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褚朝新微信公号转发的是《刘伟:这些年》一文。目前微信原文已被和谐。

2014南方报业年度记者刘伟的这些年

W020140310603825183570

刘伟

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新闻专业毕业。曾在《21世纪经济报道》、《新京报》工作,2009年入职《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部。

入选理由

一名优秀的记者除了才情与技艺,更要持之以恒训练自己保持健全的心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被疏离与被否定,将对新闻的信念融入到血液中而不只是挂在口头上,这是一个漫长且需要勇气与毅力的过程。过去的一年,刘伟做到了,从业了十几年后,在如此浮躁的年代,他用几篇沉甸甸的报道宣告自己黄金时代的开启。

记者感言

  谈话过程已记不清,只记得符老师喝了不少酒,让囊中羞涩的他为埋单而惴惴不安,临走却被告知,符老师早已付账。他酒量不错,事后有些后悔,早知如此一定会喝个痛快。

做了十余年记者,习惯写别人。写起自己,反倒有些为难,就像摄影师拍惯他人,自拍总也调不好角度。2013年,在报社极力争取与担当下,采写了几篇比较满意的稿子。这本就是分内之事,实在不足挂齿。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在南方报业长久以来历练,即便机会摆在面前,也会难以兑现。所以, 回溯这些年在南方报业的成长,远比回顾过去一年有意义(以下为第三人称叙述)。

很多年前6月底的一个清晨,东方欲晓,一个身型瘦长的年轻人出现在广州火车站前广场上,身后拖着只小小拉杆箱。一路长途睡得极少,漫漫前路,从此开始独闯,他兴奋又紧张。这是他第一次踏上岭南大地,置身异乡,竟一时摸不清方向,杵在那里,像一根树桩。

按照行程,他在这里完成最后一次中转,然后抵达广东汕尾。几周前,他向那里的电视台递交了简历,获得最后面试机会。距离真正毕业其实还有一段时间,但他已经等不及。从出生到学业将成,在同一个地方待得太久,他对离开有些迫不及待。

他一直有一个懵懂的梦,对记者职业天然向往。高考时只填报了新闻一个志愿选项。当初并未多想这是怎样一条路,只觉得或许可以如传说中的记者一样,侠客 般铁肩担道义,顺道游走四方。离开前,他本已接到本地一份报纸的录用通知,但对未知远方充满幻想。他那时并没有想要成为南方报业一员,或者不敢这样奢望。 他脑海中也没有南方报系概念,对于她的全部认知都来自《南方周末》——老师们课上讲,同学们平时读,那些惊险缜密的黑幕揭示,那些醍醐灌顶的观念启蒙。它是心中圣殿,耀眼,但遥远。

前往汕尾之前,他习惯性地买了一份报纸。多年以后,他仍记得,当报摊老板递来厚厚一大摞报纸时,迎面扑来的那份震惊与不安。在他生活、读书及读书实习 的城市,都市报通常是8个版,偶尔也会有16、32版,但上百个版见所未见,亦闻所未闻。他震惊于自己的狭隘与无知。他的大学过得浑浑噩噩,总是玩得多学 得少,他觉得一切从来唾手可得,没什么是大不了的。这是他与后来供职《南方都市报》的第一次交集。他开始对未来有点担心。这一年,他24岁。

汕尾之行并不如预期般美好。他以为广东每个城市都是大体相当。他不甘心就这么离开,转道去了深圳,那里有高中时好友,当时在深圳做公务员。他立刻喜欢 上了深圳,觉得这才是心中向往的城市。经过几次失败面试,及在私人杂志打工,他最终摸进了南方报业大门,尽管只是实习机会。在一个具体时间不详的下午,他推开深圳新闻大厦3106号房最靠里面的办公室,拜见一位“怎么看都不像好人”的人。但后来的事实表明,这个人比太多“看起来很好的人”还要好很多,这个 人叫做金心异(真名张XX),成为开启他记者生涯最重要的启蒙者与领路人。

深圳新闻大厦3106室是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当时深圳站的办公地点。见到金老师之前,还有一段故事。《21世纪经济报道》横空出世风华正茂,门槛很高,作为一个非名校毕业又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他只能望门兴叹。经人指点,他要先去拜会一位符老师。介绍人说,符老师喜酌小酒,可与他约在酒馆面谈。那时符老师比现在瘦许多,不过还是黑得一如既往。谈话过程已记不清,只记得符老师喝了不少酒,让囊中羞涩的他为埋单而惴惴不安,临走却被告知,符老师早已付账。他酒量不错,事后有些后悔,早知如此一定会喝个痛快。符老师全名符定伟,是他接触的第一个南方报人。

他就这样开始了南方之路。这并不是一段可以轻描淡写的启程。当时《21世纪经济报道》有着严格的考评制度,他用了一年多时间才成为正式记者。他为之前的散漫无术付出高昂代价。在他所报道的政经领域,他的知识储备严重匮乏。每一个选题,都必须经过长时间准备,需在网上搜索大量资料,分析、归类、解构,常常是熬到半夜回到住处,手里还攥着厚厚的打印材料。他不断阅读,大量学习,力求完善自己,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力不从心的苦恼,也体会到了百炼成钢的喜悦。

在这里,他也第一次见识了新闻专业主义及优质团队文化,懂得良性竞争,感受人格光辉、团队关怀和人情温暖,他完成了一个记者的初成长。这是他踏进社会的第一站,温馨而受益累累。这一年,他26岁。

此后,他来到了新京报。那时新京报还不在幸福大街,它躲在一个北京街角的破大楼里,还属于南方报系。这也注定他在新京报无法幸福。记得刚进大楼时,整个采编几乎挤在一个大平层,很有点像大学时打游戏的网吧,跟在21世纪经济报道时所在的“高大上”写字楼反差“那是相当大”。

他在这里开始另一段记者旅程。那时新京报出差除非特批,通常只能坐火车。他所在核心报道部又是以出差为主,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他都提前进入屌丝行列 (据说现在待遇大幅提高)。他跟他的同事们一道,整天坐着火车全国跑突发,做深度调查。大多数是突然接到采访任务即奔赴火车站,乘最近一班火车赶往事发 地。有时来不及买票或买不到票,就只能拿着记者证往站台上冲。常常是乘一夜火车,到站即开始采访、写稿。有时连续奋战,直至采访完毕,才能安心睡上一觉。

那是一段苦闷与快乐交织的岁月。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真实祖国,最僻远山区,最穷苦人群,看到社会百态,看到世风轮转;看到人生冷暖,看到人间恶善。他总是充满热情采访,充满激情写作。他感到责任重大,似乎很多人的命运就在笔下。他觉得践行了记者的价值。

生活怎会这般简单。慢慢地,他发现报道要么波澜不惊,要么泥牛入海,他和很多受采访者总是信心百倍,然后跌落深渊。周而复始,一而再再而三。他还见证 了同事因为报道引火烧身。他觉得那个讨论业务畅所欲言聚会把酒言欢休息通宵“扎金花”的日子正在远去,他开始变得麻木,也不再热情高涨,觉得现实与理想落 差太大。他开始怀疑工作意义,失去了精神上的追逐。他是一个感性的人。然后,他离开。这一年,他29岁。

此后,他在一家据称待遇很好的媒体工作,渐渐淡离了一线。他不必再为选题烦恼,不必再为出差发愁。按时上下班,余下大把时间闲散。但他内心从未宁静。 当看到昔日同事报道引起强烈反响时,当看到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他无法将自己视作一名普通读者。他的内心始终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告诉他必须做出改变。

终于,在他30岁这年,他与《南方都市报》有了再一次交集。南都深度部是一个卧虎藏龙部落,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传奇。在这里,年龄并不是检验能力成色 的唯一标准,但年长定有神通。他再次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将以往最大化进行了清零处理,然后孜孜以求;看到别人优点及自己不足,然后尽力弥补,从突发到深度调查,他重新完善自己的节奏。

他是一个随心而定的人,南都给了他一个心中梦想平台,让他可以将采访更加深入,将稿子精心打磨,他可能永远无法比肩那些优秀同事,但他终于找到了自己 的位置。一晃经年,他迎来最为忙碌的时期。2012年重庆政坛遽变,轰轰烈烈的重庆打黑进入“第二季”。这期间,他与同事张舟逸合作,以重庆俊峰集团为例,披露重庆打黑中民营企业惨遭褫夺的样本;又独家专访到重庆打黑中警方标志性人物,在举国质疑而政府缄默背景下,还原“后打黑时代”各方生态。

2013年初,他完整而独家获悉重庆不雅视频案从案发到案结的全部过程。并与同事张书舟一道完成了整个事件的完美还原。南都拿出一个深度周刊(8个版)版面刊发不雅视频案全纪录稿件。

这一年9月,“大师王林”事件愈演愈烈。大多数报道立论于和王林有利益纠葛的单方信息源,很多指控事实不清,有舆论审判之嫌。通过不断沟通,他争取到 独家专访,整整三天时间里,王林针对所有的指控一一做了回应。他用了一个星期撰写稿件,力求客观还原,报社拿出5个版面对此事进行了重新解构。这是一组站在全国媒体“对立面”的报道,但离真相似乎更近。

2013年末年终总结时,部门全年刊发了5篇超过8000字的稿子,他占了4篇。在这个新旧媒体交替、140个字微博就可以搅动舆论的时代,这样的稿子实在太长了。的确是这样。他的思维还停留在旧时代,当大家热情拥抱新媒体的时候,他还在相信专业的调查报道依旧拥有未来。他依旧感性。这一年,他35 岁。(作者系南方都市报记者)

代表作品

作品名称:重庆不雅视频案系列报道

刊载媒体:南方都市报

发表时间:2013年5月27日

作品影响:重大新闻的重大独家,报道出街后“羊城纸贵”。

作品名称:“大师”王林系列报道

刊载媒体:南方都市报

发表时间:2013年10月23日

作品影响:热点新闻B面,重塑整个事件,客观冷静的新闻立场。

围观刘伟

认命吧,新闻屌丝

廖雪红

2012年春天南都深度新闻部年会上,刘伟罕有地喝醉了,有人把菜盘子的花戴在他头上。这天曾被视为他“记者生涯的最后一夜”。

刘伟,人称“深度第一帅锅”,唯美女与白切鸡不可辜负。在调查记者这条路上奔波近10年之后,为疲惫,怀疑,彷徨所困,他决意洗掉全国奔袭的仆仆风尘,去那高大上公司当高富帅了。只是为嘛他眼中还有如此多的不舍呢?

告别后,每日西装革履的金领生活,刘伟果然没坚持满3个月。到了夏天,在大家以挖苦、揶揄表达的欢迎声中,他又灰溜溜地回到屌丝群里。不久前在酒桌上给女同事寄高档海味、带男同事结识喀秋莎的凿凿承诺,也一概不作数了。

脚步累了,想要寻一个安定的码头,却发现心已经属于大海。3个月的新闻相思给刘伟留下了几条鱼尾纹,也多添了几分沉稳。这段小插曲或许让他更清晰地认识了自我,再次回到调查记者这条老路上,稍作调适,很快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一朝薄发总是因为多年厚积。2013年,成为了刘伟爆点不断的丰收年,除了在重庆打黑报道中的出众表现,仅《深度周刊》即被他两度“包版”:

5月27日8个版《雷政富“沦陷”全记录》,独家而完整地披露了重庆不雅视频案;10月23日5个版《“大师”王林沉浮录》,香港独家专访王林,在全国媒体几近一边倒的围剿中,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新闻B面。

这两组重磅独家,展示了刘伟对信息源的强大突破技巧,“大稿王”的操作模式亦已成型:先是两三个月悄无声息的深潜,既而是一周没日没夜的闭门苦写,最后,猛然抛出一枚惊雷。

雷政富稿上版当日,他飞来广州,向我们展示了厚达一尺的卷宗(惟独没有视频!)和憔悴的熊猫眼。傍晚他亲眼目睹编辑顺利签片,终于安心地吃饭去了,待吃完回来,却发现版面全部被撤。那一刻他的表情,就是煮熟的白切鸡飞走了。

幸而,在报社的争取之下,几日之后报道终于拨云见日,但类似的发稿折磨、窃听疑云一直没消停。他还有一组报道经历了数个月的反复,如今仍然是沉睡的命运。

付出巨大体力和脑力完成作品,在享受完“洛阳纸贵”的精神奖赏之后,刘伟难免要琢磨这稿费,够不够刷新家的一面墙,够不够买一张豪华大床。他计算着郁闷着,难免会叹息,曾经有一份年薪××万的工作摆在我面前……

得了,新闻屌丝,你就认命吧!

这命是由心注定。做着黄菇馍馍生意的同事马金瑜,忙乱着挣扎着,“我还是想写点东西”;请儿子吃肯德基只舍得买半价桶的同事孙旭阳,一次次发誓要摆脱 “冤案记者”的身份,但放不下那一个个上访者的来电;带着吃奶的娃娃去采访大火、一边抱着娃娃一边敲电脑的同事陈显玲,“从没想过不当记者会怎样……”

只要笔端还有冲动,脚步就不会停。

2014年春天深度年会,刘伟在总结自己的2013时说,即便现在告别记者生涯也了无遗憾了。

——伟哥,你这是又要跑路的前奏么?

——不是,我永远不会离开,我相信报纸的深度报道仍然很有生命力。

可贵的坚持者,有了这了无遗憾的“代表年”,在接受下一轮未知挑战之前,值得你给自己多点一份白切鸡!(作者系南方都市报记者)

@王星WX:#我的极品同事#谁都认识几个刘伟。刘伟是中国第九多的名字,全国有241621个刘伟——而我认识的这个无疑是其中极品。他很 帅,一表人才,各种名牌,随便一件T恤都顶别的记者一身。他很衰,只要他做猛稿大稿,必遇禁令毙稿,屡试不爽,几成伟哥魔咒。他很贱,前年他成功转型进了 上市公司,屌丝记者变身成功人士,结果不到一年又回来了,继续当记者。老天爷估计是被感动了或气死了,魔咒解除,于是,他成了年度记者。请饭,必须的。

曹轲点评

关键词:突破

谎言是真相的天敌,记者是谎言的天敌。难在突破谎言的包围,难在突破真相的壁障。更难的是,突破自身的心障,制服狂乱的心魔。不避风险吉凶,迎难而上,迎恶而上,耿耿于怀厚积而薄发,激情淬火百炼始成钢。刘伟双重突破,方有了这一极品成色,方显出这一人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