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在闲着无聊的时候,偶尔会打开微博看看那些所谓“爱国”自媒体在说些什么。

后来发现,我这个人还是比较容易动气,看到这些傻子在发一些煽动、贴大字报的文字,总免不了还是要窝火一番。

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也就不再去看这些东西了。

但因为我一直都有关注罗翔老师的微博,昨天却突然看到他发一条这样的微博,我还十分疑惑。

想说这是咋了?罗老师说了什么给人断章取义了?

花了一点时间查了之后,我才知道,又是这些倒霉的“爱国”自媒体。

 

 

事情的起因是9月8日上午,罗翔老师发了一条这样的微博:

“要珍惜德行,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因为前者是永恒的,后者却很快会消失。”

我觉得稍微是个正常人都能看出罗翔这是在摘抄书中的句子。

我也有这样的习惯,看书的时候,读到觉得特别好的句子,会忍不住摘抄下来。

倒霉就倒霉在,昨天刚好是“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大喜日子。

于是,那些扛着大旗的“爱国”自媒体出动了,有质问罗翔老师的。

有把罗翔比作方方的。

万幸的是,这次“爱国”自媒体们都翻车了。

但仔细想想,还是觉得挺可笑的,罗翔只是摘抄了几句书中的句子,却让“小将”们看不下去了。

这句摘自《沙漠教辅言行录》的句子,先不说罗翔老师是否在指那天的表彰大会,就算真的是在告诫,那又如何?

大白天的,大喜日子,有什么事情是说不得的吗?

也并不是说不可以抨击罗翔,但总得找点站得住脚的事情作为依据吧。

更有趣的是,这位“爱国”自媒体还捡起了罗翔以前在视频中说过的一句话作为反驳:

“对于民众,只要有合理怀疑的证据就可以发声而不属于谣言。对于官方,如果没有超出合理怀疑的证据,就不能随意辟谣。”

乍一看好像他反驳的很有道理,大家都是普通民众,我当然可以合理怀疑你。

但罗翔这句话的本意是指向公权力的,是在探讨一个公民和公权力在公共事务上的关系。

却被歪曲成,民众可以合理的怀疑民众。

但想想也对,这些“爱国”自媒体其实也就这点出息,怀疑怀疑民众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在这次的事情中,罗翔被扣上了“公知”的帽子。

这其实也不是他第一次被扣上“公知”的帽子了,在早些时候,他就已经被称之为“公知”了。

一些意见的提出者,总是很容易被称之为“公知”。

一个我一直关注的博主,“维舟”在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公知的衰落》,文章被删了。

维舟老师不肯放弃,又接连写了《难以发出的声音》和《不肯沉默的人》,当然也一起都消失了。

《公知的衰落》本质上是一篇很简单的探讨知识分子和公权力在公共空间中关系问题的文章,并且在文字上十分克制,但还是消失了。

我之前也写过一篇讲“公知”文章,说得也很浅,当然也是被删除了。

我知道,那些骂“公知”的文章都可以活得很好,探讨“公知”却变得不被允许。

胡总编的《环球时报》,也基本都在骂“公知”。

当自由漂浮,游离于权利之外的知识分子,成了污名化的称呼,知识分子就算再不愿意,也只能无奈地叹叹气。

在这件事情中,有人说,人们把罗翔捧上了“神坛”,这是不正常的。

我有时也有这种感觉,当作家方方被讨伐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很明显了。

在我看来,方方和罗翔都只是说了真话的普通人,一个呼吁关心弱者,一个弘扬法治精神。

在后来,方方被众多拥护者保护,罗翔老师被追捧为“法治之光”。

或许有些人会反感这种把普通人捧上“神坛”的行为,但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因为像他们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因为少,所以显得很珍贵,因为珍贵,自然难免被追捧。

当我们反感他们被捧上“神坛”时,或许也应该反思,为什么在神坛之上的,只是两位讲真话的普通人而已。

还有一位”普通人”,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也都没有忘记他。

在习惯了被别人代表之后,我也想仅代表我个人,去发自内心的怀念那些真的深爱这片土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