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令远

上海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中日船舰在钓鱼岛水域

中日围绕钓鱼岛(日称尖阁诸岛)的争端加剧,波及建交40周年纪念活动。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无非揭示了人无恒质、事无常态,发展变化,乃为规律。

在迎来邦交正常化40年的前夜,中日力量的消长,以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为标志,实现了逆转。这一所谓“拐点”,其实也是引发今日“钓鱼岛危机”的要素之一。

40年前在钓鱼钓问题上中日达成的“搁置争议”的默契,其实是有“心理前提”的。也即中国是一个大国,邦交正常化带来的巨大政治经济红利是钓鱼岛不能比拟的,而那时的日本正处在强劲的上升期,经济实力远超中国,对钓鱼岛的未来不用担心什么。

现在时移势易,“拐点”的到来不仅意味着中日一大一强——实力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原来的“心理平衡”也被打破。对日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力量相对日本会更加走强,那么就意味钓鱼岛的未来的不确定增加。现在借美国重返东亚平衡中国的这一可能是“时不再来”的唯一机会解决钓鱼岛问题,也就成为日本的“当务之急”和不二选项。

并未失控

抗议者

中国多个城市民众举行反日游行,中日关系再次陷入僵局。

“购岛闹剧”的真实意图在于从法理上宣示钓鱼岛为日本所“实效控制”。作为针锋相对的反制措施,中国在第一时间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点基线,又密集公布了地理坐标,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等相关法律,并报送联合国。这些举措,不言而喻一是宣示主权,二是为以后在钓鱼岛执法提供法律依据。

这是完全由日本的挑衅而造成的,那么接下来双方的公务船在钓鱼岛海域执法时引发的冲突,就成为危机加剧的导火线。这是为人们普遍关注和担心的。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存在由此引发冲突升级的危险,但从中日美三方的实际考量来看,还暂不会形成局面失控的地步。

首先中国的态度是回到“原点”,也即回到“搁置争议”的共识,这就给日本留出了解决问题的空间。而日本在中国的海监船进入钓鱼岛12海里时,采取的是尾随而非强行驱离的举措。

美国的重返东亚再平衡战略尚具一定模糊性,它也还没有最终下定采取包括不惜诉诸武力阻碍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所以现在因钓鱼岛而引发失控的中日关系,从目前来说未必符合美国的利益,因而它会做出“协调”的姿态。

到头来,钓鱼岛危机对日本来说是“引火烧身”,如不及时刹车,只能是“玩火自焚”。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所谓“四十不惑”,本来应该成为中日关系走向成熟的标志年份,但遗憾的是现今是中日关系40年来的最低潮。抚今追昔,引起我们深长思之的应该是:中日美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应变化了的对方,中日美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何在,答案是历史可以告诉未来的。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联络荐言

* 须填写项目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