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博客读者:“麦屯琐事”系列记录的都是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可选择性忽略。)

离开北京的前几天,最艰巨的任务是打包行李。虽然所乘的航班支持一个人托运两只各23公斤的大箱子,带一只登机箱上飞机,再背个书包,但这也远远不够把所有家当都带上的。特别是家人还准备了功能强大的做饭神器焖烧锅、暖和的蚕丝被,朋友还赠送了全套理发工具、迷你加湿器等针对美帝及麦屯的生活用品,这架势让一人托运四只箱子也不一定装得下。

只好选择托运。邮局提供的方式有三种:空运、海运(学名叫“水陆路”)、空海结合(“空运水陆路”)。从经济角度考虑,当然选择最省钱的海运,每公斤20块钱。而且海运总让人有浪漫的联想——几箱子属于你的物品,漂洋过海来看你……当然,便宜的代价是时间——拿时间换金钱早已是人类之间非常普遍的交易方式了——从北京寄出到达美国的时间大概是两个月,有的邮局工作人员还会吓唬你说要三个月。

8月中旬,出发前一天,我们拖着大包小包到了附近的邮局,准备寄出的东西包括冬天的鞋子、几经挑选始终舍不得抛下的书、各种干货和调味品,还有焖烧锅、汤锅、加湿器,以及一只口风琴。一进邮局大门,一种人人冷眼斜视的感觉便扑面而来。

“寄什么呀?寄哪儿呀?这肯定不能寄,那个也不行,只要用电的东西通通都不行。汤锅?盖子是什么做的?玻璃吗?不行!那是什么呀?调味料?瓶子是玻璃的吗?不行!这个是光盘吗?不能寄,自己刻的个人资料也不行!”

总之,被邮局大妈一通质问和训斥之后,带来的东西大概有一半都成了违禁品。邮局是一个寄不出东西的地方,相信许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这也是快递公司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有些激动:不能总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啊,你们到底有没有一个不能寄的物品的单子呢?我想学习一下啊。得到的答案很干脆:“没有!”

没办法,都已经大包小包拖到这儿来了,先把能寄的东西寄出去吧。我找邮局大妈要两只最大的箱子来装东西,结果又被鄙视了:“不行!只能给你3号箱。”可是,按照3号箱的大小,我估计得装四五只才够。

“我看过你们网站上的说明了,规定是每只箱子不超过30公斤,对箱子的大小并没有规定。”我试图据理力争,但大妈也不肯松口:“给你1号箱,还没到美国,路上早就烂掉了!”

“我在大箱子装轻的、体积大的东西不行吗?保证不超过30公斤,25公斤都不到。”

大妈干脆不理我了。过了一会儿,来个一个貌似小领导的另一位大妈,问了几句之后,叫人核实了一下30公斤的规定,终于答应给我们1号箱。

说实话,在邮局,我心里的离愁别绪一时间被一扫而光。这句话听起来很不爱国,但谁愿意再忍受这样的待遇呢?

后来,没能从邮局寄出的焖烧锅、加湿器等物品,拜托给了表叔用顺丰发出,很快就寄到了。

幸运的是,两只漂洋过海的箱子,不到2个月便寄到了我的手中。想来,如果是在芝加哥、纽约等大城市,可能还会更快些。原本以为美国的邮局会和中国一样,给你一个包裹单,让你自己去邮局取(毕竟,我只付了每公斤20元人民币的邮费啊),因此发愁了好一阵子该怎么把这两只沉重的箱子搬回家:是打的呢?还是找同学借车呢?事实证明,我需要做的只是在家里等邮递员把包裹送到门口。可能是因为两只箱子的大小不一样,因此隔了几天先后抵达。第二只箱子送到的时候,我去上课了,家里没人,邮递员留了一张单子,我按照单子上的信息上网约定了时间重新投递,第二天便顺利等到了。

这两只箱子的到来最让人激动的原因当然是里面的干货和调味品。在海上漂了一个多月的香菇,会不会有点海的味道呢?虽然知道是自作多情,不过还是遐想一下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