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照興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又破了中國2D電影的首日開畫記錄,當天收四千六百萬,三天到一億五。估計可能最終達五億。跟業內人談起,現在任何電影上映前都不談票房,因為實在無法估計。一部比一部超前,而原因不明。只能說,中國觀眾對電影確實相當飢渴,而充滿商業元素又能引起興趣的不同類型作品,層出不窮,順着時勢自然就拿到好成績。是的,這是時勢造票房的時代。

但奇蹟不是沒來由的,說這是充滿中國奇蹟的時代,其實只是因為一直以來,各種壓制下,從感性到理性要求都被制約,市場一旦稍為開放,數字增長一下了就爆發。換言之,所謂奇蹟都不是奇蹟,更不是什麼偉大的施政使然——說實在,那改革開放後得來的成果正正是因為放下了極權統治下的各種原教旨式規範,重回自由市場的軌道而已。這就是近期兩部愛情電影都極受歡迎的背景。《北京遇上西雅圖》刷新愛情喜劇票房不久,《致青春》就來挑戰了。新的標準是, 沒有五億,票房都不好意思拿來談了。而無論是成長片、愛情喜劇甚至驚嚇片,日後都會在市場及銀幕增長的基礎下,短期內一片光明。

《致青春》最成功的是營造出一種集體懷舊情意結,90年代的純樸校園、宿舍的生活、來自五湖四海日後成為好友的同學、各種今天看來很土的打扮、那所謂純真時代的嚮往、以至那必須的成長痛苦、畢業後人生目標的失落及情感遺憾——你大可想像是什麼——那不是再加多了畢業後劇情的《那些年》嗎?

不錯,這看來確是《那些年》的中國版無誤,或至少是混和了瓊瑤或流星花園元素及減去了性笑話的加長版偶像劇。它針對的 80後群體 ——那批90年代上高中及大學、目睹這十年翻天覆地變化的一代。他們試圖通過電影重新懷念,在今天物質較豐富之時反而回憶當年的窮苦,感覺需求大於一切,電影拍得怎樣也不太重要了。而在他們曾經歷的時代,確真的曾缺乏那種簡簡單單不受制約的青春情感表達,沒有人出來說他們的故事。

如果 60年代人有《陽光燦爛的日子》,現在是輪到 80年代人的題材及市場共鳴了。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