暴、SARS肆掠、美国金融危机等,虽困难重重,但安然度过,现今仍充满动感、活力和竞争力。如果没有内地对香港的支持,没有「河水」对「井水」的汇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没有内地「河水」的汇入,香港的「井水」早已干涸。15年来,内地的「河水」源源不断的汇入香港的「井水」。

例如,香港与内地从2003年开始签订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通过减少市场壁垒和政府管制等,加强内地与香港的经贸联系,使香港企业早夺先机,提高竞争力,创造的财富如泉涌。

再如,内地居民赴港旅游,为香港经济注入活水。15年来内地居民赴港人数增加了12倍,年均增长19.3%,总计1.7亿人次,占香港总入境人数的52%。2003至2011年,内地共有7852万人次的游客通过个人游方式到香港旅游,占内地赴港游客的53%。有关数据显示,9年来,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给香港带来约3462亿港元的直接旅游收入。

又如,2011年来,中央政府授权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通过香港在境外发行人民币,让人民币在境外通过存款、贷款、股票、债券等业务,实行自我循环。壮大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这是香港仅存的竞争优势。

15年来,「河水」早已汇入「井水」,很难区分哪是「河水」哪是「井水」。香港的哪一口井里没有「河水」?

井水已离不开河水

如果说回归前,香港与内地的关系都难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么,香港回归后的15年来,两地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难解难分。「井水」已离不开「河水」。

离开「河水」的「井水」,将成为无源之水。虽然表面上,香港与内地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实行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但「井水」已离不开「河水」,这是不争的事实,更是大势所趋。

井水日趋纠结河水

然而,「井水」确实日趋纠结「河水」。

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6月19日公布的民调显示,港人对中央政府的不信任感,创下从1997年5月以来的新高,有37%的受访香港市民表示不信任中央政府。与3个月前相比,香港巿民对香港前途信心明显下跌,对香港前途信心持正面态度的港人比例,由3月份的58%,下滑到6月份的53%。此外,对「一国两制」持正面态度的港人比例,也从3个月前的55%,下降到6月份的51%。这些数字表明香港回归后的民心却渐离渐远。

回归15年后的香港,就像温水煮着的青蛙,突然发现水温在升高,麻痹舒缓的神经突然紧绷起来。从维权人士陈光诚的出逃到六四铁汉李旺阳的离奇自杀,带给港人的信息是,下一个是谁?

港人担忧,香港从内地获得的经济利益是否要以丧失政治权利来换取?不时听到“爱国者”的叫嚣:不服从中央意志,就停水、停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统治者在维护公民基本权利上似乎没有太大的进步,而且还一步一步的从霸道滑向黑道和鸡鸣狗盗。港人狐疑、忐忑、恐惧,弥漫着对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因为它确实是一个颟顸的、难以沟通的、令人畏惧的庞然大物。

香港回归15年里,「井水」对「河水」有太多的纠结:

香港是中国国土上极少的享有言论、出版、结社、示威、游行等自由的地方;

香港是中国国土上极少的可以每年纪念「六四」的地方;

香港是中国国土上极少的可以不用担心食品安全的地方;

香港是中国国土上极少的可以不被代表、不被自杀、不被失踪、不被剥夺财产、不被强制拆迁的地方;

………

想到这些,港人不禁想起了英国人统治下的香港,虽然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百年耻辱,但也带来了西方文明。这一文化遗产,很让港人受用,当然,也被国人骂为“狗”;虽然目前大多数国人的人权状态、社会保障、经济生活等远不如这些“狗”。

回归15年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差别日趋缩小,而政治权利悬殊极大。50年不变的大限一到,专制主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将掉落在港人头上。想到这些,令人不寒而栗。如果要在祖国和自由中选择的话,越来越多的港人将被迫再一次用脚选择后者。

回归15年了,港人普遍关心的是,香港今后的35年怎么走?当香港对内地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紧密的时候,港人日趋纠结,不禁要问,香港还有哪些普世价值能够保持50年不变?香港还有哪些竞争优势能够继续存在?这是香港的深层次矛盾,也是为纪念香港回归中国15年而提出的思考。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