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看啊,港獨勢力在抬頭

很多中共官員巴不得「有一股港獨勢力正在抬頭」,對他們來說,與分裂勢力作鬥爭,是多麼偉大光榮的任務,而希望香港成為中國民主基地的人士就會落入尷尬。

【封面故事】
中共香港現形記 文/雨文

六七暴動45週年。當年暴動埋下香港恐共心結與人心無法回歸的種子。今日,六七陰霾重現,北京由幕後走到台前,近期多番行動已導致香港社會嚴重分化。

中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專訪 文/雨文 攝影/鍾卓明
原本愛國愛黨愛中央一群人,以往因中央較少介入香港事務而受約束。現在中央會加強介入香港事務而令這些人由被約束變為發動者。假如港獨的人數漸多,左派的愛國力量將會出來抵抗他們。

45年的香港:防左是主旋律 文/劉銳紹
當年「六七」是「硬左」,今天不少行為是「軟左」,例如把一些現象無限擴大,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誇大矛盾,增加自己的存在價值。虛報軍情逢迎北京鬥爭意識,實際效果是誤港誤國。

45年的反思︰敵與我之間 文/雨文
1967年,敵與我之間沒有留白,只有愛國、抗暴之爭。而今,放過炸彈的、鎮壓過暴動的,心態早與當年截然不同。

45年的國民教育:愛國是理所當然 文/陳嘯軒
當年我們刑事記錄是港英政府給我們。為何現在五星紅旗下還記錄我們是政治犯?

【台灣】
最後「壹」天,呼喚自由 文/李蔚
台灣壹傳媒簽約出售前的最後一天,學生請願,政府機構協商,工會呼籲。交易最終完成,台灣的新聞自由前景如何?

【中國】
京城流行「政改」症候群 文/莊之道

各方民間力量大聚會呼喚政改,官方媒體亦首提「自由派」概念。十八大後的北京,正處在諫言紛飛,幻覺流行的政治曖昧季節。

中國校園掀青年沙龍熱潮 文/趙思樂
自組織的青年沙龍近年在中國大學遍地開花,他們傾向於探討具體問題,價值中立,亦多組織鬆散,依靠社交媒體傳播甚至募款。

西北政法大學三項禁令打壓校園沙龍:今天,我們一起站着把書讀了 文/絳雪
一個學習和思考經典學術著作的校園沙龍被校方三項禁令禁止運行。老師領着學生堅守大學獨立精神,冬日樓道裏,書聲依舊。

【國際】
哈馬斯的困境:武力之外,有沒有別的語言? 文/可思

硝煙散去,哈馬斯仍面對一個權力四散的加沙,一群各擁武器的組織。今日之哈馬斯,正是昨日之法塔赫。停火難說有多長久。巴勒斯坦人民能否找到新的理性力量,撬動自己的歷史?

以巴衝突上演Twitter大戰 文/熊威
以色列國防軍08年起研究社交媒體,聘請26歲青年管理社交媒體帳號,獲20萬粉絲,並啟動耗資3.2億美元的網絡戰爭計劃。

我在以色列看「雲柱行動」文/吳維寧
「雲柱行動」開始後,臉書上的以色列朋友多半發出「終於!」的嘆息;而我的臉書卻被台灣朋友用同情巴勒斯坦的言論洗版。

【特別報道】
不去上學!兩岸三地在家教育調查 文/陳曉蕾

兩岸三地,每個不讓孩子去學校的家庭,都是對當下教育制度更深的反思。

【人物】
廖亦武:後極權時期的抒情詩人 文/程西泠

他酷愛飲酒、吟詩以及在醉酒時吹簫。大部分時候,他溫馴脆弱,為朋友做飯,為愛情流淚。他在中國骯髒的井底記錄最甜蜜的水,飽嘗牢獄與流離之苦。但他仍孜孜不倦地寫着,出於赤子之心。

【文化·影像】
以夢為馬 攝影/阿魯斯

今日的內蒙古草原早已在工業開發和官僚治理下病痕纍纍,蒙古族攝影師阿魯斯不用傳統紀實攝影,卻讓我們更加體驗到草原的悲劇與絕望,是為一個不浪漫的時代裏,對草原文明的浪漫祭奠。

【文化·書評】
打開一本地圖的展覽 文/洪磬

作家Simon Garfield的新書On the Map寫地圖,書名語帶雙關──既解作「論地圖」,又指「佔一席位」──也就可理解為從地圖看人和世界的相對位置。

【文化·廣場】

編者按:那些有病的人坐在你身邊,坐在我身邊,坐在我們自己的身體裏;而我們一起,坐在這個叫做「社會」的地方……要是病的不只是身體,還有意識,人心,社會,時代呢?

病 文/陳芳
那些獨特的氣味和溫度,仍然停留於手心的觸感、來自植物的魔力、對節氣更替的感覺,這一切組成了我對疾病最初的回憶。

病之華 文/熊一豆
那些天去找樹,沒有找到。後來到夢裏去找。

病 文/黃崇凱
我漸漸明白,那些老人在駛向生命盡頭的站牌前其實無處可去。他們只是想找上幾個伴,從村子的昏幽腔腸移動到另一個處所,隨意抽幾口菸……

【文化·現場】
富田菜摘的環保雕塑:看看我們都丟掉了什麼 文/周澄 攝影/鍾卓明

人類將被自己製造的垃圾吞噬嗎?城市巨輪日復一日生產廢棄物,日本藝術家富田菜摘用垃圾來製作雕塑,發掘每件垃圾的故事和意義,甜美,輕巧,卻正是她眼中消費社會的本質。

【文化·詩歌】
另外的海 詩/池淩雲

自然之海的神秘、豐富呼應着詩人的精神世界,對海的沉思孕育了對「另外的海」的辯證詩情。(主持周瓚)

【專欄】
弱主惡政與民主轉型 文/夏明

加强反對派精英的溝通和對話,培育反對運動人員中的互信和社會資本,增進反對派精英的團結和整合,建立起有效的反對黨,恐怕是中國民主轉型能够在理性的指引下推進的最重要保障。

轉型社會視野下的中國族群問題 文/姚新勇
在世界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擴張的壓力下而轉型為現代國家的中國,難免存在內部殖民的問題。但如果因此就簡單地套用民主化或解殖話語、套用「民族自决」之主張,恐怕是災難性的。

建制力阻「同志」平權 文/羅永生
這種要急於親近政權、親近建制、使教會變成「河蟹」維穩機器的的言行,正急速地把香港基督教會推向對現狀日益不滿、因而追求改革進步的香港人的對立面去。

兩個名詞,各自表述 文/陳宜中
儘管藍綠政黨滿口「社會公平正義」,但兩者都是經濟上的極右政黨,以為替資本家减稅、以租稅優惠招商引資、壓低工資等,就是經濟仙丹。

新聞自主是筆好生意? 文/管中祥
台灣社會仍在對抗媒體壟斷,不管結果如何,這都是場美好的戰役,也將讓台灣的媒體改革運動邁向新的里程。

被逼眾生相:清者 文/陳希我
中國不只有幾千萬的黨員,還有成千上萬的共產黨員的親屬、朋友、熟人,我們都是共產黨員或者共產黨員的親屬、朋友、熟人,我們被迫接受這個體制,又享受這個體制。

陌生的緬甸人 文/尼佬
昂山素姬到曼谷訪問,可以獲得緬族外勞的歡聲雷動,可是那些雲南邊境外百公里的高地山民,又有幾個不對就算是「她的未來」心存疑惑?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