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学生和市民都站出来了。在胡椒水和催泪弹雨的威逼之下,他们依然是打死不退,坚持到底。
过去一年半以来,一直停留在传闻丶而且不一定真的会发动的「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运动」,在一连串的香港政府的背叛与颟顸,以及北京政府的失信和霸道的双重夹杀之下,终於在9月28日这一天,忍无可忍丶也退无可退地展开逆袭。从港岛的中环丶金钟,扩散到九龙的旺角,早已超过「占领中环」(Occupy Central)的意义,而蜕变成一场不折不扣的「雨遮(雨伞)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
自2013年1月香港大学戴耀廷教授发表〈公民抗命的最大杀伤力武器〉一文以来,运动核心成员一直有着这是「大杀伤力武器」丶「绝不可以随便使用」的自觉,除非是到了「港人追求真普选的梦想彻底幻灭的时候」。
一直等不到最佳时机丶也迟迟未下定最後决心发动的「占中运动」,似乎一再错过了可能的最佳时机:台湾太阳花学运高潮的今年三月期间丶六四丶七一丶以及中国人大常委会对政改方案拍板的八月底。到了几乎是让所有人感到绝望的九月下旬,反抗绝望的香港学生团体──「学联」和「学民思潮」──却以毅然果敢的行动,冲撞出了反抗的最佳时机,也就是现在:因为现在已是真普选梦想彻底幻灭的绝望时刻,也因为时间不站在港人这一边,再不挺身抗争,就来不及了。
这不只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抗争,也将考验港人争取民主的决心有多坚定,因为预定在2017年实施港人视为「假普选」的所谓「政改方案」,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板上钉钉,北京对此毫无松动或让步的迹象。到目前为止,不得民心的梁振英也仍然坚拒下台。
全世界都在看,所有人也都明白,这场运动一旦启动,就已经没有退路,除非北京收回已经信誉破产的假普选,还给港人真普选,或是梁振英自动下台。在骄阳和大雨的肆虐下,在餐风露宿的疲惫中,港人能否坚持下去?或者,还能坚持多久?如果北京和香港政府持续拒绝让步与对话,为了避免运动能量逐渐耗尽,港人是否应该采取强度更大的抗争手段,包括以罢工丶罢市手段全面瘫痪香港经济,甚至占领香港政府总部?
一切都充满着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事已至此,港人必须不惜牺牲,做好最坏的打算。这场「雨遮革命」其实是被逼出来的,北京和香港政府本来可以及早并轻易地化解,但他们却一次次对港人的寄望报之以傲慢和轻蔑,终於导致「占中行动」发动的理由。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北京立即宣布收回原先的政改方案,或是梁振英自动或被迫下台,才可能浇熄这场人民的「革命」。
另一方面,套句毛泽东的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面对唯北京是从丶毫不维护港人利益的香港政府,以及从不可能主动授予香港民主权利的北京政府,香港这次的公民抗命运动必须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先置之於死地,而後才会有生的契机。
不必讳言的是,毛泽东的另一句话:「天下大乱,越乱越好」,正是这场香港这场抗争运动能否改变历史命运的关键。用最大限度的非暴力抗争,趁时间还来得及的时候,让香港和北京政府感受到真正的「痛感」,才能以小博大,以弱敌强。
要让香港和北京政府感受到真正的痛感,必须把握全世界和中国还需要香港的现在,这场运动不仅不能撤退,而且还必须升级,因为错过这一次的机会,就不会再有下一次的机会了。
毫无疑问地,北京政府手上还有很多筹码,除了利诱丶威胁,还有各种难以想像也可能毫无底线的暴力。
每年已达4千多万人次的陆客自由行丶《内地与香港关於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丶金融资本和地产经济,以及正准备上路的「沪港通」股市交易新制,对香港经济和市民生活的影响有如两面刃,也如紧箍咒,而且收与放之间几乎完全掌握在北京政府手上。
但在繁荣的表象下,过去傲人的自由和法治,正在一点一点地失去,贫富悬殊和民生痛苦也正在加剧,香港已是一座正在逐步死去的城市。香港人必须有决心牺牲现在,换取未来。
形势是比人强,香港正在失去对中国的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根据《经济学人》报导,在1997年主权移交中国时,香港的GDP大约占全中国GDP的16%,现在仅占中国的3%,不仅已被上海超越,中国其他城市也纷纷赶上来了。
但诚如《经济学人》的报导也指出,香港现在对中国仍然还很重要。不说别的,中国的「权贵资本主义」(和「裙带资本主义」)仍然需要香港这个与世界接轨的枢纽。香港经济全面瘫痪或崩溃,对中国总体经济丶以及特别是「红二代」的金钱游戏,势必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因此,这座正在一点一点死去的城市,要想有尊严的活着,必须趁现在;想要改变命运,也只剩下这次的最後机会。
这次香港人的勇敢行动,其意义超越香港一地的前途:香港若迟迟争取不到真普选,中国大陆民主前景势必更加黯淡,台湾民主也将遭遇更大威胁。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人民,此刻必须坚定地和香港人民站在一起,因为香港人民正在证明这是座伟大的城市,也在以行动证明:绝望是可以反抗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横亘在香港人面前的本来没有路,但顽强抗争下去就会有出路。天佑香港!
相关阅读:中国数字空间| 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