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纪硕鸣 

消费贫富两极分化严峻;企业困难已经从沿海蔓延到中西部。中国有两场经济硬仗要打,产业结构必须调整,货币必须市场化。如果此战不赢,改革将倒退几十年。

还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之初的零九年十月,叶檀撰写的《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论著出版,虽然有政府强行投入四万亿拉动经济,并言之凿凿中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但读者在叶檀的描述中还是看到了正处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叶檀措词强硬的提醒:经历数轮经济变革,产业领域市场化之船行到江心,却遭遇金融危机的狂风大浪。要保住新兴工业国的改革成果,中国有两场经济硬仗要打,产业结构必须调整,货币必须市场化。如果此战不赢,改革将倒退几十年。

如今,中国经济早已不在可以犹豫不决、徘徊左右的十字路口,而是处于由不得拖延的风口浪尖。有中国财经「叶女侠」之称的叶檀再次呼吁,人们相信清末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能带来同治中兴,中国经济转型期,现在也应该有邓小平、朱镕基式的强权改革人物,推动中国彻底完成工业化。接受亚洲周刊访问,叶檀坦承,如果经济增速反弹就代表了中国的「经济春天」,那么「六月份的出口数据、房地产开始好转,固定资产投资上升等,可以说已经有些暖意了。我甚至认为,三季度还会扩大反弹,只要基建规模扩大,数据反弹在即」。但她表示:「这并不代表中国经济整体好转,经济寒冬远没有过去。绝大部分企业都步履艰辛。我认为,中国企业在过大关,要迈一个很高的门坎。」

刚刚从西部宁夏考察回上海,叶檀看到,去年还是沿海的地区企业经营困难,历经艰辛。如今,企业的窘困已经蔓延到中西部地区。「我到广西、宁夏这些最内陆的地区,今年订单大规模下降。重化工业包括钢铁出现停工。他们告诉我,企业家没有那么心慌过,比二零零八年还令人担忧。零八年还有盼头,中央砸了四万亿,鼓了劲,现在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大家都在熬,等待严冬过去。」以下是访问的主要内容:

与零八年金融危机相比有什么分别?

零八年时思想统一,全球经济寒冷百年一遇,必须要砸钱「保八」,当时反对声音不大。最大的问题是突如其来,农民工就业下降会引发社会问题的忧虑,所以砸钱救经济成为市场合拍的声音。这一次是温水煮青蛙,一方面是经济下降,另一方面东部沿海还招不到工人;一方面说出口下滑,另一方面看看煤炭市场还不错。中国经济变得扑朔迷离,预期特别混乱。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有人说短期不好,有人说长期不好。现在还遭遇四万亿的后遗症,地方政府大量投入配套资金,债务危机显现。债务一上升,就担心金融体制有问题。你再砸钱救经济,反对的音量就比零八年时要高不知道多少倍。但你不投入,困境就扩大。

不久前还是批了一些项目,能见效吗?

砸钱肯定要批项目,湛江钢铁项目批了,前期投入会很大,几十个亿都要下去。但它生产钢铁板材,却发现没有市场了,板材主要是造船、汽车用,现在汽车销售在减缩,影响板材,造船更不行了。即使马上投入生产,产品也卖不出去。生产的东西没人要,批了项目也没有大用。

零八年金融危机,主要的问题来自外围,政府救市后,认为中国最早走出金融危机。今天,外围情况没有变化,我们又遇到什么情况了呢?

外围经济影响不能全部覆盖经济寒冬的原因。这次出口订单是下降了,但现在是全身的毛病。如产能过剩,看似小毛病,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刺激出口、房地产上升、内需一起来,全都可以解决。但你要知道,所有的经济产能安排是依中国出口最高量、房地产及基建投资最大量的数值计算。比如钢铁,是以中国出口量最高值时沙盘推演,天然就产能过剩,所以,现在的产能过剩很难解决,因为每一个省涉及到增长,都不愿意压自己的产能,大家盼着别人压产能。这牵涉地方经济利益,很难调控。

外需不足内需补,有多大的补缺效应?

六月份出口有些好转,但美国欧盟市场情况还是不行,中国企业费尽九牛二虎的精力在开拓海外市场,包括非洲、中东。但美国和欧洲是火车头,其他地区难带动。只有靠拉内需,中国内需总体还是平稳的,最低时约百分之十二、十三,高的时候是二十多增长。但中国的产能大,内需市场小。中国内需主要是二块,一是房地产,二是汽车,那就涉及拉不拉房地产、拉不拉汽车的问题。除了房地产、汽车,目前还没有哪个内需消费领域可领跑,实现不了短期替代。中国消费很不好的现象是穷富两极分化,可以到国外旅游的,大手笔购物比外国富豪还霸气,是奢侈品的金主。穷人呢,就住在城乡结合部,每个月赚二三千块钱,牙缝里都省不出来。

你对中国经济的担忧主要在哪方面?这样的情况会维持多久?

不在「保八」,而在转型,就目前情况很难。我走遍东西部,看到的景象是大家都在苦熬。维持多久我不知道。现在大家都说要改革,官员、学者、企业家都盼改革,关键问题是谁都说不准该往哪里改。都在说,做的是表面文章。短期看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两会后,中央出台「非公经济三十六条」。当时要求垄断行业,包括铁道部都要拿出细则,向民资开放,但事实上做不到,很多地方都是假的,没放开。

现在中国关键问题是「敢问路在何方」?

大方向是清晰的,一是城市化,你只有走城市化这条路,包括发展三线及中西部城市,现在也在做。另一个是促进内需,有一个财富重新均衡分配的问题,让大家都能消费得起。但发展到现在,你说有没有特效药?唉,还真没有。最多,政府主导说,我把重点项目都投放到中西部,都放到高端制造、新能源方面,但要记住,政府主导的成本是很高的。你到无锡去看看,新能源由政府主导,大笔的投资推进,已经有二千亿砸下去了,但五年十年会没有产出的。江西赛维投太阳能,负债了六十亿美元,银行、信托几百亿砸入,到处去建「多晶硅」,但多晶硅价格一下跌,这家企业一夜间崩盘,要政府填底。我觉得接下来是金融市场化、发展内需、发展均衡消费的过程。中国和欧美竞争,不是在最高端上。如出口到东南亚的机床,只要中国人做的,价格就比德国人便宜一半。中国最好的企业是中端的一块比较强,需要培育的是中资阶级消费阶层,在国内有品牌,国内消费者认同,有市场,就能盈利,有正向循环。中端的如不突出,让中国原来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萎缩掉了。

有人说,中国经济有二十年的高增长,你怎么看?

问题是目前能否迈过这个坎,迈得过当然可以,但这个坎正在迈,刚开始迈,你就下胜利结论了。我接触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我觉得我不能轻易得出一个结论。我只是就事论事,看实际情况,比如三季度数据会好,如果房地产起来了,基建投资下去了,数据当然会好,但不一定就代表中国经济好转了,并不是实质问题的解决。

中国数字经济的春天很容易看,或者说也已经看到了,但要解决中国实际经济发展的问题,可能这个春天还在期盼中。我告诉你一个实例,广东惠州有两大项目,有央企的化工项目和三星的出口项目,惠州的GDP闭着眼睛都上了百分之十几,但说明不了问题。不管中国是城市化、促内需发展市场,总而言之,要让市场、法律发挥独立的作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