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民间矛盾因钓鱼岛主权纷争而升级,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也渐渐高涨了起来,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抵制日货”运动再次风生水起。

就在8月19日“抵制日货”最盛的那天,笔者在微博上写道,“抵制日货者的‘爱国’之情或可理解,但忽视了中日经济是‘相互依存’,而非单向依存。日本需依赖中国的市场和劳动力,中国也高度依赖日本的技术和资本,今后20年内,中国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对奉行‘产业立国’路线的日本的依赖程度只会越来越高。抵制日货大多数情况下会异化为抵制同胞,下场只有一个: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这一发言,可谓毁誉参半。赞成者认为,“无脑上街抵制活动有几次改变了历史?”、“抵制日货者应该回去检查下墙上刷的是不是立邦漆,‘立邦’正是日本的音译,建议刮掉,换成‘都乐士’什么的”;反对者则认为,“日本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别给小日本提气了,日本只是个小岛国”、“胡扯,有什么日货是中国不能自己生产的?”。

对于这些评论,我以往都会不置可否。但到了晚上,有好几位百万粉丝级的“大号”微博名人转了一条私信过来,私信内容是网上盛传已久的“呼吁书”:“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现排最前,特别是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若中国人1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数千家企业面临破产,若6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一半人失业,若1年不买日货,日本经济将彻底瓦解!”

有的大牛还很客气,不忘在私信末尾加上一句“供您参考”,但“参考”完之后,剩下的只有两个字:无语。原来,在“爱国”这件当前中国最不需要付任何成本和代价就能赚尽眼球和吆喝的事情面前,不管大V还是小号,很多人的态度真的都像极了战前的日媒,“对内或许尚能争争民权,对外就彻底地只剩下一个声音了”。

其实,中国所谓的“抵制日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1908年中国水师在澳门扣留涉嫌走私武器的日本船只而引发“二辰丸”案,随即广东地区出现近代第一次抵制日货的浪潮。1915年日本提出“对华21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都曾引发中国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到了1930年代,中日进入战争状态,“抵制日货”则更为兴盛,茅盾著名的小说《林家铺子》(原名《倒闭》)正是通过取景于江南一小镇,来描写这一时期的“抵制日货”运动。

在小说中,林老板女儿因爱穿“东洋货”而受人耻笑,“抵制日货”者警告她不得穿日式衣服上学,否则就剥光烧掉。林老板抱怨道:“哪一个人身上没点儿东洋货!哪一家洋广货铺子里不是堆足了东洋货!”。但牢骚归牢骚,他还是不得不花四百大洋贿赂“党部”,并撕掉商标当国货贱售。林家铺子最终倒闭了,原因不尽是“抵制日货”所致,但这种抵制对中小资产者的打击、当权者借此横征暴敛的嘴脸,在茅盾的笔下尽露无遗。

这一百多年来,如何看待“抵制日货”,中国一直存在意见分歧,时至今日亦是如此。

原外交官吴建民此前表示,“有些人主张抵制日货,但全球化进行到今天,索尼产品95%是中国制造,抵制日货岂不很愚蠢吗?”这恐怕代表了很多反对“抵制日货”者的意见。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