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期瀏覽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週刊》第27期《香港:去中國化還是去大陸化》

2012年10月18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和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台北各大書店(如誠品、Page One、博客來、讀冊生活等書店)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我和媽媽 兒童繪畫班一次普通的課堂作業:《我和媽媽》,得分最高的是五歲孩子的一幅畫:北京天安門伸出兩隻大胳膊,左右摟抱着香港和澳門的標誌建築。這就是「國民教育」的成果。 【封面】 去中國化還是去大陸化/ 左派將香港民間堅持的「去大陸化」污名化為「去中國化」,梁振英時代將使這場角力愈演愈烈。 校本條例疑為國教開綠燈文/溫朗鈞、蘇曉欣 香港政府早前宣布擱置倍受爭議的國民教育科,卻交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開科。在校本條例草案下,學校法團校董會毋須理會辦學團體,可隨時開設被疑為洗腦的國民教育科。 真正的國民教育從不讚美——專訪香港大學歷史學者馮客(Frank Dikotter)/袁載俊 民主制度下的教育是要讓年輕人了解政府的運作方式、公民的責任和人權的內涵。這樣的教育並沒有讚美國家的內容。 一國兩制:昨日與今日的想像/羅小朋 一旦中央政治危機爆發,港人治港就容易演變成粵人治粵? 【特別報道】 諾獎之後,讓我們再莫言一會兒文/常遠 網民打趣,迄今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共有四個,分別是:莫言,莫言,莫言,莫言。作家莫言獲獎,激起千層浪,而浪頭註定不屬於文學。 精神分裂:極權時代的文學與政治文/黃靜 我們關注的不是莫言該不該得獎,而是作出判斷所持有的標準,這些標準反映了關於文學-政治的不同觀念,它們是冤家還是良伴,極權政治的現實又如何作用於這些觀念的形成? 政治是你的生命/馬建 作家是在社會上唯一握筆為生的,像當年魯迅或年輕時的龍應台,替大眾寫一段,就能頂住些惡行。有擔當不一定是大家,但大作家沒有擔當,就太可笑了。 他用人性慾望與體制周旋/陳希我 他的作品中繞開具體的政治,但在生命慾望、人性黑暗和性中做文章,這些仍然是對體制的冒犯。我想只要認真看過莫言小說的人,不會認為他是個歌功頌德的作家。 【中國】 任建宇案:勞教制度的終結者?文/余聲 一個與憲法相抵觸的惡劣制度公然存在了55年,它真的會很快「壽終正寢」嗎? 我為什麼發起公民聯署廢除勞教/王成 肇始於2010年5月,起初在推特(twitter)中文圈發酵,並蔓延至今日的微博,以《公民權力主張書》為成果的「公民大聯署廢除勞教」運動,是我對「從社會運動入手,推進中國民主進程」這一看法的實踐。 【香港】 鄭經翰自述:我就是一場風波/ 鄭經翰 中央對香港媒體已不再是溫水煮蛙,而是到了滾水煮蛙的邊緣,DBC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經濟】 國富民窮,誰來買單?/趙思樂 央行缺乏獨立性,貨幣政策為政治權力服務,金融體系維繫着超額壟斷利潤,本是萬業之母的金融,已成中國經濟體的毒瘤。 【台灣】 壹傳媒敗走台灣 這一堂三年的課/許建榮 紅藍合作,讓崇尚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黎智英對台灣失望。 謝長廷中國行挑動民進黨爭/李蔚 謝長廷藉着這一趟訪中之行,巧妙地把自己放在台灣與大陸、台灣綠營與藍營、蘇貞昌與蔡英文這三組博弈關係的中間點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後一組。 馬英九政府的 「人權分裂症」文/康依倫 馬政府藉人權為由推動「陸生納健保」,但人權的大旗舉得愈高,馬政府的「人權分裂症」就愈明顯。 【國際】 我在弗吉尼亞州給奧巴馬助選/映見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首場電視辯論後風雲突變,羅姆尼民調迎頭趕上,剛剛結束的第二場辯論一時仍難分高下。最後關鍵時刻,「搖擺州」弗吉尼亞是奧巴馬必取之地。 西哈努克與共產黨的詭譎友誼/段宇宏 親王在中共那裏享受高貴禮遇的代價,是柬埔寨近四年的人間地獄——紅色高棉政權,一百多萬人付出生命。 【人物】 韓連山:公民廣場上的171小時/曠達 一場反國民教育科的絕食運動,以18歲的中學生開場,由63歲的韓連山結束。他總共堅持了171個小時。 【文化·專題】 門為誰 「常開 」?——從香港政府總部看抗爭的空間政治/劉冉 黑衣人自金鐘站湧出,滿懷熱情卻在新政府總部前淤塞、兜圈……和從前包圍立法會相比,究竟從半空接近政府總部有何不同,建築空間隱含港府怎樣的思維,公民政治實踐又如何與之博弈? 最令人懷念是親切的空間——專訪香港新政府總部設計師嚴迅奇/劉冉 馬艦發展工程的設計者嚴迅奇少年成名,如今已是香港最著名的本土建築師之一。2007年,嚴迅奇設計的「門常開」力壓群雄,獲選為為添馬艦發展工程方案。反國民教育運動掀起後,作為示威集中地的新政府總部大樓引起了輿論的高度關注,本刊就此專訪了建築設計師嚴迅奇。 【文化·讀書】 「中國散沙」有力量——專訪Scattered Sand作者白曉紅/劉冉 持續關注弱勢群體和農民工階級的華裔作家白曉紅,在觀察中相信中國農民工未來會為自己爭取權利。 【文化·書評】 70年代好兒女/廖偉棠 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與羅帕·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一個是Punk音樂女皇,一個是最著名的人體攝影家,以前只知道他們的生命有交集,讀了佩蒂·史密斯親筆寫的這本《只是孩子》(Just Kids)才知道,他們的愛交纏得如此之深,深於許多「正常」戀人。 【文化·現場】 低迷年代的日韓新影像/周澄 日本攝影六、七、八十年代的故事我們早已熟悉,但他們的世界裏更新的風景是怎樣?近鄰韓國的當代青年攝影場景又是如何? 【文化·廣場】 十月有最喧囂的紅色,十一和雙十,哪一場慶典的煙花更遲幻落?誰的激情,又是什麼樣的理想?我們請來兩岸三地創作人,月秋高之際,講講那些撞見的、或擦身而過的、溺於其中、又棒喝當頭的「紅」世界。 紅領巾的解放/班 可以嗎,我們還可以重拾不受國族和黨政宰割的自主生活的想像能力,好鬆開那條綁在小男孩脖子上的紅領巾,讓它飄起來嗎? 紅/韓松落 我常想乘着時光機回去,把那封裝有一排錯印的「全國山河一片紅」的信截下來。當然,要改變的事情太多了,時光旅行一百次,都不夠。 我的紅色小史/楊佳嫻 我又回到童年時代那樣,鍾意於紅色。愛島嶼,不等於愛那個國慶,愛那面旗子──雖然,在島嶼的特殊處境下,旗子的紅有時候確實使人激動。 【文化·詩歌】 10月八日紀事/藍藍 詩人濃縮情緒在負重的詞語中,揭示人生的嚴重時刻。世界既喧囂又靜默,唯詩引領我們體會憤怒、歡呼和嘆息。(主持/ 周瓚) 【專欄】 中國民主化的瓶頸/夏明 如果中共在未執政前把民主作為攻蔣之矛,在統治六十多年後又把它作為防民之盾,而從未真正把它交給人民踐行,政治改革就必然淪為「政治忽悠」。 十八大與過渡時代的團派、太子黨/張倫 正是由於個人權威的弱化,資源的局限,才需要借助派系的力量在博弈中爭取更大的利益,這是今日中國這種特殊的政治派系鬥爭出現的時代背景。 不談政治是一種幻想/艾未未 在一個政治無處不在的社會裏,你要麼站在權力一方,要麼是被奴役的一方,不談政治是一種幼稚的幻想。 馬里哀歌/寧二 一位又一位馬里傑出音樂家的呼告令我心酸。面對馬里這樣的音樂國度,我總想,如果民族的爭戰可以用結他的Jam來解決那該多好。 莫言的記者證/奚長老 對於記者證的管理,中國的現狀是,最需要記者證的新聞民工,基本都拿不到記者證。一證在手的,除了佔佔小便宜,基本都不會真用到這個證。 女生平等夢想不遙遠/羅世宏 民間永遠走在政府前面,只要台灣對民主人權的價值追求不變,台灣女孩未來的性別平等夢想應該不會太遠。 歷史的尺子/楊瀟 人們總需要找到一把尺子,去給自己和別人一個交代。如果有朝一日我們也擁有自己的共產主義博物館,對於數以千萬計的黨員,人們不會有耐心去看他們到底寫過多少普世意義上的好東西。我們會重返1989,哪怕英雄已經變成混蛋。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 第23期 《民進黨下一步》

2012年7月12日出版 【主編的話】 從濁水溪看香江之怒/長平 本土意識的覺醒,本土力量的崛起,對於確立城市的身份,捍衛城市的價值,維護市民的權利,都是必須經歷的過程。 【封面故事:民進黨下一步】 民進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視頻)/張鐵志 社會經濟議題上的左右搖擺,台灣獨立議題上的強弱不一,是兩條始終拉扯著民進黨的軸線,直到現在。 與中國對話,我願意帶路——專訪民進黨前主席、前行政院院長謝長廷/張鐵志 「我現在不是主席、也不是公職,對我個人來說,我願意代表民進黨與中國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或管道。如果我失敗了,那也只是我個人的失敗,如果未來的民進黨願意嘗試走我這樣的路,那我帶路先這樣做就有了價值。 」 民進黨新生代:需要故事的世代 圖/文 林怡廷 從「美麗島世代」到「律師世代」、「野百合世代」,再到今天的民進黨新生代——他們被叫做幕僚世代,謝長廷稱他們是一個「沒有故事的世代」。「但他們不是沒有機會創造故事,兩岸關係將是他們的舞台。」 民進黨大陸政策之演進/朱建陵 民進黨的性格仍是選舉取向,一朝黨主席有一朝的政策,而檢驗蘇貞昌、謝長廷大陸政策主張的適用性,只能在後續的選舉中得到答案,至於何時民進黨會有「路線轉型」的改變,目前看來,仍屬遙遙無期。 民進黨與社會運動的愛恨糾結/楊長鎮 台灣社運界開始對民進黨抱持了相當的保留態度,也開始有意識地建立適當距離。上個世紀威權侍從體制下建立的反國民黨聯盟,如果不能說是徹體解組,至少也已經高度重構。 民進黨與台灣社會運動/何明修 就如同親密關係中的怨偶,民進黨與社運的糾結是命中註定的,台灣以往歷史發展軌跡決定了這種的政治格局。 烏托邦的鄉愁 阿才的店(視頻) 圖/文 林怡廷 意義上,他們是邊緣者,卻注定和台灣的進步糾纏不休。他們以不登大雅之堂對抗殿堂,以真誠的頹廢擊退偽善的威權社會。 【多拍一點】 七月圍城/雨文 香港的七月圍城,在煙花聲中,在噓聲中完成。 【愛上深度1:香港:本土烽煙】 香港為誰服務:本土運動的崛起與角力/雨文 1966 年,27歲的香港市民蘇守忠,站在中環天星碼頭,絕食抗議天星小輪加價。40年後,2006年,包括朱凱迪在內的一群青年,絕食抗議政府拆卸天星碼頭。歷史的鐘擺兩次回到這裏,呼喊著同一內涵──「香港人的土地,是應該為香港人的生活去發展。」隨之而激發了近年連串大規模本土運動,香港意識正式崛起。 香港自治運動:我們並非「戀殖」/ 陳嘯軒 去年成立的「香港自治運動」組織,主張「中港區隔」,目前活躍成員共有數十人,在facebook上則有數千名支持者。今年的七一遊行,他們舉著約30面「龍獅香港旗」參加,數百人響應他們在網上的號召,加入了遊行行列,場面壯觀。 組黨:本土運動新趨勢 專訪朱凱迪/雨文 朱凱迪說,香港本土運動組織發展成政黨,使運動更具影響力,可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愛上指南】 香港本土運動發展 香港貧富懸殊40年 【愛上深度2:什邡槍聲】 什邡槍聲 六天五夜的城市攻防戰 文/余聲 上萬人聚集在城市中心廣場公開表達自己的訴求,這樣的事件不是第一次了。然而結果很類似。在出動了武警、特警且有人員受傷流血之後,地方政府也不得不妥協,正面回應市民的訴求。 什邡鉬銅項目的環境影響/范曉 環保部門對鉬銅項目環評報告書批覆中稱「污染物可實現達標排放」,但「達標排放」並不等於無污染排放,也並不等於對環境無害。「達標排放」同樣是在排污,它也要吃掉環境容量,也要影響環境安全。 【多讀一點:中國大趨勢】 在後毛時代尋找毛澤東 作者:溫洽溢 毛主義曾是中國革命的靈丹妙藥,代表著經典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但是在後毛時代,毛主義似乎搖身一變,成為批判改革的靈堂神牌。這篇文章節選自新書 《毛主義的誕生》中溫洽溢撰寫的導讀。指出當下的「毛澤東」儼然脫離了中國政治歷史的語境,而成為一種普遍性的符號象徵。不論中、西方,不管學人、政治 人、藝術家,乃至尋常百姓,都在汲取毛澤東這個符號,建構屬於他自己的毛澤東含義,而使得毛澤東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愛上禁區】 沙溪騷亂 叩問民工市民地位/曠達 廣州增城、潮安古巷騷亂之後未及一年,廣東又一次爆發外來務工者與本地居民的激烈衝突。中山沙溪事件由兩名少年打架而引發,最終卻導致數千外來勞工上街抗議,警民嚴重衝突。事件背後反應出二代民工呼喚更為平等的市民地位,針對民工的公益政策、福利政策亟待改善。 內地訪民七一香港喊冤/陳嘯軒 在今年香港「七一」遊行中,一個數十人的小方陣,在數以十萬計的遊行人群中顯得格外矚目。他們旗幟鮮明地舉起「我們來自中國大陸」的橫額,沿途高喊「捍衛憲法」等口號。 【愛上噪音1】 羅大佑:《蒲公英》 羅大佑是華語流行樂壇裏無法遺忘的名字。當年的抗議搖滾歌手用他的歌,見證了兩岸三地一系列重要的歷史時刻。30年後的今天,羅大佑選擇用溫情面對現實,有 人說他變了,他說他只是不想和大多數人走一樣的路。《蒲公英》是羅大佑1982年第一隻個人專輯《之乎者也》中的最後一首歌。這首無論在編曲或歌詞,都深受七十年代台灣校園民歌影響的作品,在《之乎者也》這張台灣搖滾樂經典唱片中並不起眼。然而1989年,《蒲公英》被收錄在台灣為聲援六四 而發行的合輯《美麗新世界II戰爭與和平》之中。至此,歌中所唱的蒲公英的命運,似乎有了新的解讀。 怒火不再羅大佑/ 陳嘯軒 30年前聲嘶力竭唱著「台北不是我的家」(《鹿港小鎮》)的抗議搖滾歌手,似乎已經遠去。20年前操著半鹹淡粵語,與「軟硬天師」詼諧地合唱「偏僻海角資本家北上爭取祖國訂單」(《親親表哥》)的羅大佑,看來也不會重來。 【 《愛上噪音》新書特輯 】 如果時代是場電影,噪音就是它最好的配樂/ 柴子文 中國搖滾是怎樣沒有煉成的?/張曉舟 「我要抗議」:台灣音樂的異議之聲/張鐵志 香港抗議歌謠前史/ 廖偉棠 【愛上新青年】 兩岸三地文學雜誌 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 本期嘉賓 華健 Shanghai:上海,《天南》編輯。 黃崇凱 Taipei:台灣,《聯合文學》編輯。 黃靜 Hong Kong:香港,《字花》主編。 【多讀一點】 專訪《人民色情》作者余幼薇 後掃黃打非時代/月近人 「在中國內地,色情活動,正在受到政治異見分子、激進藝術家和民主、民權人士所掀起的更大範圍內的民主運動的影響。色情不再僅僅只是色情了,它變得更嚴肅、更有意味;而正是因此,它也變得更加危險了。」 救國方案集大成者 二野老人與友人的113封信 作者:唐寶林 中共黨史研究學者唐寶林在本文中,將周成啟的新書《沒有覆信的書簡》中提到的當代中國前進方向總結為四個派別:毛左派、維穩派、救黨派以及切割派。與周堅持救黨不同,唐認為馬克思主義本身即是一種空想,在這基礎上的一切努力都勢必白費。 【多說一點】 約架與革命的理路/張大軍 約架是微型的個人私力救濟行為,革命是宏大的群體私力救濟運動。其背後的理路和價值坐標是一致的。支持約架是對政府公權失效的天然反應,贊成革命則是渴求自然正義的終極表達。 私刑與實質正義/Stariver 反對者把所有支持當局的觀點視為當局的宣傳,把所有持支持當局觀點的人視作當局的宣傳工作人員,最終把對當局專制的敵對,落實到對專制具體成員個體的敵對,引發約架。 告別驚悚的政治/木然 避免再走回頭路,就是避免再走專制路,就是避免再次進入驚悚的國度,就是避免與人類文明對著幹,避免成為普世價值的敵人,這是通過反思歷史得出的基本經驗教訓。 菲律賓的「賭場政治」/程西泠 菲律賓的選舉制度早在二十世紀伊始就建立起來了。它可堪稱亞洲最早的一批民主國家之一。然而,在菲律賓民主之前,人們常常必須加上一些限定次,比如「失敗的」、「虛假的」、「水土不服的」。 【《陳平談話錄》連載之四】 陳平X于建嶸: 關注民工群體事件 發生在農民工二代及二代農民工身上的群體性事件越來越多,于建嶸認為相對於第一代農民工的利益訴求,這一代人更多是在人權、市民權角度上有所希冀。而且矛盾背後反映出底層鄉村政府職能過多。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第22期 《與狼共舞》

2012年6月28日出版 提前發放文章 【主編的話】 主權與文明/長平 【封面故事:梁振英時代——香港如何與狼共舞】 編者按 梁振英四面楚歌/雨文 「不是他想怎樣就可以怎樣」 專訪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雨文 (視頻) 十五年,特首未曾開工/ 雨文 (視頻) 【封面故事:回歸十五年——香港還可以做什麼?】 編者按 香港正能量:中國NGO的黃埔軍校/梁正燁 港漂求學十四年:當蝴蝶扇動翅膀/黃麗萍 吐露港畔:在香港讀懂中國/朱曉玢 【愛上指南】 圖解香港十五年 【愛上深度:反對者陳獨秀】 從陳獨秀到今天的共產黨 /唐寶林 【愛上禁區】 我爲什麽被踢出《南華早報》?/Paul Mooney 【愛上噪音】 My Little Airport:《我們一起離開吧》(視頻) 光天化日下,一記直接的耳光 專訪林阿P/廖偉棠 【多說一點】 沙溪事件衝擊維穩體制/莫之許 埃及的轉型危險/方駿 ——————————————————————————————————— 22期目錄 【主編的話】 主權與文明/長平 【封面故事:梁振英時代——香港如何與狼共舞】 編者按 梁振英四面楚歌/雨文 香港新特首梁振英上任前夕又捲入「僭建門」醜聞,個人誠信破產。梁振英在低選票、低民望、低誠信的「三低」情況下上任,未來如何有效管治香港頓成疑問。未上任已面臨四面楚歌,未來一段時間香港政治亂局將進一步惡化。 「香港人不會給你太多時間」專訪公務員事務局前局長王永平/雨文 王永平說:「香港人不會給梁太長時間,這對他是很大的挑戰,也是很大的隱憂。」 「不是他想怎樣就可以怎樣」 專訪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雨文 (視頻) 「這次(特首選舉結果)我想是中央刻意踢商界下海,讓他們組織起來參加新的政治遊戲,不要依賴中央照顧。」施永青說,要香港政治生態取得平衡,就要讓商界「下海」,自己組織力量爭取民意,以應付2017年及其後的選舉。 梁振英的對手們/ 陳嘯軒 「不少學者認為這事不關己,也不想為自己添加心理壓力,沒有想到(學術界)有危險,結果就變成『溫水煮蛙』,我們集體不發聲的話,就只會失去更多(自由)。」 十五年,特首未曾開工/ 雨文 (視頻) 「過去十五年,政府根本沒有開工,尤其是過去七年。董建華時,他想開工但沒人幫他開;曾蔭權是根本不想開工,白白犠牲了香港的長遠利益。過去十五年,香港的商業、各項政策只考慮與內地融合,不再考慮面向世界,使得香港越來越變成國內的城市。」 【封面故事:回歸十五年——香港還可以做什麽?】 編者按 香港正能量:中國NGO的黃埔軍校/梁正燁 「『香港』這個概念,在內地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種正能量,甚至可以說香港是整個南中國的公民社會的發動機。」中山大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剛說。 港漂求學十四年:當蝴蝶扇動翅膀/黃麗萍 自1998年之後來港讀書的內地學生累計超過8萬人,這還未計算沒政治資助的自資學生。他們留在香港工作,或者離開回到家鄉,帶走的不只是增長了的知識,還有價值觀上的變化——在這一點上,香港的大學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不可估量。 法治滲透:香港推動中國司法進步/邱博宇 13年裏,香港大學將數百位深入學習、體驗香港法律制度的研究生,送到內地司法、立法部門的崗位。 吐露港畔:在香港讀懂中國/朱曉玢 吐露港畔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是學術自由的樂土。幾十年來,它對研究中國的學者持續提供着幫助。中國大陸的知名學者不少得益於中心的學術資源與自由交流。中心邀請學者時,也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學者要有社會關懷,學術要為社會服務。 【多拍一點】 浮城圖志 圖/文 亦非 紫荊旗已在香港飄蕩了十五年。週年來臨,於是這座城市的快意與痛,再一次有需要被陳列出來,一一檢視。香港,是呼喚中國民主的前哨站,年輕一代今天已習慣走 上街頭,表達他們的政治訴求,他們在維園點亮燭光,也為李旺陽拉起橫幅;香港,是蝗狗演義的舞台,雙非嬰兒的湧入讓本地媽媽覺察到資源的流失,自由行遊客的豪買讓港人長吁短嘆。我城雖小,但城市裏每一天都有呼喚,都有交鋒。 新特首上台,殖民地情懷仍在一些港人心中縈繞不散。香港的層次太多,多到無法一眼望穿。從攝影師亦非的鏡頭中看香港,一寸寸不完全,卻能夠感受到城市裏真實的體溫。 【多畫一點】 民陣七一上街圖 【愛上指南】 圖解香港十五年 【愛上深度:反對者陳獨秀】 「被消失」的中共領袖——步履艱難的陳獨秀研究/墨芝 在學術討論重現生機的80年代,林茂生、唐寶林、沈寂等學者通過不斷發表文章、舉辦研討會等途徑成功為陳獨秀摘掉「反革命」、「漢奸」、「右傾投降主義」等帽子。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的進步意義和領袖地位也逐漸被主流話語體系所接納。但2000年後,陳獨秀研究深入到他晚年民主思想後,被動陷入低潮。2003年北京陳獨秀研究會被取締;2009年《陳獨秀全傳》未能在大陸出版。 超越悲劇的反對者 /張釗維(視頻) 他們的命運或許不一,但他們的聲音、他們的姿態,不約而同地被政治環境與成王敗寇的文化思維所壓制,而不被社會所認識。我們該當如何建立一個大開大闔、光明磊落、沒有悲劇情懷的反對者形象? 從陳獨秀到今天的共產黨 /唐寶林 【多讀一點—中國大趨勢】 後毛時代中共的強制力 強制是中共政權生存下去的關鍵因素,而在後毛時代,中共強制的力度和範圍都出現了弱化,或者說更具有選擇性。而且這種強制,冒著將更多人送到反對派立場上去的風險。 【愛上禁區】 那些平庸的作惡者——《遭遇警察》出版記/曠達 一直以來,維權人士與警察都戴上了戲劇化的臉譜。《遭遇警察》一書則試圖在證明政治警察並非鐵板一塊,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而該控訴的對象,藏在這些所謂平庸的惡背後。 我爲什麽被踢出《南華早報》?/Paul Mooney 《南華早報》被解約記者自述。 【愛上噪音】 My Little Airport:《我們一起離開吧》(視頻) 離開還是留低,這是個問題,尤其對於香港人來說。離開是容易的,89至97期間多少人選擇了離開;留低是困難的,尤其當你所留戀的東西已經一一被香港這個大商場吞噬的時候,請你給我一個留低的理由。「這一場革命/最終無人取勝/但請你/請你/請你留低一起作見證」恰恰道出了香港青年社運或曰青年革命的意義所在。從《灣仔差館奇遇記》這樣直白的抗議歌曲,到與香港政治有關的如Donald Tsang, Please Die及《瓜分林瑞麟三十萬薪金》,到更直接鼓勵行動的《失業抗爭歌》、《社會主義青年》,My Little Airport的音樂介入現實、影響時代,也被時代影響。 光天化日下,一記直接的耳光 專訪林阿P/廖偉棠 My Little Airport的詩意更多植根於最日常的香港青年生活:逸樂與壓抑,輕狂與憤怒,語言也是最平白的口語,有點幽默有點「抵死」有點痛。 香港,離開還是留低? / 廖偉棠 他們的情歌大膽直面香港青年的性壓抑和小放縱,毫無主流情歌的惺惺作態、陳腐忸怩,他們的清新是「大清新」不是「小清新」,時刻忍不住對主流話語作出鬼馬的挑釁。 【愛上新青年】 三地交流團交流什麼 眼見,一定為實嗎?頻繁的三地青年交流團究竟交流些什麼?三地幾十年的隔絕,社會文化中的深刻差異,是否真的可以在十餘天的交流團項目裏看得明白?更重要的是,這些行程是誰在設計著?主辦方安排三地的年輕人去看些甚麼,不看些甚麼,又以怎樣的方式看到,這些安排的目的會否有著些既定的目的? 【多讀一點】 異議者中的異議者 —— 余杰談《劉曉波傳》/ 鄭語、喬澎(音頻) 余英時:非暴力是個好方向 余英時在《劉曉波傳》的序言中,這樣評價這位後生:他的精神境界隨著他的苦難經歷而一層一層地向上攀升,從早年的個人英雄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變得越來越溫和、越來越寬容、越來越謙卑,越來越讓人感到「舒服」。 【小書評】 【多說一點】 沙溪事件衝擊維穩體制/莫之許 兩個具有封閉認同的集團共居於同一空間之內,又因為不可或缺的社區自治和公共治理而隨時發生關係,階級意識和社會歧視感受被日常生活的匆忙所稀釋,猶如日積月累的稻草,不遇火星,尚可相安無事,但危險始終存在。 穩定之序與維穩之亂/木然 鄧小平通過暴力手段在換來二十年表面穩定的同時也使不穩定因素暗流湧動,二十年後的穩定終歸結束,一個不穩定的時代,一個動盪的時代,一個騷亂時代,一個多事之秋最終浮出水面。 埃及的轉型危險/方駿 相比於突尼斯,埃及的民主轉型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民主逆轉或者崩潰都有可能發生。埃及各個黨派和勢力能否運用w智慧達成妥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為什麼今天還要「去毛」/項小凱 在毛澤東仍被盲目崇拜的情況下,這套鬥爭哲學,猶如隱藏於社會的定時炸彈,仿佛為某些野心家準備的現成工具,隨時有被引爆的可能。毛澤東對於當下最大危險,莫過於此。 【《陳平談話錄》連載】 陳平X秦暉: 剖析中國模式 由於中國經濟近三十年的高增長,使得天然的好像中國就是做對了什麼,但它本來是一種最差的制度,而且是有可能驅逐良幣的制度。要想改革,就必須趁早,但也不要輕易咋呼。 【時務論壇】 中國的民主,香港的責任?——時務論壇第十期內容精華版 6 月24日傍晚,第十期時務論壇在香港城市大學進行,由陽光時務和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共同主辦。香港資深傳媒人吳志森擔任主持,主講的三位嘉賓分別是香港立 法會議員、民主黨主席何俊仁、香港自治運動發起人陳雲、全國政協香港區委員劉夢熊。截然不同的鮮明觀點在現場激蕩出耀眼火花,並與場下觀眾熱烈互動。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第19期《跛腳馬英九》2012年5月17日出版

提前發放: 主編的話 誰改變誰?/長平  愛上深度1   誰救了陳光誠?東師古村秋後算帳/田雨聲 陳克貴:正當防衛的「殺人嫌犯」/田雨聲  記者手記:潜入東師古村/田雨聲  南京女子珍珠:我不是英雄/曠達  封面故事:跛腳馬英九 最低民調政府是如何煉成的 編者按:台灣的新威權主義與金權政治/張鐵志 迎接後馬時代,民主沒有神話/林怡廷 (視頻) 旺中案後的言論自由危機/羅世宏 愛上噪音 陳明章:濁水溪的日頭覕佇咧哮(視頻)  愛上指南 香港大資本之生活版 香港大資本之地產版 愛上禁區 笑著坐牢的人 專訪黃洋達/黃麗萍 ——————————————————————————————————— 十九期目錄:  主編的話 誰改變誰?/長平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腐敗的權力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同時也正在改變世界的政治與文化。只要還有人在無辜被拘,全世界都不自由。只要還有權力在為所欲為,全世界都受到威脅。改變它,而不是躲避它,才是人類的出路。  封面故事: 跛腳馬英九 最低民調政府是如何煉成的  編者按:台灣的新威權主義與金權政治/張鐵志  馬英九跛腳危機一百天/凌葛 (視頻) 是什麼原因,讓原本炙手可熱的「勇腳馬」,在短短一百天內淪落為人人喊打的「跛腳馬」?  迎接後馬時代,民主沒有神話/林怡廷 (視頻) 選舉有輸贏,但此刻的台灣,沒有人覺得自己是贏家,無論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都有各自的焦慮。  政治談判,準備好了嗎?ECFA之後的兩岸議題/李蔚 過去四年,馬英九的「先經後政」算是走出了第一步。在他的第二屆任期內,島內各方已經準備要面對政治、社會議題的交鋒,而民進黨或許將飾演更積極的角色。  旺中案後的言論自由危機/羅世宏 「台灣有一些有勢有錢的政客和商人,出於絕對自利的動機,已下定決心,迎合中共的意旨,對台灣進行無孔不入的滲透,公共媒體的收買不過是其中一個環節而已。」  愛上深度1 誰救了陳光誠?一個盲人的村莊/田雨聲 4月20日,陳光誠翻過家里的圍牆,在鄰居家的豬圈裏躲到深夜。4月21日清晨5時,一身泥水的陳光誠從東師古進入西師古村。一名遇到他的村民把他領到村民劉元成家。劉元成通知了陳光誠的哥哥陳光福,陳光福聯繫北京的郭玉閃,正和郭玉閃在一起的南京網友珍珠,驅車趕到山東。此時,陳光誠被村民陳華開車送出臨沂,藏在山東新泰市。4月23日凌晨,陳光誠與陳光福、珍珠等人在新泰會合,即刻前往北京。整整一個星期後,東師古村開始了抓捕…… 陳克貴:正當防衛的「殺人嫌犯」/田雨聲 (視頻) 記者手記:潜入東師古村/田雨聲 陳光福告訴我,我這次能够悄悄進入他家,應該歸功於陳光誠在北京打來的一個電話。前幾天他家院子外還安裝著探照燈和攝像頭,只因陳光誠在打給母親和大哥的電話中追問是否被看管,看守們才拆除了探照燈和攝像頭,並將監控點撤到了外圍。  南京女子珍珠:我不是英雄/曠達 4月21號中午11點06分,我收到郵件:「鳥兒已經出籠,怎麼辦?」「您胸懷天下,心懷民主;我沒有,我眼中只有一個小小的陳光誠,只有一個人的價值。」 陳光誠事件與美中關係/龔小夏 陳光誠一個人就打破了一個國家在美國的形象。而無論中美關係如何發展,人權問題這個坎都沒得迴避。這是因爲掌握話語權的國會議員手上最後那張牌,叫做民意。 愛上深度2  法國向左,歐洲向右?/羅惠珍 法國總統大選社會黨上場,競選期間,奧朗德提出向有錢人徵重稅,並將金融投機集團視為敵人,一時之間,大企業財團與金融肥貓成了過街老鼠。然而,社會黨上場意味著真正的左轉,還是只是選舉中敵我分明的策略?  專訪亞倫‧布羅薩 談談左派 左派上場,是真正左轉,還是只是選舉中敵我分明的選舉策略?身為左派的法國哲學者布羅薩如何看法國總統大選?  愛上噪音  陳明章:濁水溪的日頭覕佇咧哮(視頻) 三十年的創作,陳明章的音樂從來就離不開社會和時代,鑽進台灣音樂的探索,用台語的歌詩創作,「國民黨從不給我們真正的歷史,我就用音樂紀錄時代,還原台灣的真相。」濁水溪上的月亮和太陽躲起來哭了,陳明章在演唱時也掉下眼淚,但是他沒有躲起來,而是拿著他的吉他,月琴,和許許多多人站出來,為這條台灣的母親之河而唱。而最終,在一次次的抗爭、在一首首詩歌之後,政府宣布停止國光石化計畫。 專訪陳明章:以歌寫史,以夢度日/林怡廷 「我很傷心,但我還有夢。」陳明章用台語唱歌,唱出台灣的歌,他鑽進到洞穴裏,花了三十年踽踽獨行。  當濁水溪的月亮躲起來哭泣/張鐵志 回到台灣的音樂根源,陳明章透過改編台灣古調,來吟唱現代台灣的傷痛,批判國光石化對環境的污染以及背後的「黑錢」。  愛上指南 香港大資本之生活版 香港大資本之地產版  愛上禁區1  笑著坐牢的人 專訪黃洋達/黃麗萍 因為參與示威換來三星期監禁的編劇兼網上電台主持黃洋達,認為他入獄一事本身就是笑話。「我選擇坐監不是認為判決合理,而是為了不被剝奪參選權,即使已入獄,我仍不會放棄上訴。」  香港收緊遊行示威自由?/陳嘯軒 民間人權陣線警權關注組的統計顯示,2011年香港共有416名示威者被逮捕,這個數字是1967年「六七暴動」以來最高的一年。而2010年這個數字僅有50人。  愛上禁區2  為楊佳招魂 專訪《我還有話要說》導演應亮/朱曉玢(視頻) 劇情電影《我還有話要說》因為直接與楊佳案對應,以至於還沒播映,便遭到警方跨省、跨境、甚至跨國的警告和封鎖,導演應亮的自由也因此受限。  愛上禁區3  李子誦的「痛心疾首」/陳嘯軒 1989年,當北京還在戒嚴的時候,李子誦在他的《文匯報》上寫下了「痛心疾首」四個大字。他一生堅持「有喜報喜、有憂報憂、有善必揚、有惡不隱」所謂新聞人的風骨。  愛上新青年:單身女生有話說  愛上新媒體  多讀一點 中國大趨勢 :台灣的過去就是大陸的未來 講黃笑話的中國女孩 小書評  多說一點  南海問題,小國製造/安替 雖然中國有民族主義的媒體如《環球時報》一直鼓吹武力解決黃岩島問題,但如果連解決這麼近的島嶼都要動用海軍,那麼立刻就會讓中方控制能力不夠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陷入各方軍備和占領競賽的局面,中國在南海問 ​​題上會長遠失分、各方形成反華同盟,這種激情愛國,實際上是和賣國沒什麼區別。 「N系列」與中共「機器化」/王力雄 鄧小平痛定思痛,走出前所未有的一招——同時指定兩代接班人,江澤民(N)和胡錦濤(N+1)。一代只能在任兩屆十年,其後就要交給下一代。這種安排的好處,是在兩代接班人之間形成一種制約,江到時需要交權,因此不會產生敢於背叛鄧小平的自我膨脹。  紅歌:動員令還是口號秀?/劉會遠 紅和共富,就口號本身,其中既有對過去的繼承性,也有面對民意訴求的先進性;但過去塵埃的陳腐味道反而掩蓋了口號的未來性,本意是從紅色中尋求「與現實差異化」的競爭性政治口號,卻被釘在紅色上擺脫不得。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