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是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的。这点无疑问。1937年中共接受国民党整编的部队有八路军(就是后来的第十八集团军)4万5千人,后来又有中国南方8省红军残部万余人接受国民党整编建立新四军。这些部队到了抗战胜利的1945年八月,正规军接近百万,民兵两百万。中共如何在抗战中壮大?如果不谈官方论点,台湾方面和非官方的看法一般是“游而不击”,“专门袭击国军”,“欺骗民众”,甚至还有“从俄国得到武器”,“与日军勾结”等等,不一而足。

网上有一篇杨奎松教授写的论文“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此文刊载在《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2期上。文章论述了这个问题。我本来想下载这篇论文,然后摘编一下贴上来(原文数万字)。可我无法通过电脑下载这篇文章。其实杨教授的论点很简单,其主要因素在于中共军队在敌后建立起长期存在的地方政权。他还举了大量例证。我认为杨奎松教授在讨论问题的时是力求客观的。

毛泽东在抗日之初就很明确地提出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的主张。这点后来是指责中共的人们所说的“游而不击”的根据。毛的“中日之战,是本党发展的绝好机会,我们决定的政策是百分之七十是发展自己,百分之二十作为妥协,百分之十对日作战”这话,对中共的抗日策略阐述得十分清楚。毛在1938年8月的洛川会议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时,中共其他领导人和将领有异议。彭德怀在1959年的“操娘”之说就提到洛川会议他与毛的争论。洛川会议还有张国焘参加,他也是反对毛的主张的。当然,后来毛的观点占了上风,并形成决议。

当日军大量占领中国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时候,中共的部队很快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政权。中共建立的敌后政权实际上是自行其是不听命于蒋介石的。蒋介石和他的将领们不是傻瓜,马上看出毛泽东们的意图。他们是想办法限制“中共军队的无限制扩张”的,但中共在敌后,他们鞭长莫及。他们同时也在敌后部署了百万国军建立敌后战场。然而8年过去,中共的部队成了百万,敌后的国军已寥寥无几。

中共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按照毛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日军占领的地区真是中共发展的好“土壤”。首先国民党政权不存在后,日伪政权的统治力薄弱。中共军队很快就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通过建立自己的政权发展起来。他们实际上就是避开日军锋芒,在日军打不到的地方发展。侵华日军全力对付前线的国民党军,敌后地区只是控制交通线和城镇。农村便成中共发展的天下。

中共部队发展的根据地是没有固定界限的,而且为了便于游击行动,都分散成很小的单位。日伪军来扫荡了就跑,日伪军扫荡完了又跟着他们屁股后面回来。中共在农村也没什么家当,敌人来了再破坏还能怎么样?
其二,中共的军队军纪好。这是和国军的区别。自民国建立,中国农村的农民们饱受战乱之苦,不论哪支军队来了都免不了被搜刮;败退的一方更是烧杀抢掠而去。但中共的军队立足于“群众中扎根”。中共的地方政权很快建立,并很有效力。这便是中共所说的“八路军是鱼,老百姓是水”。

我常想中共的军队军饷如何解决?网上找了半天资料,只是说官兵都领“边区票”作为津贴。服装是发的,是极其简单的衣服鞋帽和铺盖。吃的当然也是很差的。可不管怎么说,当时中国极其贫困的农村抗日根据地的民众也还是得养他们。这对老百姓是很重的负担。可中共的地方政权能够设法征得粮食和其他物资。中共的军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士气,国军做不到。中共军队不断扩大根据地,不断扩充部队。可农村后生们入伍后还真没有大量逃亡的。中共军队讲求官兵平等是个重要因素。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当时很多热血青年(多数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学生)投奔中共抗日。他们应该都是理想的人,在中共的部队中确实有很大作用。

敌后的国军就不一样了。他们与地方上的老百姓关系紧张,总是扰民。日伪军扫荡来了也是“避开正面”;可扫荡完了,他们很难恢复原来的地盘。敌后的国军的战损也难于得到兵员的补充。你说他们能不越来越艰难吗?

对于中共的“游而不击”,我认为中共也真无法和日伪军正面作战。1940年在中共军队发动的“百团大战”中有个关家垴之战。八路军正规部队对深入八路军根据地腹地的日军冈崎支队。战斗打了两昼夜,最终占绝对优势兵力的八路军始终无法全歼5百余人冈崎支队。八路军伤亡2000余人后被迫撤围,日军阵亡几百。不是八路军官兵作战不英勇,而是装备实在太差。

中共部队从哪能弄到武器装备?据说当时的苏联曾建议,中共军队到外蒙古边境换装。其实这个计划根本不现实。中共部队如何到达那一片荒漠的地区?一次能使多数部队得到武器装备?武器的使用训练如何进行?等等,问题太多了。中共宣称,中共军队的武器都是从敌方夺取的。正面作战都几无可能,如何大量缴获武器?实际上,到抗战胜利时,中共的军队的装备依然很差,常常一半军人没有真正的武器。抗战胜利之后国共就开始相互冲突。其中有一次是山西境内的上党战役。是役共军歼灭6万国军。中共将领回忆录写道,中共军队第一次集结如此多的兵力对国民党军进行作战。战斗期间共军阵地上都听不到什么枪声,真没枪炮子弹啊。抗战之后的国共内战中,国军对共军总是大败亏输。不但大批装备都被共军完整夺取,俘虏兵也有很多加入共军。难怪毛戏言蒋介石运输大队长。因为我妹妹曾搞过一段中共军史,这方面的故事极多。我听她讲了不少,深有感触。在此不表。有人讲中共在东北得到日军大量武器装备。没错!但日军在南方交给国军的武器也不少吧?

共军能在敌后不断扩大根据地,这也和日军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敌后共军骚扰上有关。一旦日军集中兵力(也就几万人)到敌后扫荡,共军当时就顶不住。共军“百团大战”后日军为了保护他们的交通线,开始对共军敌后根据地强力扫荡。结果,根据地丧失一半,共军兵力损失四分之一(10万左右)以上。当然,日军不可能总在中共敌后根据地没完没了的扫荡。他们还要面对国军正面战场的压力;另外,当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大量兵力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上。

对中共军队“游而不击”的说法,我认为共军除了武器装备差外,他们不用总和日伪军作战也能生存下去。这对国军就不一样。国军所在地方往往是正面战场,是日军进攻的方向。

有人指责共产党不顾民族大义,消极抗战。对此我认为,国民党是执政党,日本侵略中国,国民党若是不投降就面临灭亡,必须抗战。共产党一直是叛乱者的地位,后来虽然“国共合作”,但彼此是都不信任的。共军深入敌后,他们建立的根据地政权实际上是他们自己的。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不断地建立广大的农村政权(其实就是准备日后和国民党争天下)。对日作战,那要看日伪军是否真正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存。否则当然是保存实力。再说他们没有相应的武器装备,怎么会“以卵击石”?同时,中共军队对敌后的国军可不客气,为了争夺地盘就大打出手。黄桥之战就是例子。如此,国共两军日后的矛盾越来越大。

中共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壮大,除了建立联系紧密的地方政权,部队政工出色,敌方力量相对薄弱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也是一条。从红军时期就战斗过来的中共指挥员们对如何进行游击战很有研究。

历史不容假设,这谁都知道。不过我这里假设上了:如果国民党政府投降,或签订卖国协定与日本停战,中共将面临什么样的局面?我想那大概会被日军和国民党军消灭吧?不过国民党政府真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投降或停战,中国国民党政府很可能没有战胜国的地位。当然,日本败于当时经济实力超强大的美国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