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作者微信原文已被和谐。来自微信公号:为你写一个故事(ID: raistlin2017)
相关阅读:
时代变了。
曾经的公知没有想到,后来的自干五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像现在这样发展。
01
你别看现在社交媒体上,“公知”已经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但曾经中国的民间舆论场上,公知,或者说那些自由派的知识分子是占绝对优势的。
2004年的时候,纸媒还不像现在这样衰落。
那时如日中天的南方人物周刊出过一期特别策划,第一次正式提到了“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用来指代那些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分子,不在象牙塔里待着,反而敢于进言社会,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一些人。
曾经中国的公知,是非常厉害的。
当时南方人物周刊出了一个名单,列出了五十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名字,如下:
除非你是2004年以后出生的小朋友,否则上面这五十个名字里你应该至少听过一些。其实后来公知在网络舆论中占上风的时候,跳出来一起跟着发表意见的不少,但真正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真正担得起“公共知识分子”这个名号的却不多。
但这五十个人不是,至少五十个人中的大部分不是。他们或是大学教授,或是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或者是金庸这样的文学大拿,或者是罗大佑这样的音乐教父。
总之他们都是首先有一个自己的身份,在公共领域发表意见只是他们在参与讨论罢了,并不以此为生。
后来那些张口就来,造谣,编段子,把公知的名头彻底搞臭的人,则并不是这样。
当然,后来公知的消失主要原因不是那些老鼠屎,主要原因有观察这两年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导向的人自然也都懂。
02
这个名单里,有人早就被禁言了,有人被打成“文化汉奸”了,有人不说话去赚钱了,有人当起了忽悠人的骗子,有人会审时度势,失望了就再也不说话了。
导致如果在2017年你再看社交媒体,会发现依然还活跃的,还有影响力的,就只剩下李银河先生一个人。
早几年的时候,大家提起她,总会说这是“王小波的遗孀”,只要介绍她,就是王小波当年有多么爱她,他们俩的感情有多么好,就是王小波给她写的情书,什么“一想起你,我的丑脸上就泛起笑容。”
其实这种提法很不好,因为这样总让人觉得她是王小波的附庸。但事实上没有谁是别人的附庸,更别说李银河女士自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中国社会学奠基者的费孝通,本身就是社会学的大拿。
人物介绍里提到李银河,会说她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具体是不是这样很难界定,但作为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李银河先生做的那些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
比如2005年的时候,社会还在对“婚前性行为”进行批判,这时候李银河就说其实有很多城市人早就有婚前性行为了,之后还一次又一次发声说婚前性行为是我们最正当不过的权利,不应被视为罪恶。
比如2006年的时候,当时社会还没什么人接受同性恋,几乎没人敢出柜,那时候只要有一个长相中性的女明星,就会被铺天盖地的口水称为是“X哥”,怎么有同性恋敢出柜。
结果2006年李银河就以“同性婚姻法案”第三次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提案。之后2015年两会又再次提案。
再比如除了社会主张之外,她也会为许多弱势的个体发声,比如为被性侵女子发声,为LGBT群体发声。
而她自己现在,也和一个名叫“大侠”,生理是女性,但心理是男性的跨性别者生活在一起。
我不知道多少人是了解到这一对伴侣之后才知道LGBT中的T(Transgender)到底说的是什么,反正我是。
早几年,大家都骂他,如果你去中年人比较多的论坛看看,多的是骂她“祸国殃民”的男人和女人。
但这几年再看看上面这些观点,为同性恋争取权益,认为婚前性行为不是罪恶,正视LGBT群体,其实都没有问题。我们现在确实意识到,同性恋不是洪水猛兽,他们是天生的,也有被平等对待,被爱的权利。
我不敢说这些年我们观念的转变是因为李银河,但中间一定有她的一部分贡献。
这时才有不少人发现,其实并不是李银河“祸国殃民”,“妖言惑众”,而是她的观点有点超前了。
可以说,至少在过去到现在的这些年里,对李银河的态度就代表了你身处的时代,我说的是心理观念层面,不是生理上。
如果你看到她就觉得是洪水猛兽,那你可能是最最保守的那批人。如果你可以至少理性思考她说的对不对,你的心理才迈过21世纪,进入到一个现代中国人的状态。
事实上她一直在倡导的是自由,不但这么说,这么写,自己也在这么做。
她想要爱,于是年轻的时候和王小波结婚,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后,坦坦荡荡和“大侠”相爱,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一视同仁的爱。
她不想生孩子,于是就不生,后来伴侣想要孩子了,就从社会福利院领养了一个智力发展缓慢的孩子“壮壮”,一样爱他。
李银河说:
从小波去世时起,我们已经同居了17年,我们还收养了一个孩子,他被父母遗弃。我本来是不喜欢孩子的,所以我跟小波都是自愿不育者。可是他却喜欢儿女亲情。于是我们从儿童福利院收养了壮壮。他虽然达不到正常孩子的智力水平,却是一个非常漂亮善良的孩子,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有时,我觉得他懵懵懂懂的样子就像一个可爱的小动物,他的童年显得比一般的孩子长了许多,14岁还在上五年级,而同龄的孩子已经上初中了。我常常用陈章良的例子鼓励他,据说陈是9岁上小学一年级的,现在不也是个大科学家了吗?
她想说话,想说自己认为对的话,于是潜心做研究,确认自己说的是对的以后,无论别人怎么评价,怎么非议,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话,提案不通过就一次次再提,说话别人不接受就一次次再说。
发的微博被删了就一次次再发。
现在还愿意还敢这么做的人不多,自由的李银河算一个。
这也就出事了。
03
其实早些时候,我们是看不到或者说轮不到李银河来说言论自由的问题的。因为她是做性学方面研究的,这一领域有其它公知每天每夜每夜每天轰炸,所以我们根本看不到李银河说。
但现在和那时候不一样,我们的视线里,已经没有公知了。有时候有些人还在批判公知,其实是在批判一个稻草人,公知已经不流行了,“五毛”也不流行了,现在流行的是中产焦虑,八卦,娱乐,养生和鸡汤。
但你又知道,因为她热爱自由,呼吁自由,所以势必会发声去说这么一件事,而且只要她发声,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声反抗。
于是在2017年7月9日,因为她发了一条微博,呼吁取消言论审查制度。也因为如此被禁言(似乎是三个月),以下是她被禁言后在朋友圈的感慨。
你读她的文字,其实并不激烈,即使是呼吁言论自由的时候,也不会像某些公知一样举一大堆或真或假的国外的例子,要求效仿国外。即使是被禁言后的感慨,也没有激烈的言辞。
是非常平和,坦诚和包容的。
正如她一直以来做的那样,呼吁社会包容,关怀那些有自己癖好,对社会无害的群体们,让他们也被平等对待,也有被陌生人爱的权利。
用自己的力量,从人们的观念里,从法规上,尽可能帮更多人争取到他们的幸福。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做的,可惜这种“公共知识分子”,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2004年有关公知的策划,南方人物周刊在开头写道:
谁是公共知识分子?
他们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
他们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他们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享誉国际的美国女作家苏珊·桑塔格说,“一个人之所以是知识分子,是因为他在言论中表现出了正直和责任。”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多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少的时代,一个亟需知识分子的时代。拥有教授、博导和各类专家头衔的人多如牛毛,但是能够像马寅初和 黄万里那样有着为了真理和良心可以和整个世界对撼的勇气的知识分子纵然没有绝迹,却也已经到了凤毛麟角的地步。
但我们还能推出这样一个名单,这说明公共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种群在当下的中国还没有完全从公众的视野中退出。
“公共知识分子50人”并不是一个按照时髦路数做出的排行榜,也不自认为拥有统计学上的精准和完美。并不意味着没有进入这个名单的人就一定不是公共知识分 子;50人中的大多数集中在北京,并不意味着外省的批判精神的缺席和苍白;女性比例较小,并不意味着女性公共知识分子的匮乏,实际上她们正显示出越来越多 的活力,发出越来越强大的声音;入选者年龄偏大,也不意味着年轻的知识分子会永远稚嫩下去。
现在看看,唏嘘不已。
结
知乎上的海小呆说:
作为一个社会学学者,李银河先生尽了自己的本分。
作为一个公民,李银河先生一直在守护、拓展你我自由的边界。
确实,她践行的从来不只是自己的自由,她一直生活不错,又有学术成就,如果自己想要自由其实没人管得住她的。
她其实一直做的,是守护你,我,他作为一个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由。
然后她被禁言了。
前几天,我在我们都应该感谢林生斌先生的死磕里说杭州保姆纵火案中一直努力维权的林挺滨其实也在为我们战斗。
那时候我说: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显然,这也适用于李银河先生,而且包括后半句。
为众人抱火者, 不可使他冻毙于风雪!
为自由开路者, 不可使他困顿于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