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據上海媒體報道,仁愛醫院在導醫台(分流站)設置滬語窗口,並為每名非上海籍醫生配備滬語翻譯護士,就連醫院的預約熱線也將開通滬語版本。同時,醫院在招聘醫生和護士時會增加滬語考核項目,以便令醫護和本地患者交流更順暢。

醫院這麼做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如今上海籍醫護人員愈來愈少,外地醫生與本地患者之間溝通不暢。增加滬語服務、提高滬語水準,有助減少醫患間的矛盾。

無獨有偶,去年底上海就有公共交通線路推出過滬語報站服務,目的亦是為方便不懂普通話的本地長者,但試行不久便暫停,當時官方理由是「滬語發音不標準」。

記得小時候,每天需要做的都是推廣普通話,但如今身邊卻充斥「滬語回歸」的故事。細心觀察會發現,近兩年,愈來愈多上海人意識到滬語的重要性,除呼籲在服務業增加滬語服務外,一些非專業人士自行開發滬語輸入法軟件、編寫滬語網上教程的努力也初見成效。

隨?愈來愈多外地人湧入,上海正在面臨一個與香港類似的問題:外來人口急速侵佔本地資源,包括教育、醫療、住房、工作機會等等。也許是眼熱「港人治港」的特殊待遇,部分上海人都將其歸咎於上海無法實施「滬人治滬」。身邊愈來愈多的上海人開始懷念陳良宇時代,彷彿上海如今面臨的一切問題,都是從這名曾經的「上海一哥」鋃鐺入獄開始。更多質疑是:政府機關裏都充斥?外地人,他們既不了解上海的本土文化,又與上海缺乏感情上的認同,真能當好上海的家嗎?

外來人增多 激發排斥對抗

這種不信任既來自上海人本身的優越感,也來自日益普遍的與外地人有關的社會問題。所以,這是一種基於事實和感情相互強化的觀點,在感性和理性的共同作用下,有失偏頗的結論就不斷升級了。

所以,「滬語回歸」表面看,是上海人對自身文化的關注度在提高,但其背後是對「上海人」概念的認知在強化。有歷史學家曾說過,外部對抗有助於加強民族認同感。這句話用來解釋「滬語回歸」的問題再恰當不過了。

高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