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争雄,相持百年。

上海被称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从经济上而言,上海确为中国内地最大城市。不过,从传统上讲,作为首都,北京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命之城。

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和北京分别称为中国人口第一和第二大城市。2012年末,北京常住人口为 2069万。上海常住人口是2347万。就面积而言,北京市总面积比上海大一倍有余,人口比上海稍少,但是,说到首都,风传为“首堵”,为何同为大城市,上海的堵车情况,要远远好于北京?

一叶落而直天下秋,堵车背后,是两个城市不同的发展模式。

北京堵车的根源,并非仅仅在于道路规划,而在于发展的不均衡。

2011年(2012年数据还不全面,暂以2011年统计),北京总产值约16000亿。北京各个区中,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东城、西城六区的产值超过11000亿,占北京总产值的四分之三左右,而其面积,却不到全市面积的8%,也就是说,北京的城区经济产出效率,大约是郊区的30倍。其中,产值最大的朝阳区,其产值超过3000亿,而产出效率最高的西城区,总产值达到2100亿,是延庆的大约30倍,而其面积只有延庆的约四十分之一,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率足足高出1000倍左右。

城区与郊区差别的过大,固然使中心城区产生了聚焦效应,但是,也造成了郊区的塌陷。由于城市中心经济力量的集中,北京的资源基本被城区掌握,如此,人口亦主要被城区吸附。目前,北京市区总人口超过郊区总人口。城区的人口密度,十倍于郊区。

在此情况下,工作机会都集中在城区,北京成为一个分裂的城市。大量的人口,拥挤在中心城区的弹丸之地,各种人均资源,都非常低下。此外,还有大部分人是在城区上班,而散居在通州、昌平、房山、大兴、顺义等郊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睡城”。而这些散居在郊区的人口,其白天的活动,仍然需要占用城区的资源,道路交通,亦是如此,在北京,每天下班时间,往通州方向的车辆,从来都是黑压压一片,连绵数十里。

不仅交通拥堵根源于此,北京的房价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核心城区发达,而郊区落后,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市区,自然人口也向中心城区集中,导致中心城区土地压力增大。中心城区房价自然居高不下。

中国的大城市,基本都堵车厉害,但是,论其程度,上海却较北京稍轻,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上海发展相对均衡。

相对而言,上海主城区产值,大约占总产值的40%强,而且比较分散,浦东新区是上海产值最大的区,俨然新城区,分流了上海的很大部分人口,郊区如青浦、闵行等区,产值与核心区基本持平,可谓是郊区强镇。这些郊区强镇,容纳了大量的工业人口。而上海主城区人口,不过700万左右,不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就发展阶段而言,北京已经完成了从分散到集中的阶段,在城市总产值、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发达程度等方面的进步,使北京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大都市的基础。从集中,到分散,从规模化发展,到功能化发展,实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精耕细作,将是北京未来的趋势。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