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期瀏覽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週刊》第57期《90後擔大旗》

2013年5月30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 【出版人的話】 又一次告別/ 陳平 【封面故事】 「愛國」不用口號:90後擔起大旗 文/陳嘯軒 攝影/鍾卓明 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說:「如果我是支聯會主席,我不會用『愛國愛民香港精神』這個口號。我覺得是否『愛國』,不需要透過口號來表達。我相信每人去悼念,希望中央政府還死難者公道,有不同的理由,而不是限於對國家的認同。」 不能讓記憶沉睡:香港文化界八九六四記憶檔案 文/盧燕珊 六四24週年祭前夕,香港部分本土派人士發起不去維園行動。多年來一直以各種行動抵抗六四「記憶」消失的文化界,會如何看待呢? 「六四」活碑——蔡淑芳:香港學生接下六四火炬 文/黃麗萍 有人問為何執著過去,何不向前行?他們不理解,親歷過這場血腥屠城的人,根本沒有放下的選擇。六四發生時在京採訪的蔡淑芳,在天安門寫下遺書時立下誓言,如果沒有死在廣場,她就站出來做歷史的見證,從此,她守着了這段歷史24年。 我的人生軌跡因六四改變 文/柏因 作者擁有「根紅苗正」的出身和絢爛的童年,卻被母親的信仰和藏書,及父親的「敵台」在心靈中撒播下追求自由的種子。六四學運後,作者選擇出走海外,開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 【新聞·香港】 梁振英離下台還遠嗎? 文 / 黎則奮 梁振英頭馬張震遠遭警方調查,事件可能會拖累梁振英提早下台。 【新聞·國際】 英國脫歐勢在必行? 文/陳偉信 英揆卡梅倫提出若能連任,將舉行脫歐/留歐公投的承諾,引起國內外認定英國脫歐勢在必行。然而,卡梅倫本身卻非支持脫離歐盟的「疑歐派」,其對歐立場,實際上取決於兩個「國家利益」。 【新聞·中國】 格萊珉模式及其中國經驗:專訪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 文/劉冉 在中國,一切都是政府、政府、政府。而我們必須鼓勵民間資本的發展,鼓勵它們參與更多不同的事情,小額信貸就是其中一種。鼓勵私有領域做社會企業,並不會對國家造成什麼傷害。 【新聞·台灣】 非典型的外省第二代:我的父母是政治犯 文/康依倫 62年前,台東綠島監獄收押第一批「白色恐怖」下的政治犯;這批犯人,部分在服刑期間被槍決,僥倖獲釋的至今或已逝世,或年事已高。作為他們的下一代,如何重拾這段歷史? 【特別報道】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危害 文/吐爾文江·吐爾遜 近年來,有人提出「第二代民族政策」,即淡化族群意識,推進中華民族一體化。」此理論的危害極大,因為民族交融是長期自然的過程,任何試圖強制行為都會製造出更大的民族間的鴻溝。 族群衝突中的國家與社會 文/拉米 自80年代中後期開始,中國社會就漸漸被一種對於族群關係的緊張感覆蓋。中央政府缺乏價值與道義感召力。族群民族主義勢力也無法贏得中國社會內部本群體的有力支持。雙方都不具備壓倒性優勢使對方屈服,因而族群衝突陷入一種持續緊張的困境。 【人物】 賴清德:民進黨下一張王牌? 採訪/林怡廷、康依倫 文/攝影 林怡廷 台灣人早已不用台南市長來看待賴清德。副總統、總統、民進黨主席是人們對他的想像,中共高層也在密切關注他。但一隻尚未歷經真正考驗的政治「孤鳥」,是否真能成為民進黨下一張王牌? 【文化·別處】 漫遊在呼倫貝爾:雙重邊境上,幻境與贗城 文、攝影/王煒 滿洲里、海拉爾、新巴爾虎右旗……今日的呼倫貝爾草原,早已風沙漸盛。中俄、中蒙雙重邊境的身分、毛式空間改換思維、地方官僚與商人的合作、現代化開發、傳統民族於當今世界面臨的蛻變與調整,所有這些,持續改造着這裏的水草、人與城市。 【文化·閱讀】 中國媒體人的斯德哥爾摩情結:看央視如何與威權「共舞」 文/程映虹 2008年中央電視台在對汶川地震做現場報道時,收視率突破10億人次,正好是20億隻眼睛。在這個中國最大的官媒內部,部分新聞從業者認為,職業理想和體制的碰撞,是一種「中國模式」。 【文化·書評】 人類如何走出自我中心 文/洪磬 人怎樣理解原子世界和廣袤的星系?作者Blatner是讀者知覺範圍之外的導遊,他從日常經驗中衍生想像,探索宇宙秘密。作為一本科學書,它的價值還在於從科學現實中反思人類的自我中心。 【文化·現場】 怎樣告別福音戰士? 文/湯禎兆 「新世紀福音戰士」作為一齣具備劃時代意義的動畫經典,予以觀眾「第一次衝擊」的震撼太大,受眾對重構也是循自己心目中的原型來期盼。庵野秀明的新劇場版策略是不斷以今日的我推倒昨日之我,於是每一次的「衝擊」,儼然便出現正反式的自我拆解。 【文化·廣場】 牠 編者按:人類從動物身上得到的,有皮草,也有流感。愛與傷害從來就是雙向共存。如果生命是平等的,憐憫與嬌寵又從何談起。 牠 文/張亦霆 牠一路跟隨三藏法師到了西天。 日常裏 文/張婉雯 或許真是太匆忙的緣故,經過芬妮的座位時,她不小心踩死了一隻螞蟻。 閃亮可可 文/隱匿 可可是隻母貓,在我餵食的流浪貓裏面,她是最聰明的,長相又美。 【專欄】 中國政治的「亞文革」狀態 文/程映虹 今天的中國也還沒有新聞自由,但又有文革中達到頂點的黨報黨刊的話語霸權。二者相結合的結果,就是離奇古怪的「新四論」引起的恐慌和緊張。但回過頭來看一下,文革不是一直以這樣那樣的亞形式存在於中國政治中嗎? 不說真話,發誓無用 文/徐賁 《黨員相信黨性如同基督徒相信「上帝」》根本不單單是要像『向上帝發誓』那樣地向黨性發誓,而是要把黨放置到與上帝一樣至高無上的地位,將黨神聖化,將專制的黨權神聖化,合理化。 認同,反思,多元共存 文/姚新勇 在我們以民族團結、自由平等、多元文化保護等理念為理由,伸張國家或族群的權力時,是否恰恰可能包含着背離團結平等、多元共榮理念的問題;是否甚至潛意識地想以直接或間接的暴力手段,將其他族群同化、驅逐或抹去? 央視入台就能糾正國際觀? 文/宮鈴 其實媒體與台灣製造的商品是一樣的——想要更好,就要擴大市場——何況中共當局始終强調旗下媒體皆為喉舌?台灣欠缺的不是更多媒體,有識之士萬不可搞錯問題的根本之所在。 反恐與民主 文/寧二 就像六四之於中國,卡薩爆炸案令摩洛哥當代史一分為二,一直睥睨阿拉伯世界的摩洛哥,自此從自豪於兼容並蓄文化特點的安全國家一步踏進反恐牢籠。 【編輯部的話】 在現實中創造理想,把握自己的命運——致即將分手的青年同事 文/羅小朋 仍愛時間 文/長平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週刊》第56期《不要平反:中國大一統的噩夢》

2013年5月23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休刊公告】 陽光國際傳媒關於《陽光時務週刊》休刊創新改造的公告 【封面故事】 走出大一統民主路迷思:本土派與泛民決裂  文/ 陳嘯軒 本土派學者陳雲呼籲巿民不要出席支聯會的「六四」燭光晚會,以免「香港前途被中共綁架」。前學運領袖王丹則認為香港仍有必要關心中國:「當你的鄰居得不到自由,你也不會得到自由。 陳雲對談蔡耀昌:「愛國愛民」香港精神? 文/陳嘯軒 攝影/鍾卓明 陳雲認為香港人不應介入民主中國的鬥爭,培養與關注中國切割的本土意識。蔡耀昌則反駁,香港民主派爭取本土民主,並沒有以中國民主化為前題。 香港六四集會與本土派的理念 文/羅小朋 香港本土派的最大貢獻在於挑戰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傳統。對大一統的迷戀和迷信,是中國文明自秦漢之後失去發展活力的根本原因。但本土派對六四集會的策略,是一種狹隘的政治思維。政治文明發達的地區對欠發達的地區承擔着重要的責任和義務。 民運風暴會否重來 文/莫之許 24年過去,情勢有了很大的變化。89年式的學運已經很難發生,大規模群眾運動發生的可能卻顯著提高。同時,集權體制維穩的能力也在不斷加強。這是一場持久的角力,結局如何仍不明朗。 民主女神像的政治含義:六四運動的缺陷與精神延續 文/基甫 「六四」天安門廣場上的民主女神,更像是革命文藝中的女英雄。憲政意識的缺乏,是「六四」一代中國青年知識份子的精神缺陷。這一缺陷,也體現在民主女神的塑像上。「零八宪章」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六四」以来中国民主运动的总结和未来纲领。 【特別報導】 最後的眷村 文/楊猛 曾經的眷村一一拆除,外省人的身份在台灣的族群融合中日益淡出,眷村人的歷史寫在風中。真正掌握台灣命運的,是朝氣蓬勃的新台灣人。 【新聞·中國】 三門峽「雙規」死亡案深度調查:黨控司法體系內的傾軋遊戲 文/余聲 一場撲朔迷離的死亡案,暴露出地方司法系統的內部鬥爭,而「雙規」這種凌駕於法律之上的黨紀,成為相互傾軋的利器。 雙規的法治尷尬 文/龍霖 雙規是黨紀而非法律。當雙規與法律相抵觸,雙規的處境就十分尷尬。因為在現實中,中共黨規從來沒有低於過法律。 【新聞·香港】 國產公車陸續殺入:業界憂成馬路「炸彈」 文/黃麗萍 攝影/鍾卓明 繼國產港鐵、輕鐵陸續發生意外後,被業界形容為「一撞就爆」的深圳比亞迪電動的士、巴士,近日亦引入香港。業界憂慮,一旦國產電動車輛在街上行駛,有如在馬路上隨處放置了「炸彈」。 【新聞·台灣】 首批來台陸生畢業:投身職場路茫茫 文/康依倫 陸生來台求學受限於「三限六不政策」,畢業後不得留台就業。今年,第一批來台唸碩士的陸生即將畢業,回大陸找工作,成了他們最大的挑戰。 誰的國家記憶? 文/呂培苓(陽光衛視台北紀錄片組製作人) 二戰滇緬戰役國民黨老兵的抗日戰功,在國共兩黨不願談及的情況下,多年來成為兩岸三地的集體失憶。「國家記憶」影像展把這段歷史紀錄重現在這一代台灣人眼前,能激起怎樣的悸動? 【新聞·國際】 中國「再議琉球」的三大盲點 文/林泉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媒體發出「再議琉球」呼聲,質疑日本對琉球主權,這不僅不乎中共立場,把中日關係推向另一波危機,也顯示出對琉球問題的不理解,騎劫了琉球(沖繩)人的意願。 選後高溫續燒:兩個馬來西亞的角力 文/楊凱斌(馬來西亞網絡電視台KiniTV.com執行長) 反對黨派民聯雖然未能在第13屆大選中實現改朝換代,然而大選過後,反對力量和公民抗爭意識未有就此消弭。數次抗議選舉不公的集會,持續號召到數萬人參加,證明反對意識已凝聚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新聞·人物】 上訪的女人吳華英:冤犯家屬的4298天 文/洪坡 攝影/蔡堯 12年裏,弟弟的青春被死死地嵌入看守所的鐵籠。而對姐姐吳華英來說,3000多張上訪票據與上百萬字上訪材料則構成了冤案另一頭的故事:「這些年,我不是在上訪,就是在上訪的路上。」 【文化·影像】 紅校理想國 圖文/商華鴿 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四通鎮有一所民主中學。十八年來,這所中學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東方紅》樂曲是學生的起床鈴,《毛主席語錄》與各種國學經典也是學生每日必讀的書籍。與中國其他中學截然不同,這裏從來不重視考試成績,但着重培養學生「能吃苦、能勞動」的素質……校長夏祖海在這裏建築起一座紅校理想國。 【文化·特別報道】 香港流行樂壇中的馬可·波羅:忽而今夏,悼念花比傲 文/張長曉(意大利民謠音樂研究者,樂評人) 從《皇后大道東》到,那麼多你我熟悉的旋律,都來自意大利人花比傲。亞平寧半島音樂血統在他手中融於香港時代樂聲與中國情境。而他在這個夏天,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我們。 【文化·書評】 海嘯後的多崎作 文/湯禎兆 村上春樹新書《脫色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中,最明顯的海嘯線索,出現在多崎被四名好友沒由來杯葛後,進入半年之久的自我流放且欲尋死的大學時期。 崛起的軌跡,前景的線索 文/張登及(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不管中國現在的崛起是史無前例,還是重新取得世界大國地位的「復興之路」,它都將是決定21世紀世界戰爭與和平的決定性事件。 【文化·噪音】 香港音樂雜誌生態史 文、圖片提供/袁智聰 書寫歷史,講述昔日,並不為感傷懷舊,而是知道「我」如何是「我」。本篇回顧近四十年來香港音樂雜誌歷史的文章,本是「陽光」文化版計劃的本土獨立音樂史系列話題之一,現因改版,僅於此先行呈予讀者。 【文化·廣場】 它 文/张亦霆 法師也許是偉大的,但我可沾不到半點榮光,無非靠着宿主的毅力,我也到了很遠的地方,吃了很多的苦,但是那又怎樣? 日常裏 文/張婉雯 「如果是旅遊,那不如長隆渡假村?有遊樂場有動物園,說是一邊看白老虎一邊吃飯,挺夠噱頭的。」 閃亮可可 文/隱匿 可可是隻母貓,在我餵食的流浪貓裏面,她是最聰明的,長相又美,屬於阿比西尼亞的混種貓。 【文化·現場】 聲音圖書館:在耳朵裏築起記憶檔案 文/朱曉玢 聲音藝術的空間在哪?當社會總是專注於負面的「消除噪音」,過量的視覺產品也在分散人們對聲音的注意力,「聲音圖書館」卻試圖尋回人們對傾聽的敏感,讓人們發現聲音的美學價值。 【文化·散場見】 東京家族:城市與家庭筆記 文/李照興 今次山田洋次的《東京家族》,最打動人心的其實是一種日本藝術家的代代相傳,也可說是日本民族的一點文化素養顯示。 【文化·詩珏失調】 向政府說不 文/梁偉詩 流行曲作為民間紀錄中傳播力最廣的媒體,彷彿也不得不「仗義執言」,向政府說不。 【專欄】 毛澤東的最大歷史遺產 文/趙楚 如果說,在1958年隨人民公社而建成的毛制度1.0時代,中國人是公社、單位和上級的奴隸;那麼,在30餘年來的毛制度2.0時代,中國人終於可以過上類似中世紀農奴的半人身依賴生活。 香港種族問題的另一面 文/程映虹 我們經常聽到的「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以及各種有關中國文明「特別如何如何」的說法,實際上嚴格來說已經涉及到種族優越性了。 複線歷史重述與維吾爾視域 文/姚新勇 維吾爾或其他少數族裔,通過民族文化的重述,來追求文化與物質發展的自主性,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維吾爾文化的重述,絕對不應該將中國及漢語文化,簡單地視作外在性的力量加以抵抗或排斥,更不用說對其他族裔文化權力的排斥。 動物不是「私有財產」! 文/謝曉陽 對於虐待動物者,應該是將目前法例第169章中有關殘酷對待動物的刑罰加重,將動物視作生命對待!這較可行,也較為合乎動物權益。 喊卡吧,離譜的抗菲劇 文/羅永生 台菲爭議至今已超過十天,回顧這起天天在媒體上演的事件,宛如一幕幕荒謬的抗菲劇。媒體推波助瀾、政治人物激情演出,以及普遍的民粹仇菲情緒下,硬是把原本穩居勝券的台灣推向了進退失據的局面,面子裏子盡失。 雙面人 文/張曉舟 中國知識分子,作家,藝術家之中,黨員所佔比例絕對超乎想像,著名公知中黨員更是比比皆是。請允許我指出一條研究公知問題的新思路:知行合一之難,在權力與市場的雙重壓力和誘惑下,知識分子角色的分裂,以及道德的曖昧性模糊性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週刊》第 55 期《中國經濟硬著陸?》

2013年5月16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封面故事】 「中國模式」衰敗的內因 文/温克坚 2013年初,中國经济增長減緩,經濟發展动力衰退。與此同時,地方負債現象嚴重;国企不断靠权力垄断市场,榨取资源,扭曲价格,依附于国企背后的权贵集团们能量依然强劲。而官僚體系龐大腐敗,使得財政不堪重負。為了政治升遷,他們不惜盲目舉債,浪費資源破壞環境追求經濟指標「高速增長」。「中國模式」失敗在即。 尚德破產與無錫地方債:從「富城」到「負城」 文/趙思樂 2013年3月,中國新能源的龍頭企業無錫尚德宣告破產。在危機的徵兆已經明顯顯露之時,無錫市政府還渾然不知,仍在不遺餘力地將各種資源與資金、政策與條件輸送到企業之中,他們沒能為自己的投資起到最起碼的監督作用。如今,無錫政府的債務估計已達10000多億。「無錫經驗」轟然垮台。 世界工廠大勢已去:東莞政府坐等「收屍」? 文/南雲樓 曾以東莞模式著稱的東莞,面臨經濟轉型困境。而地方財政壓力,企業稅負壓力,官僚利益結構等則是導致中國模式衰敗的一個微觀樣本。 國際機構看空中國經濟 文/呂良 中國第一季度GDP增長率放緩,使得國際金融機構預測中國經濟下滑的風險正在不斷增加。出於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和影子銀行風險增加的憂慮,國際評級機構紛紛調低中國信用等級。下一個金融危機爆發點,有可能在中國出現。 城鎮化不是救命稻草 文/溫克堅 帶有李克強印記的新型城鎮化戰略,被新一代中共領導人寄予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重任。但無論從哪个角度來看,城鎮化戰略的前景都不樂觀。 中國經濟硬着陸的「硬道理」 文/羅小朋 在中國,不顧社會後果的增長模式堅持不下去,而當這樣的增長被迫停下來的時候,社會穩定也很難維持。竭澤而漁的經濟榨取導向和擇劣汰優的人才選拔導是經濟危機爆發的必然原因。房地產泡沫、出口加工業成本優勢的喪失或人民幣崩盤,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新聞·台灣】 台菲漁業糾紛掀新仇舊恨:中共高調介入考驗馬英九 文/陳敏鳳 、康依倫 台灣漁民遭菲律賓公務船射殺身亡一事,引發台菲關係緊張。菲國現提出要在一中原則下處理此事,中國官媒也出現要兩岸聯手的評論。中國的介入,究竟會讓台灣政府得到該有的道歉,還是會重蹈10年香港觀光客巴士在菲被劫,香港人遲遲得不到菲國正式道歉的翻版。 「行南」以行動改變社會 讓人權走出教室 文/劉惠純 自由該怎麼說?人權怎麼形容?一群在南台灣的年輕人,用舉辦人權紀錄片的影展,試著透過影片,傳達出自由人權的具體想像。 【新聞·香港】 佔中義工被捕 掀白色恐怖 文/黃麗萍 攝影/鍾卓明 「佔領中環」行動的義工陳玉峰,近日被警方「低調拘捕」。政界、法律界均指這次檢控含有明顯的政治動機。印證了外界一直憂慮,「佔中」將受到政府或明或暗的打壓。「佔中」人士能否化解今次事件,是對整個行動的重要考驗。 廉政專員首遭刑事調查:湯顯明四面楚歌 文/陳嘯軒 立法會議員何秀蘭翻查《議事規則》,意外地找到只需20位議員支持便可以成立專責委員會的條文,開了回歸後香港議會的先河。 【新聞·中國】 「七不講」能否激醒「中國夢」? 文/阿鏗 劉雲山的問題並不是他太左,而在於他對一切高尚的東西都完全不信,他只相信卑鄙可以讓卑鄙者無往而不利,所以才有愚蠢至極的「七不講」。「七不講」危機可否激醒習近平的「中國夢」? 【新聞·國際】 中印邊境紛爭與共同利益:在矛盾中走出合作之途 文/Swaran Singh 面對各種共同威脅與兩國之間的矛盾,中印相互的外交機制和各自的政策考量,算是足夠完善和成熟,以一一避免了各種危機。中印兩國能夠主動地為當前外交衝突「買單」,有效地推動雙方外交工作的開展,為兩國對話提供更大的便利。 「安倍外交學」評析:日本強勢回歸不是夢 文/林廷輝 過去數十年來,日本一直找尋重返大國行列的路徑。安倍晉三再任首相僅數月,為組建「自由與繁榮之弧」已奔波9國。安倍的新外交哲學,為日本規劃了一條怎樣的「重新崛起之路」? 【文化·專題】 從64到71,一間酒吧的前生今世  文/饒雙宜 攝影/鍾卓明、廖偉棠 轉入2013年,七一吧突然波瀾再起,加租和續酒牌事件令其難以為繼。七一吧是否也將成為美麗的傳說?在這關鍵時刻,我們來講講這處空間的前世和今生,聽聽曾在那裏發生的另一種「香港故事」。 七一人 文/馮敏兒 七一吧,噢!那是我出身的地方,那是我每次窮途末路,為了維持生計,又能天天遇見最好的朋友,同時可以搵食的地方,那是我的一盤生意。 憶述 文/莫昭如 一直有點感覺: 64吧開在中環的榮華里, 71吧開在百子里, 對我們這些前70的人來說是有點特殊意義的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週刊》第54期《傾聽維族心聲》

2013年5月9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封面故事】 夾縫中的維吾爾族學生 文/趙思樂 近日,維漢衝突在新疆和內地城市再度爆發。本刊深入調查在內地的維吾爾學生群體,傾聽他們的心聲,細膩描述他們在學校教育、感情生活、宗教信仰和民族認同等各方面面臨的困境和苦惱。 追踪維吾爾族流浪兒童:折翼天使的辛酸 文/阿里木江·于山 流浪在內地城市的維吾爾少年讓內地民眾將維吾爾族和小偷這兩個詞聯繫在了一起,甚至強化了他們對維吾爾民族的偏見。然而這些少年背井離鄉的原因和流浪中的苦楚經歷,誰又知曉? 漢族知識分子眼中的新疆人:懶散、散淡、順天而行 文/姚新勇 在部分內地漢人眼中,疆人好吃懶做、競爭力弱。但在作者眼中,疆人散漫、豪放的天性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而那種隨遇而安、崇尚自然的民族個性更是具有極強的生態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反襯着「耗盡資源求發展」的增長模式的重大缺失。 新疆維漢關係的變遷及癥結 文/吐爾文江·吐爾遜 1949年以後,新疆的維漢關係隨著中共的民族和邊疆開發政策起起落落。而近年來,政治上的不信任,行政管理缺乏法治基礎,激勵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機制的缺失,以及漢文化的傲慢,都直接加劇了維漢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和對立。 新疆危機的根源:肆虐的權力加速民族分裂 文/王力雄 新疆的民族矛盾如一個已經臨界爆炸又無任何閥門的鍋爐。單純的經濟發展讓民族衝突不可遏制地繼續提升,中共當局肆意妄為的權力和強勢的鎮壓使危機更加嚴重。解決問題,最終還得靠維漢人民自己。 世維會的三種政治形象與隱憂 文/侍建宇 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在國際政治中以民族主義、對抗中共治疆的異議勢力和國際社會操作新疆議題的三種形像出現。但其財源與人力智識不足,在國際宣傳上難有突破,同時也必須在國際政治夾縫中求生存,其政治前景並不明朗。 【新聞·香港】 現場直擊:何樣土壤滋養出旅霸 文/棠一、陳嘯軒、黃麗萍 近年隨着內地遊港人數不斷增加,有關的旅遊服務卻不斷被揭出問題叢叢,內地零團費的香港團更多次爆出「劏客」醜聞。業界漏洞助長以索賠為目的的旅霸行徑愈來愈猖狂。 【新聞·中國】 成都、昆明民眾抗議石化項目:環保維權雙城記 文/余聲 以反對大型化工項目抗議污染為標誌的環保維權,正在成為引領民間力量聚集的旗幟。在網絡上或在街頭,在成都或在昆明,民眾無法再繼續沉默,因為環保與他們的自身利益息息相關。 環保運動緣何風起雲湧? 文/唐惜言 近年來,中國的環境公民運動風起雲湧,反對污染項目建設的街頭抗議頻頻發生。其原因在於城市中產、公民意識和環保NGO的不斷發展壯大。 【新聞·台灣】 專訪金門縣長李沃士:水資源缺乏無礙開發! 文/康依倫 面對金門環保人士批評金門BOT案過多,李沃士強調,現在僅是規劃階段,不是每個案子都會執行。 出售金門:BOT銀彈強勁攻勢 文/康依倫 位在台灣北邊,隸屬於福建省的小島,金門,從1949兩岸分治以來,遭遇三次重大的國共戰爭,金門挺住了。只是逃過了砲彈的威脅。從1992年起解除軍事管制的金門,卻成為財團用銀彈圍攻的目標。金門,還挺得住嗎? 【新聞·國際】 越南易國名:民主改革只是幌子? 文/田波 越南國會正討論修憲,把國名中的「社會主義」改成「民主」,並展開全國諮詢,收集民意。越南真要脫離「社會主義俱樂部」,讓人民享受人權自由?還是「越南民主共和國」只是個幌子? 中越政改命運差異:越南的幸運與中國的不幸 文/羅小朋 在政治改革、開放權力的道路上,昔日熱衷向中共學習的越南共產黨,今天緣何反過來領先在前? 馬來西亞全國大選評析系列:各族「大和解」荊棘滿途 文/楊松 1969年大選中,反對派「贏票數、輸議席」的局面,在本屆大選重演。雖然沒有導致類似當年的「513種族暴亂」,但馬來、華、印各族的矛盾也達臨界點。首相納吉未謀各族「大和解」,卻因「華人海嘯論」,再而引起新一波種族矛盾。 【文化·詩歌】 為了天空不空 詩/姚風 詩人有「點石成金」的本領,非現實、反現實、超現實,卻真正成了現——語象、詩境,內化了詩人指涉的世界的「物理性」,那種質感是可以伸手觸摸,或迎面覺知的。這就是詩的妙處!——「天空不空」,無中生有。(主持/孟浪) 【文化·別處】 等待那一縷檜木的氣味升起:彰化漂流紀事 文/劉梓潔 曾在清代台灣排名第二的彰化,輝煌一時,但好像就停住了。現在它的大哥是台中,一個商業快速發展的城市。作家,導演劉梓潔在彰化田間度過童年,漂流的人,來講述舊宅和老家具的漂流,離開或留下,人在故土反若他鄉……而我們漂流,是因為時代之流轉,從未停下。 【文化·閱讀】 梅英東:夢醒樓塌,北京還剩下什麽 文/朱曉玢 攝影/鍾卓明 《消失的老北京》從一條胡同的朝夕,看到了一個每天都在變的北京。這個偉大的城市拆得太快,竟連追憶也來不及。四合院塌了,傳統文化跟着不見了。今天,梅英東已不想再回去。 【文化·書評】 別讓「中國模式」害世界 文/葉長夢(書評人、網絡文學作家) 於所謂的「中國模式」,朱厚澤先生的認識很深刻。據說他去世時曾對人說,一定告訴世人,千萬不要將害人的中國模式推廣至海外。 【文化·廣場】 它 文/张亦霆 法師也許是偉大的,但我可沾不到半點榮光,無非靠着宿主的毅力,我也到了很遠的地方,吃了很多的苦,但是那又怎樣? 日常里 文/張婉雯 「有甚麼辦法,人家就是懂得老闆的心意,訂個商務午餐也鮑參翅肚,一條蘇眉比桌面大,大猩猩臉上添足了光。」 閃亮可可 文/隱匿 可可是隻母貓,在我餵食的流浪貓裏面,她是最聰明的,長相又美,屬於阿比西尼亞的混種貓。 【文化·現場】 小鬼頭上的女人+大堡小勞教:寫給勞教制度的墓志銘 文/戚振宇 兩部獨立紀錄片將矛頭直指中國勞教制度,並通過公眾小額捐款實現了網絡公映。鏡頭下面,一場要求廢除勞教制度的社會運動正在民間發酵,鐵板一塊的勞教制度似乎正在鬆動 【文化·散場見】 散場 文/葉七城 現在,戲院都開在商場內,散場時沒有推開防煙門,離開戲院,重回現實世界,才算是完整的觀影經驗。 【文化·詩珏失調】 流行、大同與空洞 文/黃津珏 香港音樂人很喜歡說「大同」,外國的好像較喜歡與別不同,不是源於好勇鬥狠,而是各有自己的意識形態,明白合不來就是合不來,有選擇才是重點。 【專欄】 中國大陸的PX官民戰爭 文/趙楚 中國大陸各地圍繞環保而引發的日益普遍的官民戰爭,既是權力制度所導致,也是這一體制必須嚴厲壓制的。這些衝突背後的真正意義是專制權力的經濟運行與民權覺醒之間的零和博弈。 去白宮遞京狀 文/張曉舟 美國仿佛不只是世界警察,儼然還是世界法官了。 中國人的良心問題 文/徐賁 「人民愈來愈渴望,要有一個制度能將他們由『吃米飯的機器人』提高為真正的人──在人權的保障下,能够自由思考,暢所欲言,昂首挺胸。」而這不正是我們所嚮往,所敬佩的良心行為嗎? 中國民主黨派編制由來 文/章立凡 「六四事件」後,民主黨派被定性為「參政黨」。時至今日,他們仍須按照50年代劃定的「防區」,每年以不超過5%的額定淨增率發展黨員。加入民主黨派,通常被認為比加入中共還難。 香港可以說不 文/羅永生 不用迂迴理論與無謂的姿態,在醬缸文化、藩屬思維日益泛濫的情況下,香港主體性是否尚存的標尺就在於問:香港仍能「說不」嗎? 馬政府說好的改革呢? 文/羅世宏 題恐不在於馬英九是不是續兼國民黨主席,而是國民黨這部黨機器已經生鏽了。 精英與皇糧 文/寧二 2011年摩洛哥阿拉伯之春後,新政府為了安撫民眾,吸納了2000個碩士進入公部門。也許這可算摩洛哥阿拉伯之春最大的成果之一了。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週刊》第51期《高達斌:愛國也要愛黨 / 成名:這樣愛國很危險》

2013年4月17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愛的迷思 文/長平 中共的暴力發家史和台灣的民主轉型經驗都證明了,即便是用於反對專制,民族主義動員並不是什麼好東西。假如以後有了新興的政治力量,他們拋棄了「愛港愛國」,倒更有可能發展出更好的政治論述。 【觀點】 公民抗命的時代意義 文/羅小朋 香港人不僅要教育自己,教育中共當權者,還要教育內地數以億計的同胞。這個通過深入對話來自我教育和教育別人的過程,不僅對香港未來的政治發展,而且對整個中國的政治發展都有重大意義。 【封面故事】 專訪「愛港之聲」召集人高達斌:愛國也要愛黨 高達斌在訪談中不斷讚美中共,「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及得上中國國家領導人」。他指「中共解決了人類五分之一人口饑餓問題,是一大貢獻」。香港泛民經常在示威時高叫「結束一黨專政」即是要中共倒台、是要中共亡黨,「這是敵我矛盾,而不是人民內部矛盾。既然你要我死,那我就要你亡」,觀點極富爭議性。 「佔中」論壇實錄:事先張揚的「亂」 文/陳嘯軒 攝影/鍾卓明、邱晨、邱博宇 激進親建制派「愛護香港力量」,早於本刊(4月13日)舉行論壇前,已不斷在社交網站「事先張揚」要踩場,人數由十數人不斷增加至號稱50人,試圖令論壇腰斬。論壇上,該組織召集人陳淨心與各成員,不斷打斷講者發言、跳上枱面高叫,甚至現場觀眾發言亦成為其針對目標。此舉令同場的親建制派「愛港之聲」,亦表明要劃清界線。 激進建制派群起意欲何為? 文/鄭經翰 激進建制派在論談中的粗野表現,令人聯想到文革造反派有如坐了時光機來到廿一世紀的香港,執行黨給予的政治任務。 專訪科大社科部副教授成名:這樣「愛國」很危險 文/黃麗萍 攝影/鍾卓明 高達斌說愛國就一定要愛黨,批評共產黨就等於不愛國,這樣「愛國」很危險。只會淪為政權打壓異見的一種方式。他這種說法如不是向北京獻媚,就是沒有反思力。 由六七暴動看現今「愛港」 文/陳嘯軒 對於「愛護香港力量」、「愛港之聲」這類「愛港」團體的行為,時事評論員程翔,指與內地60年代文革狂熱分子和1967年香港左派暴動參與群眾的行徑相類似。 【中國】 千里馳援,萬箭齊發:只為安妮能上學 文/洪智坤 十歲女孩張安妮因父親的政治抗議活動遭受政治迫害,被剝奪上學的權利。台灣政治家千里馳援,在網絡上發起「萬箭齊發」救助安妮的活動,為「境外勢力」支持中國人權再添新例。 【台灣】 原創,才是國力的所在:「我是歌手」在台引發熱議 文/康依倫 大家不要只看到燈光、舞台的效果,重點是有沒有原創者、作品會不會被傳唱。「大家都在哪兒寫歌?在台灣啊!」 【國際】 沒有撒切爾夫人的歐洲政治 文/陳偉信 假如撒切爾夫人在歐洲整合之初就深化英歐合作,就沒必要在1980年代開始向中國市場進軍,也沒必要以香港作為跳板或籌碼,於是中英談判裏,英國對中國的立場或許有可能強硬起來。 馬來西亞大選評析系列:民聯執政將終結種族傾斜政策? 文/楊松 民聯能否實現政權輪替,視乎能否在70至80%華裔選民的「鐵票」外,成功在大部分選區爭取到至少30%馬來選民的轉向支持,並保住50%印裔選民的票源。 【特別報道】 子承父業:朝鮮「核武外交」 文/周澄 從金日成、金正日到現在的金正恩,朝鮮繼續沿用核武作為外交籌碼。儘管外界似乎已對朝鮮以「核武外交」向國際社會作出恫嚇、震懾和挑釁顯得習以為常,且朝鮮軍力基本不足以威脅美國本土,但其還是有能力對韓國造成重大傷害,緊張局勢值得關注。 朝鮮核危機與中國地緣戰略失敗 文/阿鏗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助長了中國領導人的價值扭曲,而價值扭曲又助長了他們對民族和國家利益的誤判。 中朝之間:假裝的盟友與夥伴 文/趙楚 中國悠久的地緣戰略思維在心理上的積澱,中朝共同的黨國化專政體制的政治安全需求,以及冷戰後特殊的全球政治環境變遷,這三條主軸構成了20餘年來中朝關係演變的主軸,而兩國到處高調宣揚的同盟與夥伴關係則是這些實質性軸線的華麗包裝。 台朝關係的迷思:軍事敵對與貿易合作 文/林廷輝 從國際關係的角度看,台灣和朝鮮似乎並沒有太多牽連。但在地緣政治和軍事版圖上,台朝之間鮮為人知的貿易聯繫和分屬不同陣營的軍事聯盟關係,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着東亞地區的穩定。 【人物】 一個香港(工)人的演化史:碼頭上的白頭賢 文/陸揚、詹青雲 攝影/鍾卓明、張卓 回頭來看,白頭賢的人生或多或少都與大陸有關。但從紅寶書開始,以維園為節點,再到此刻正在罷工的碼頭,他講的終究是一個香港人自己的故事。 【文化·專題】 香港文學北漂記:簡體世界在等待怎樣的香港? 文/Lo 近年,不少香港作家紛紛在內地出版作品簡體版。只知道金庸亦舒的內地讀者,也可在書店遇見陳冠中也斯西西董啟章了。這締造了中港文化深層次交流的契機,但效果是否契合動機?城之故事與國之視野、種子與有心人等不同層次反響,或可讓我們更加明白「我城故事」之獨特品質。正如一場戀愛之成功,不在於最終是合是散,而在於你有否於過程中加深了解自己。 我們所閱讀的香港 文/顧文豪 香港資訊駁雜開放,長期形成的言論格局,普世價值的確立與認同,使香港作家的觀點往往平情客觀;加之豐富的現代化經驗,對內地諸多發展問題,他們依托自身思想資源和觀察角度,又非身在局中,並無太多利益考量,由是形成超然理性的立場態度。 【文化·書評】 《國敗論》的成與敗 文/羅小朋 廣納性的政治制度不僅能夠承受技術創新帶來的「創造性破壞」,而且有能力借助由此產生的動因和機會,創造出更公平、因而更有包容性,更有利於繼續創新的政治秩序。 【文化·廣場】 身體 編者按:新聞裏被殘害、虐待、殺戮的身體……生活中被撫摸、裝扮、清潔的身體……藝術中被描繪、思考、舞動的身體……讓客體不再是客體,她和她和她的身體,在說話…… 問道於盲 文/安小羽 身體的相遇,佛阻殺佛,鬼阻殺鬼。 張師奶與豬肉佬 文/黃彩鳳 一九八六年,我十歲,第一次接觸男人的肉體。 月經、石頭 文/阿芒 邀稿,或任何邀請,其實是一種月經同步,mm, 等等,我快流出來了 【文化·現場】 失速中國的文化釘子戶:應天齊和他的廢墟村落 文/劉致昕 人們通常知道應天齊是作品獲得英、法、中國家級肯定的版畫家;但在安徽蕪湖,他卻是老家的守護者,舌戰地方官、史學家,為歷史保存發聲;在深圳,他又是大學裏的叛逆教授,引領媒體在經濟發展狂焰中質問:「我們把傳統丟到哪裏去了?」 【文化·詩歌】 墳塋裏的兒童 詩/翟永明 這是一首緊扣現實的詩,揭示並抨擊了內地毒牛奶事件中受害的兒童在媒體中被消費的現象。詩歌激發着我們關注現實,保持感受的清醒與思考的理性。(主持/周瓚) 【專欄】 鄧小平和撒切爾的遺產 文/張倫 推動冷戰結束的那一代政治領袖多已謝世,而在鄧、撒改革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政治家已走向前台。他們能否有新的視野和新的思維,用鄧、撒的魄力來矯正鄧、撒遺產中的負面成分,重新導入社會公正的價值尺度和新的治理觀念,為這日漸繁榮但也面臨嚴重挑戰的世界帶來新的轉折,人們亟待得到回答。 美國夢和中國夢的差別 文/徐賁 習近平的中國夢與美國夢的根本差別在於,它是來自這位政治人物出於一時之需的「理論建樹」和國家機器的「政治宣講」,而美國夢則是在美國歷史發展和變化中自然形成的。 花帽風波與族群公共空間 文/姚新勇 極端宗教勢力、恐怖分裂活動、國家種族主義性質的社會控制三者的相互角力,綁架了新疆社會,更阻礙着跨族群的民間公共空間的生長。 不僅僅在想像香港 文/梁啟智 內地這些所謂的公知所批評的原來並不是香港,而是一個叫作「香港」的符號。 蔣經國和毛澤東都很生氣 文/郭正亮 蔣經國去世於1988年,毛澤東去世於1976年,如今兩人看到大好江山面目全非,內心的苦悶,豈止是含恨九泉所能形容! 女性的愛和被傷害 文/魏寒楓 人們似乎較少對江青葉群等持女性角度的同情。她們是現實中的人物,容顔早已凋零,丈夫不給任何滋潤,加上極權社會的審美壓制,不可能具備馬克白、克莉奧佩特拉式的文學美,但歸根結底,她們也不過是這樣的女人,愛情遠離尊嚴喪盡後,進行絕望的報復,只不過,因她們的特殊身分,代價是國家。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