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伟 漫画

12月14日,官方光山网发出校园惨案消息,此后当地撤去消息,取消原定15日的发布会,2天内集体失声!15日,记者辗转找到县办,一名工作人员借故离开,一去不返,留记者在这个贫困县“气派”办公楼里,空等近2个小时。前往采访的记者表示,河南光山官方的反应,就是使用各种手段拒绝采访,封锁消息。这其实一直是各地各级政府应对天灾人祸的标准模式(12月6日新华社)。

光山22名小学生被砍伤后,家属悲痛欲绝,无论是出于公权的公共性还是出于人道主义,给公众真相,让公众了解事实,都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权力者应遵循的起码准则,否则,真可谓是让“天人共愤”,但奇怪的是,作为“父母官”宁可让人唾骂,也不愿意给公众以安慰,这种期待和现实对比的巨大反差,难道不是在往“伤口上撒盐”吗?

拒绝采访、封锁消息的所谓“标准模式”早已到了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拒绝采访、封锁消息之所以成为权力的标准模式,骨子里是权力傲慢和冷血的折射,潜藏着对民众生命的漠不关心,除了自己的“官位”,恐怕是什么也不放在心上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的应急能力和水平相当有限,许多本可在初始阶段就能化解的矛盾,由于处置不当或判断失误错失良机,导致事件扩大化、恶性化,造成严重后果。也就是说,官僚作风之下,不少官员能力低下,人为制造和扩大了公众的不满,而当之与“标准模式”苟合时,就导致了“新闻第二爆发点”的出现。

长此以往,这只能加重公众的怀疑情绪,而非为官民互动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应明确,公众掌握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在不断地提高和增多,政府可依赖的相对公众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正愈加削弱。但一些政府官员依然恪守陈旧的思路,片面地认为“公开正面信息,有利于社会稳定;公开负面信息,不利于社会稳定”,于是就采取封锁消息等措施而无视公众知情权的诉求,甚至采取隐瞒、欺骗等手段,造成公民参与的渠道堵塞,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降低,也消解了官民互动、赢得民众信任的支点。

堵、删民意的路子已经不适合“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要求了,并且,官员无视或轻视民众知情诉求,等于自断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自毁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一个可见的规律是,民意早期受到冷落,才演变成中期的民议、后期的民怨。若危机事件沿着这样的逻辑发酵,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官员、民众来说,都是一种双输。

传播学规律告诉我们,民意在每一道环节上的被冷落与搁置,都会导致舆情能量的聚集。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抛弃封锁消息的“标准模式”,也只有在尊重、倾听民意中做好危机工作,在回应民意中感知人心向背,筑牢民意之基。 (河南 朱四倍)

责任编辑:shanshan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