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研究后,我们确信:“小粉红”这个标签的起源有问题,“读耽美小说的少女变身民族主义小将”的故事实际上并不存在。
和所有关注着中国互联网舆论的人一样,从2016年初开始,我就对一个被称为“小粉红”的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三个字流传开来,主要是因为两次影响力很大的网络事件。第一次是以“周子瑜事件”和台湾大选为导火索的“帝吧出征”,或称“两岸表情包大战”;第二次是赵薇执导的影片《没有别的爱》因为演员戴立忍“涉嫌台独”而遭遇抵制的事件。在这两次事件中,中国涌现出许多在社交媒体上捍卫政府、痛批“台独分子”的民族主义者。其中,熟练使用互联网的年轻人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大量使用表情包、段子和其他网络语言的做法,与怒砸日本车、朝美国大使馆扔石头的传统民族主义者形象形成了很大的差别。他们也获得了一个全新的称呼:小粉红。
根据流行的说法,小粉红的主体是二十岁左右的“无知少女”,她们平时喜欢看耽美小说,是晋江文学城的忠实用户。有一天,她们突然成了活跃的民族主义者,将她们对耽美小说主角的感情投射到了政府身上,像爱护小说主角一样爱护党国,不容他人批评。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和我的合作者、佐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Maria Repnikova决定一起研究这个重要的群体,及其背后的新一代民族主义现象。我们想看看这群人的转变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她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然而,随着研究的进行,我们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研究方向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难以寻觅的少女们
为了研究小粉红群体,我们阅读了大众媒体和主要社交媒体上关于这一话题的几乎所有内容。其中,最显眼的一篇来自《经济学人》,标题是“东方粉(The East is pink)”。
文章对“小粉红”一词起源的描述,和我们在其他渠道读到的基本一致:网络文学网站“晋江文学城”的讨论区背景颜色是粉色的,大家称之为“小粉红”。本来,小粉红论坛上的讨论并不政治化,但后来其中部分用户成了有影响力的网络民族主义者,“小粉红”也就成了这群民族主义者的代称。
晋江文学城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学网站之一。根据站方提供的数据,晋江的日均页面浏览量超过一亿,女性用户占七成,18至34岁的用户占68.64%,用户的日平均在线时间长达94.19分钟。也就是说,晋江的用户量巨大,且以年轻女性为主,她们十分忠诚,每天花大量时间在上面阅读小说、参与讨论。晋江的小说大多是言情题材,其中又以描述男性之间感情和性爱的“耽美小说”为一大特色。
从沉迷耽美小说的少女,到用表情包捍卫党国的小粉红,这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叙事。在问答网站知乎上,一则获得七千多赞的回答,用女性代词“她们”来描绘这群参与帝吧出征、抵制赵薇和戴立忍的民族主义者。答主说,那是一群“几乎都是动漫或软妹头像”的“少女们”;“‘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和‘乌合之众’这些名号对于一群十几岁二十岁的小姑娘来说确实太不怜香惜玉了,就叫她们小粉红吧。”
端传媒发表过的一则评论曾这样描述小粉红们:“这些女性为主的年轻人,在网络空间中阅读小说,追逐明星,混杂地展示自己的欲望与想像……有人因为过去曾点赞赵薇而被开除资格。这其实同粉丝团的‘鉴粉’过程别无二致。”文化学者王晓渔在接受搜狐访谈时也说,这群人“以年轻女性居多”,“属于‘大国崛起’的一代,认为国际社会在妖魔化中国,而中国应该表达‘不高兴’的态度。”
循着这样的描述,我们自然很希望了解这群年轻女性的具体身份,以及她们的种种想法。端传媒曾经采访过帝吧出征的三位女性参与者,除此之外,在媒体上却很难见到符合描述的“活体”小粉红。我和几位试图操作小粉红选题的记者朋友交流过,他们告诉我:太难找到采访对象了,以至于不得不放弃选题。
听上去有点不太对劲——既然参与帝吧出征的有那么多人,把蔡英文的Facebook页面爆得不成样子,为什么在生活中找到几个真实的年轻女性小粉红,会那么困难呢?
于是我们做了两件事:第一,去翻帝吧出征时的帖子,查查发帖的人都是些什么人,看看他们的Facebook资料;第二,去晋江文学城的论坛区,也就是“小粉红”得名的地方,看看那里作为小粉红的“老巢”,是怎么讨论帝吧出征的。
第一件事让我们发现,在我们随机抽样的100位帝吧出征者中,有64%都是男性,这并不是一场以年轻女性为主的运动。第二件事让我们发现,晋江文学城的网友根本没有讨论帝吧出征,他们也没有表现出民族主义倾向,甚至几乎不会讨论政治。如果用一个中国网络流行语来形容晋江网友对“小粉红=新一代民族主义者”这个说法的看法,那就是:一脸懵逼。
做完这两件事,我们确信:“小粉红”这个标签的起源有问题,“读耽美小说的少女变身民族主义小将”的故事实际上并不存在。
张冠李戴的过程
于是,我们的研究问题,从“小粉红是怎样从耽美小说读者变成民族主义小将的”,改成了“小粉红这个称呼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再次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还原了小粉红这个称呼被张冠李戴的过程。
首先,“小粉红”的确是晋江文学城网友讨论区的暱称。至少从2008年开始,晋江用户就会使用“昨天没上小粉红”这样的句子,来指代“昨天我没有登录晋江文学城网友讨论区”。之所以叫小粉红,也的确是因为网站的背景色是粉红色。不过也有晋江用户说,小粉红还有另外一个来历,那就是在耽美小说中常有描写男男性爱的段落,其中不时会提到“粉红色的直肠内壁”。
但是,晋江的用户很少讨论政治,更少表现出民族主义倾向。实际上,晋江的站长iceheart是反感民族主义的。所以,当晋江论坛上的一小部分具备民族主义倾向的用户聚集在“风雨读书声”这个板块的时候,iceheart曾经将该板块的编号改为250(二百五,意为“傻子”),以羞辱他们。于是,在2011年左右,这批民族主义倾向的用户愤而从晋江出走,自建了“凤仪美食论坛”。
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给年轻的女性民族主义者起一个名字的话,“凤仪”其实是更适合的。“小粉红”则完全是张冠李戴,因为晋江并不是一个具备民族主义倾向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最终是“小粉红”成了代称呢?根据我们的研究,微博大V@大咕咕咕鸡在其中扮演了关键性的作用。
大咕咕咕鸡的言论多属自由派,他曾发明“你国”的说法,以表示和党国之间保持距离。这种说法引发了凤仪用户的不满,她们于2015年夏天在微博上与大咕咕咕鸡展开了骂战。对骂之中,大咕咕咕鸡从部分用户的微博相册中下载了一些照片,并公开发布出来羞辱她们,讽刺她们非常丑陋,同时称她们为“小粉红”。至于大咕咕咕鸡为什么会使用这一称呼,我们的推测是:他从评论区中看到一些人说,这些攻击他的女性来自晋江小粉红,于是采用了这种说法。
就这样,自从2015年夏天开始,借由大咕咕咕鸡的张冠李戴,“小粉红”这一称呼以“年轻女性民族主义者”的含义第一次真正出现在公共讨论中,但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流传。半年之后,帝吧出征,这一称呼的影响力被迅速放大,成为几乎尽人皆知的标签。
暗含在“小粉红”标签中的性别歧视
张冠李戴的过程弄清楚了,但这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小粉红”这个阴差阳错中出现的标签会迅速火起来。
我们研读了关于小粉红的种种文章和帖子,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小粉红”是一个带有性别属性的标签,它可以迅速被赋予贬义,成为自由派攻击民族主义者的武器。
在帝吧出征和赵薇事件之后的种种分析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小粉红是愚蠢的、无知的、幼稚的、被洗脑的、容易被煽动的、狂热的、不理智的。而这些特质,可以非常容易地和“无知的年轻少女”形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帝吧出征根本不是以年轻女性为主,但通过把帝吧出征描绘成一场年轻女性小粉红主导的运动,一些自由派意见领袖就可以很方便地攻击出征者是无知而狂热的。
在对小粉红无知、愚蠢的攻击中,一个被不少人采用的说法是:她们语言能力低下、品位低俗,只能通过表情包来表达。研究表情包的国外学者应该会对此感到惊讶,因为他们普遍认为熟练使用表情包是具备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的体现,但到了民族主义批评者的眼中,却具备了负面的意义。
活跃的自由派作者王五四在《粉红色的回忆》一文中说:“可以分析出,小粉红们多数出身三四线城市,或者是跟随父母进入一二线城市打工,属于社会中下层。”他还引用心理学家唐映红的说法称,强烈的爱国感情“通常见诸于社会经济中下层(“爱国”会提升他们的自尊感)、难以理解复杂社会现实的保守者(他们大脑额叶前扣带回的灰质部分偏少而颞叶的杏仁核偏大,导致他们难以理解模糊知识,却又充满强烈的憎恶感)、青少年(大脑前额叶的发育尚不完善)。”但是,根据我们对帝吧出征参与者Facebook个人资料的研究,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外留学的学生,他们的家庭背景很少属于“社会中下层”。
小粉红智力低下乃至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是反复出现的说法。有意思的是,我们的研究发表之后,我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消息贴出了论文的链接,很快有人评论说:可惜是英文的,这群职高生看不懂。言下之意,愚蠢的小粉红们没法看懂我的英文论文,因此无法上来攻击我。
更有意思的是,在使用“小粉红”这个标签时暗含了性别歧视意味的,不仅是批评民族主义者的自由派,还包括党媒。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环球时报》在微博上发布的一篇极具“直男癌”色彩的文章:“她们不太懂网络安全,朋友圈和微博里晒满了美食和旅游照片;她们不懂网络舆论,但却是这个上甘岭上的生力军;她们垂涎着环球时报的肾6和美腿7,据说最近又盯上了共青团中央的‘华为麦芒3’。她们不关心政治,分不清‘左’右,但却有着一股天然的正义感”;“小粉红,是我们的女儿,我们的妹妹,我们暗恋的隔壁班女孩。让我们共同守护她们。”中共时事理论刊物《半月谈》杂志最近的一篇文章也直白地表达说:她们“肤白貌美三观正,爱国也要‘萌萌哒’”。
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由派大V,还是《环球时报》、《半月谈》,他们都对年轻女性群体展现出居高临下的直男癌态度。在自由派眼中,小粉红是被洗脑、被煽动的无知少女。在环球时报眼中,小粉红是忠心耿耿的蠢萌少女。大咕咕咕鸡讽刺小粉红长得丑,《半月谈》赞美她们肤白貌美,虽然评价截然相反,但都是在对女性的外貌评头论足。政治光谱的左右两端,在对待性别的态度上神奇地达成了一致,这是“小粉红”这个标签能够迅速获得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从标签中理解中国网络舆论
所以,研究了半天,我们的论文最后展现的是一个标签的出现、传播以及被赋予不同含义的过程,并没有真正去研究“帝吧出征”中的民族主义者。需要特别指出的两点是:
第一,虽然“小粉红”是张冠李戴的标签,但我们并不会呼吁大家停止使用这个标签,实际上,这个标签已经逐渐和最初的晋江文学城、耽美小说、无知少女等元素脱离,成为“年轻民族主义者”的同义词,每个标签都会自然生长;
第二,说“小粉红”是张冠李戴的标签,并不意味着这一批年轻的民族主义者不存在。他们是真实存在的现象(但恐怕并不是以年轻女性为主),非常值得更多的研究。我们的精力有限,只能在目前的这则研究中先把“小粉红”这个标签搞清楚。而且我们认为,这个标签的出现和流传折射出了很多重要的东西。
在中国的网络舆论中,贴标签是一种最常见的论争手段。每一个标签背后,都暗含了很多意思,褒贬意味非常明确(一般都是贬损)。例如,当“公共知识分子”被缩写为“公知”,这个标签就带有了强烈的贬义,让人自然地联想到盲目崇洋媚外、搬弄和歪曲事实的形象。一个相近的标签是“美分”。与之相对,“五毛”也是一个典型的标签,被大量用来批评支持政府的声音。近来出现的标签还包括“白左”、“女权婊”等。
在网络讨论中,只要扔出标签,仿佛就宣告了胜利。例如,一些自由派在批评网络民族主义者时,只要将他们定义为“小粉红”,仿佛就将他们钉在了耻辱柱上,取消了平等对话的资格。反过来,当民族主义者批评自由派时,一个“公知”标签抛出来,也就关上了对话的大门。在论辩各方不断发明标签、使用标签的过程中,讨论极易陷入简单粗暴的境地,失去了公共理性。
尽管标签战有许多负面的后果,但它是网络论争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现象。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看,每一个标签的出现和产生都能反映出背后重要的社会思潮。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小粉红”这个标签的研究,也是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
(方可成,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博士候选人,本文所介绍的研究发表于《New Media & Society》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