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风窗微信公众号

今天,向大家推荐南风窗的好朋友, 勿以类拒

这是一个年轻人的天地。它会分享各个角落的文化和潮流,有小众群体的新锐和独特,也有对大众文化的追寻和反思;它关注时代的青年,那些穿梭于林立高楼间、城市边缘处人们的爱与恨、丧与燃。

关注 勿以类拒 ,和我们一起有趣,一起成长。

文:卡皮

作为中国目前最有代表性的网络公共空间,微博近些年来的生态日益恶化,网友发言,戾气不小。一些朋友对此感到忧虑,认为微博姑息已久,需要加以整治规范。

微博也的确试图改变,今年7月,微博官方宣布对仇恨言论开展两个月的专项整顿,效果如何,有目共睹,就在9月8日,刑法学教授罗翔不堪网络暴力,宣布退出微博。似乎,微博的战场化趋势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仇恨言论在各种圈层都有,但今年二月之后,明星肖战粉丝的“四处出警”、”怼天怼地”,惹来各方怨声载道,党媒点名批评,是引发微博整治“仇恨言论”的直接原因。

公告发布前,微博在7月9日与肖战工作室进行了沟通,之后一周连续处罚或禁言了一批带头组织攻击行为的肖战粉丝,还有一些故意伪装成肖战粉丝的“黑装粉”,也被查出实情而封号。

明星、体育、游戏领域的粉圈是网上仇恨言论的重灾区,性别、动保、地域等话题下也常常出现相互攻击的局面。

今年的疫情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仇恨的海啸”。 湖北人在疫情初期受到歧视,外网到处也有针对中国的奇谈怪论。

原本给人带去快乐的网上冲浪如今似乎危机重重,假如你不属于任何仇恨对象的范畴,可以足够幸运地躲开粹毒的箭,也有可能不自知地掉入仇恨旋涡,陷入一种叫“恨”的情感中无法自拔。

01 仇女博主  一个仇恨言论样本

如果你平时生活繁忙,也没空闲老往奇怪的账号里转悠,很大概率你对仇恨言论不会有太多认识,但它们却仍可能用各种方式影响生活——如果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受仇女博主影响的男性,那会是十分麻烦的事情。

经营男性PUA教学的K姓博主就是一例。

K姓博主在微信、微博、B站、优酷,乃至国外的推特、油管都建立过账号,最早藉由在街头变魔术摸女性胸部的视频发迹,2017年被公安行政拘留14天后,在去年又发生“调戏大哥女友被挑断手筋”的事件,但在屡经改换平台后继续经营新帐号招收学生开课,只不过越来越趋地下化。

他所发布的文章与视频,通常都利用男性对于自信心的心理需求加以逐步夸大,最后导不平等的性别观念,比如“永远不要对女人忠诚”、“去除你的女性认同”、“女权是致命的思想病毒”。

还有一个以东亚男性的性焦虑为号召的微博博主,给男性PUA领域赋予了”国际面向”。

这位博主的口号是“征服外女”,他一边在视频中不停询问外国女孩是否喜欢中国男人,一边憎恶与外国男性恋爱的中国女性,把他们统称为媚外女。

在一个标题是“中国猛男当面训斥洋垃圾与媚外女”的视频下,拍摄者在餐厅里看见一对刚坐下吃饭的男女而怒火中烧,不分青红皂白就径直走向两人背后拍摄,一边愤怒地挑衅道:“现场直播,我就是要拍你呀,来打啊,拍你又不犯法”。

图片来自网络

这类博主通常只敢以玩弄的姿态,游走在侵犯的界线边缘,但假使真的如果遇到反击,或是有外国人向公安报案,他们也会将事情说成“自己被洋垃圾欺负,公安总是服务洋大人”等等,事实上这也是每当这些微博号遭到举报、甚至封号时,对粉丝的一贯说辞。

互联网便利了这些极端化的博主建构自己的组织,立场相近的博主彼此关注、支援和协同一致对外作战,当一个号被封,他们就更换小号或换一个平台再活动,面向粉丝就建立微信群或QQ群。

在这样的组织基础上,很多行动都很容易进行了。这些微博群体除了爱好“亚洲人尺寸”、“华人男性魅力”、”雌性慕强”这类的性话题外,也经常组织攻击在华外国人博主,想法子找到其黑历史或曾经犯过的错误,制作“投诉模板”以便于举报和”消灭洋垃圾”,在他们的页面也经常贴出各种所谓”媚外女”或留学生的私人信息,各种裸露照片也不少见。

如果加以注意,凡是与外国人有关的公共舆论事件,事实上都少不了看到这些熟悉的账号参与,那位“征服外女”的博主就公开在文章中表示:

“山东大学学伴事件的启动者… 我一年多前就认识了,他们一直在做此类的爆料,这次成功地引爆舆论。”

短短一句话,信息量甚大。

02 我们有可能脱离  仇恨言论的茧房吗?

国内外社群媒体早已长年受困于各种极端仇恨言论的蔓延。“信息茧房”的概念已被许多人熟知,它指的是人们只接触自己感兴趣的媒体内容,要让仇恨言论的发布者或追随者跳出茧房或圈子的束缚,显然会比一般人还更困难。

上个月,微博博主“黑云1619”发表的文章《我们分析了五万条种族歧视账号微博,发现了这些》,迅速成为网上爆款。

这篇文章指出,在有关种族歧视的言论中,黑人群体常常被转化为施暴者,而自己归属的群体则被放在受害人的地位,比如“在华非洲人都从内心歧视中国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他人的偏见得以正名。

种族歧视的对象成为施暴者

只要稍加观察就能看出,无论是极端粉圈,还是仇女、种族歧视群体,他们都少有机会真正地与歧视对象交往,也对歧视对象缺乏具体的认识。比如对于网上常常发表种族歧视的人群来说,“非洲”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但极少有人称他们为非洲人或者非裔人,只是以黑人相称,他们也很少提到具体的非洲国家,仅以非洲作为一统的概念。

“永远不要和女人走心”、“此生消灭h人”……发表仇恨言论的博主经年累月地传播类似的思想,凡是一被删号就立马转战小号,一有机会就向更广阔的平台宣传,甚至在线下有所行动,一般人也防不胜防。

每一种集体仇恨心态背后都有复杂的现实因素,他们的心理也并非完全无法理解,毕竟对爱或性的欲望、对自己群体的归属感是所有人都有的,不过社交媒体的特征显然有利于仇恨情绪的膨胀与风行。

在网络仇恨言论也十分严重的邻国日本,评论家宇野常宽对社交媒体服务的结构提出了有趣而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在这种构造中有两种用户造成今天社群媒体生态的问题。

第一种用户固定通过认同热门推送的集体想象来确认自己的存在,第二种用户则是无法在流行的集体想象中得到满足,转而把自己的个人页面变成极端的阴谋论与假新闻的基地,认定自己已经掌握了大众不知道的真相而不可自拔,我们可以轻易在这样的描述里看到许多发表仇恨言论者的影子。

宇野常宽认为,我们应该尝试从社群媒体的这种构造中脱离出来,重新找回早期的”网络冲浪”的自主性,与热门推送、推特式书写尽量拉开距离。

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面对各种冲突的立场与经验,有时确实要依靠政府或互联网平台的整治。不过从目前来看,微博官方的整顿也有许多问题。

首先是宣称被“误伤”的账号频频出现,许多没有明显仇恨言论的账户被封停后,博主与粉丝纷纷喊冤,这显示微博很可能在处理仇恨言论时欠缺精准度。

其次是网民们仍然发现众多重点散播仇恨的账号并未受到影响,或者是即使被封停了,立刻就会再转战小号,平台方目前对此也没有有效的应对之道,有的账户受罚后暂时保持低调,一阵子又卷土重来。

组织小学生跳舞应援肖战的小学老师停职后,人民日报评论道:“职业底线不能破,理性之圈不能出,饭圈不能圈一切”,肖战的微博也转发这一讯息要求粉丝保持理性。

其实不仅是“理性”,人们也很需要通过“共情”去理解其他“圈子”里的人如何生活。真正造成立场对立越来越巩固的,反而可能是以强硬的姿态,鼓励那些能够联结与沟通不同圈层的人,而不是构筑越来越强的排他意识,如此才能够避免被仇恨言论绑架。

近日政治学者施展有篇评论,他期待着进入2020年以来的许多“黑天鹅事件”,或许能破坏信息茧房里封闭的立场,带来人们彼此间重新出现共识的可能性,但是就目前为止我们还在观察,或者说也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去把握这种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