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美领馆在人民南路和科华北路之间,一环路和二环路之间。那里是90年代以来最早成熟的城市社区,因为赵雷的《成都》而成为大众景点的小酒馆,也在附近。

因为美领馆的存在,这里是成都最国际化的区域。成都将那条路命名为领事馆路,附近有外国人经常聚集的三叶草酒吧,也有一家老外经常活动的老书虫(已经倒闭)。

2017年8月,林杰伟(Jim Mullinax)出任美国驻成都总领事,引起了超出前任的关注,因为他的太太庄祖宜,已经算是微博网络红人。庄祖宜是台湾人,曾因为《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而为人所熟知。

但是,此时的中美关系已经不如以往,关于新任总领事的消息,官方媒体报道很少。成都是一个喜欢宣传自己国际化的城市,但是大环境正在呈现出另一种风向。

和先生Jim比起来,庄祖宜要活跃得多。庄祖宜喜欢美食和唱歌,在成都,这都是主流文化。她和成都几位朋友一起组建了一个“快乐的孩子爱歌唱”乐队,走上了街头。

成都文化部门搞了一个创新,为街头卖艺的人颁发许可,领事夫人的乐队,也是持证演出。乐队和庄祖宜,都被媒体报道。人们假装忘记她的总领事夫人这一敏感身份,新华社这样的官方媒体,也发布了乐队的照片。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官方和民间的一种默契,在剑拔弩张的国家关系和冷漠的公文之外,还有民间的温情存在。事实上,这一直是中国的“外交智慧”之一。即便是表面“打打杀杀”,人们总还是想到接触的办法。这种局面,可能已经成为过去。

成都人有幽默天分,他们称自己的普通话为“川普”,也有人开玩笑说领事馆真的关了,可以开一家“川建国老火锅”。和内地的别的城市相比,这里的民众没有那么“体制化”。他们自有自己的判断。人们为这里同性恋的聚集而高兴,自封为“成姆斯特丹”,官方不明就里,或者假装糊涂,也认同这样的标签。

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中,成都人喜欢庄祖宜,喜欢看她微博上分享的点滴,在短短的时间内,她几乎被本地化了。

和她相似的还有美国作家何伟与太太张彤禾,他们和孩子一起搬到了成都居住,何伟在川大谋到了一个教职,教写作课,每堂课都爆满。他的孩子们进入本地公立小学就读,和中国学生一起背诵《朱德的扁担》这样的课文。

成都人把庄祖宜和何伟喜欢成都,看成是自己城市的一大成就。这个城市有相当自恋的一面,但是也有着较为丰厚的市民文化。它有自己的节奏。100年前,民国一些知识分子来到成都,认为这里很不上进,天天泡茶馆打麻将,今天这个城市依然如此。

但是,它也正在变得国际化。或者说,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甚至美领馆本身,都给这个城市注入了某种外向气质。前段时间中印关系最紧张的那几天,外地朋友来成都入住锦江宾馆,他惊讶地发现,一个印度侍者恭敬地为他打开了出租车的车门。

这就是成都,尽管在地图上是一个“西部城市”,人们以对接外部世界为荣,以开放和自由为荣。

本文题图应该是疫情期间的一张照片。“成都加油,中国加油”“我们很快再见面”。那时人们还是非常乐观。今夜,美领馆的灯光是否还像往日一样亮起?领馆关闭,是暂时的“报复”,还是无法挽回的一步?或许从今天开始,这个世界就将真的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