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祝华新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网络舆情》执行主编

随着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微博舆论也逐渐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大量的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纷纷入驻微博。

日前,人民网《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发布,该报告对18132个党政机构和公务人员微博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党政机构微博和公务人员微博排行榜以及政务微博人文地图。

“官微”为何如此火热?会热多久?对中国的社会管理会带来哪些影响?

就相关热点问题,本报专访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网络舆情》执行主编祝华新。

“官微热”昭示进入官民互动时代

新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底,政务微博总数已迅猛增长到18132个,其中机构9778个,公务人员8354个,是一年前的近33倍。2011年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为何会出现官微密集涌现的现象?

祝华新:官微的密集涌现,我认为既是政府政治觉醒的表现,更预示着政府和民众的沟通进入了真正的互动时代。我不赞同“新的政治大跃进”的说法,借用《人民日报》的一句评论,叫做“打捞沉没的声音”,这是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

新京报:为什么官微能火起来?

祝华新:因为社会转型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我们绕过去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今天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积累和叠加在一块,使得今天的社会矛盾凸显,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经常出现一些摩擦与冲撞,包括一些观念的冲撞,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利益博弈的规则不够透明不够公正的情况下,这种利益冲撞、观念冲撞,容易从隐性的冲突变成显性的冲撞。从四川成都唐福珍的自焚,到江西抚州钱明奇的爆炸,都反映了社会冲撞的现象。

大家普遍意识到,需要借助互联网来疏通草根民众的利益表达通道,激活我们的体制机制,解决基层民众的一些个案问题,化解一些基层的日趋紧张的社会矛盾和一些地方趋于紧张的官民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民意,政府需要赶紧回应,需要赶紧地放下身段倾听,解决民众的利益诉求,化解近年来草根民众的利益表达趋于激烈化,甚至趋于暴力化。

新京报:官微承担了这个角色?

祝华新:对,政务微博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载体,能最大限度确保“沉没的声音”被听见,促进利益诉求的解决,释放焦虑而不是扩大焦虑,促进对话而不是对抗。呼唤民众的理性表达和有序参与,政府显然负有更大的责任。官方媒体和领导干部能否反映和倾听民意,化解民怨,疏通和激活体制机制,让社会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为人心活血化淤,是减少社会舆论对抗性的关键。

新京报:官微能否承受得起这个使命?

祝华新:正如《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所言:让舆论哗然的事件,大多肇始于被忽视的声音。不可倾诉、不被倾听、不能解决,如果不主动“打捞”,太多声音沉没,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矛盾激化。从这个角度看,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对于维稳大有好处。

“官微”热多久,关键看能否跟上民意表达

新京报:既然官微如此重要,这种热度你估计会持续多久?会不会出现像某些观点说的“三分钟热度”?

祝华新: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们也在观察,就在近日,我们几家网络舆情监测单位,也在讨论政务微博还能热多久。

我认为,政务微博的热度本身,是和微博的发展趋势一致的,要看微博本身还能热多久,比如,近期会不会出现取代微博的其他网络载体?这一点,不少专家看好SNS网站(记者注: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还比如,现在微信的潜力非常大,包括“米聊”。

在未来的社会舆论形态中,包括社会组织动员中,这两个是不是更接近所谓“快闪族”的定义,他们的网络动员功能是不是更强?

新京报:网络动员功能?

祝华新:之前出现的于建嵘等人发起的“随手拍微博打拐”活动,邓飞等人发起的“免费午餐”微博公益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网络动员。他们都得到政府的正面回应,比如于建嵘应邀参加了公安部的打拐工作会议;国务院通过了农村学生营养餐计划,准备大举解决中西部地区孩子的午餐问题,而且采用的就是邓飞他们摸索出来的一顿饭3块钱的标准。

新京报:网络动员和政务微博的活力如何画等号?

祝华新:我们还是希望政府能研究良性网络动员成功的经验,改变过去单纯的行政为线索的动员,尤其是注重互联网,特别是要和民间的网络动员力量相匹配,一句话,网络的动员形式到哪里,政府就要跟进到哪里,随时跟民众产生互动。

新京报:就是说政务微博热多久,主要看政府能否跟上民意表达集散点的变化?

祝华新:基本是这样,从这个角度来说,像米聊、微信、人人网、开心网这样的纯SNS网站,都可能是政府做新闻发布,信息发布,政策表达和官民互动的新载体、新空间,政府必须要跟上社会舆论载体的发展。作为研究者,我们也希望在网上形成拓展官民互动的舞台,网民的触角伸到哪,政府的触角就要跟到哪。

从目前看,微博应该还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微博发展的潜力还比较大。

网络如何影响中国改革

新京报:你提出“网络倒逼中国改革”,也有观点认为“草根力量互动政府变革”,微博真能发挥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祝华新:我相信倒逼机制。33年前的中国改革,是三中全会借力民间的“天安门诗词”、“伤痕文学”、《于无声处》;今天,通过微博等网络载体,政府与民间自组织力量合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所以,“网络倒逼中国改革”的说法才会引起一些共鸣。因为政府和民众的沟通进入了真正的互动时代。

在今天,网络舆论是不是为社会管理提供了巨大的民间道义底盘,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低估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非常巨大的推动力量。

新京报:你如何定义这种影响?

祝华新:举一个例子,今年成都的听证达人胡丽天,胡丽天几年之间报名中签二十多场听证会,当时大家怀疑她是“最佳群众演员”,是当地政府部门的托儿,但事后证明,主要的问题是听证会报名报不满,所以一个热心的老太太才不断地中签。《人民日报》还专门写了个评论,就是胡丽天事件提醒我们,4.85亿网民成天在网上批评社会批评政府,为什么放着改良制度的现实渠道视而不见,或者就根本不感兴趣呢?虽然这个听证会制度本身也要改进,能不能有效影响决策也是个问题。

这个案例,更多的是提醒我们,不是光在网上骂娘就能解决问题,我们希望“倒逼”,更多是促进制度的改进、改良,而不是简单地宣泄一种情绪。

所以,我一直有个基本观点,就是互联网要释放社会焦虑,而不是加剧社会焦虑,是寻找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而不是扩大社会的分歧。关于“倒逼”,我就想进行这两个界定。

新京报:“倒逼”其实就是一种互动。

祝华新:是的,倒逼是激活体制机制,敦促政府积极地回应民意。倒逼不是造反,更不是取代,我始终还是把它理解为在互动的范围内,希望形成顺畅的沟通良性的互动。只是希望让政府变得更加敏感,对民众的诉求能及时作出回应,最终还是引导网上的舆论能量能够到网下现实的政治参与中来。

官微需要学习,也需要人们的包容

新京报:学者胡泳提出了“政府微博三原则”:“直面评论”,“请讲人话”,“结果为上”。你认可这个观点吗?

祝华新:这三个原则看似简单,但是我觉得还是非常精辟,也有前瞻性,这个也会越来越多地成为主流媒体和党政机关的共识。

“直面评论”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要直面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请讲人话”就是强调的从心态到语态都要有个革命性的变化;“结果为上”,就是网络舆论的应对和引导是第二位的,解决民众的实际利益诉求是第一位的。

新京报:按照这个观点,是否现在很多官微都不合格?

祝华新:关于官微合格不合格,我个人的一个观点,就是微博是个新生事物,我们大家都有个学习的过程,有个摸爬滚打的过程。一些官员,哪怕是新闻界出身的官员,在开通政务微博和网民沟通时都有一个摔打的过程。

比如说云南省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就有三种身份:官员、媒体人和网民,尤其是资深网民的身份,他这三种身份拿捏得很辛苦,也搞得自己伤痕累累。

我觉得都有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普通民众上网,也有个学习的过程,比如说如何转发新闻,过去可能轻率地就转发了,现在还有微博站方和民间的辟谣账户盯着,不由得就会谨慎很多。公众人物也有这样的问题。

所以,特别建议面对微博这样的新生事物,政府和普通的网友,都是互联网上的同学,都有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提携,相互包容,共同成长的过程。

新京报:技术不过硬,所以也出现很多笑话,比如“微博开房”,微博上骂记者。

祝华新:我们也确实希望官员要提醒自己,避免把官场的某些“八股腔”搬到微博上来,如果说这种“八股腔”,在某些会议场合还显得不是那么刺眼,但如果放到以互动交流、以信息自由流动的微博上的话,数亿网民每个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在这样一个场合,你的八股强调就会显得刺眼、刺耳。

新京报:现在有一个现象,似乎开了微博会经常出问题,引发争议,而不上微博或许还会安全一些。你怎么看?

祝华新:我有一个观点,不少人可能看不惯伍皓,可能也批评过杜少中,但是冷静地想想,还有多少官员你想骂还找不到地方。对于有勇气站出来跟你对话的,哪怕他对话的方式不是很纯熟,还很青涩,是个菜鸟,也希望多体谅他们,多包容他们,多给他们一些掌声。

官微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新京报:民众和舆论的期待很高,政务微博如何发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祝华新:一个成熟的政务微博,不仅要善于回应个体的提问,更要主动地宣讲政策。网络舆论真正对政府形成质疑的应该始于孙志刚案,从那以来,政府在网络舆论场上应该说始终处于守势,处于被询问、被质疑、被挑战的状态,能不能以政务微博的大量出现为开端,以微博为主要的舆论场,变被动为主动?

一边回应民众的利益诉求,一边进行积极的诚恳的有效的政策宣示,主动设置议题,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在《中国青年报》上我说的是“打响政府公信力的保卫战”。

新京报:政务微博会不会像新闻发言制度一样,最后出现“发言者无权,有权者不发言”的困境?

祝华新:确实有这个问题,但是反过来说,我觉得微博也只是政府对外信息发布的渠道之一,不能指望政务微博扮演它承担不了的角色,它只能对它能承担的那部分发言,或者说它更多的是体现一个倾听者的姿态,让沉没的声音得到尊重,同时也别指望把政务微博办成网上的第二个信访室,用政务微博来取代现实中的办事机构和利益调处机构,更多的是指导民众如何在网下利用现有体制的一些制度渠道去解决。不能指望政务微博变成了网上办公,网上办事。

新京报:很多人上微博反映问题,也是因为其他诉求渠道受阻,希望在这里能解决问题。

祝华新:最重要的是让民众感觉他们的声音被倾听了,得到了尊重,同时把网上的利益意见疏导到网下来,这是我们的一贯观点,就是把网上的能量变成网下的有序的政治参与,而且是借助网上的舆论能量来改进我们网下的政治参与的渠道,而不是取代这种机制。你说的“发言者无权,有权者不发言”,我觉得首先是对政务微博解决问题的功能不要寄予无限期待,它只是有限效应,这个要老老实实承认,所以我们强调政务微博是有限回应民众诉求,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政务微博的意义,就在于借助网上的舆论压力,网上的民众呼声,去提醒、唤醒、激活、疏通网下的办事渠道和利益调处机制。

政府需要“首席信息官”

新京报:现在对政务微博的十大排名,粉丝数量往往是重要参考系数,而粉丝数量作为标准,未必科学。你怎么看?

祝华新:我认为比较高级的阶段就是能主动设置社会议题,这都是比粉丝重要的多的,而且粉丝不是网站送给你的,或者使用其他形式获得的,更多的是靠你的坦诚,一个是直面问题不回避问题,第二个是展示政府的诚意或官员的人格魅力,人气是靠这么积累的。

新京报:报告提出政务微博发展应“建章立制”,明确政务微博的定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这样的话,政务微博的活力是否会衰退?

祝华新:规范管理我觉得是必要的,因为政务微博和社会微博的最大区别,就是社会微博代表的是个人,政务微博代表的是公权力,公权力说话当然要有一份谨慎,民众的期待也不一样,即使是大作家大学者,民众也仍然把他看成是个体,但是哪怕是个小派出所,民众也会把它看做公权,因为民众是以一种纳税人的心态看待公权的,承载着很多期待,所以我觉得政务微博当然要规范。

新京报:是否要规范,还是有争议的,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情况?

祝华新:因为现在政务微博中,有些党政部门并没有准备好相应的人才,并且相应的制度可能还没制定,应有的心理准备恐怕也严重不足,特别是迎接网民挑战和网民近距离肉搏。微博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肉搏式的意见表达,你没准备好不行,另外还有些配套,比如说舆情监测要先行,你要了解主流民意。在机关报上可以自说自话,甚至可以自娱自乐,在微博上就行不通。我主张是要规范,包括必要的授权,政务微博因为是代表公权,代表一级组织和单位,应该得到规范授权。

新京报:这样说的话,是否有些超出了微博的范围?

祝华新:设立政务微博,我认为能不能提这个口号,实际上前几年就有人提出来,今天大型企业和政府应该设立CIO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政务微博今天更需要首席信息官这样的职位,政务微博是个专业活,不是说政府官员天然的就是政务微博的一个好的发布者。从新闻发言人通稿式的信息发布,到现在微博的近身肉搏式的网络互动,政务微博是个进步。

新京报:从规范层面看,怎样把线上的交流互动和线下的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祝华新:这个可以借鉴一下人民网的“领导干部留言板”,目前已经有十八个省的省委办公厅专门制定了处理领导干部留言板的文件,规定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体制机制,包括解决问题的时间,责任人,办事的程序,都做了些规范。但目前政务微博解决问题有多种模式,有比较强势的“问政银川”,这个账户已成了网上的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每天鞭策着两百个银川市的党政微博,不断地叫板,一会批评银川的国资委,一会批评谁。这是一种比较强势的做法,当然还有许多柔性的做法,我觉得各种模式都需要探讨。

微博自身的规范管理,从根本上要把握一条就是身份把握,就是公职人员是代表公权的,不是普通的网友。网友是以纳税人的姿态在眼巴巴地期待着你,或是严厉地审视着你,看你如何回应。

新闻

11月17日 北京市新闻办发起的“北京微博发布厅”正式上线。这是全国各省区市开通的首个省级政务微博发布群。

11月28日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实名认证的政务微博“上海发布”微博平台,在新浪网、腾讯网、东方网、新民网同时上线。

12月16日 北京市海淀区对400多名政协委员,开通微博圈@海淀政协,这将是国内首个政协微博圈。

个案分析

章剑华微博的分析

名为“章剑华博客”的微博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章剑华开通,自开通到11月24日,共有粉丝517560个,发表微博452条,但是,他只关注了23个微博,这其实也从某些角度说明,他的微博利用很大程度是信息发表居多,而通过微博进行信息获取的较少。

通过对章剑华博客微博内容分析,发现其内容的信息量较少,大多为生活感悟,占到29%,其次是发表观点,为24%,接下来的日常活动占据14%,其余的互动交流(9%)、生活趣事(7%)、本地(行业)新闻(5%)、外地(行业)新闻(5%)、资讯提供(5%)以及其他内容(2%)均在10%以下。而且,他的生活感悟和意见发表,给人的感觉是站在一个领导者的角度,有些甚至是长者的角度,但并不影响其诚恳的态度,从转发量和评论可以看出,他的言论还是很受粉丝关注的。

从发表数量上来看,政务性微博和非政务性微博、职务性微博和非职务性微博的数量比例相差并不大,但是,从转评量来看,非政务性微博的传播率要远远大于政务性微博,非职务性微博要大于职务性微博。这也是章剑华博客微博与其他政务性微博主的较大的区别。

摘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

政务微博排行榜
1 平安北京

2 中国国际救援队

3 外交小灵通 外交小灵通

4 上海地铁shmetro

5 成都发布

6 广州公安

7 打四黑除四害

8 深圳公安

9 南京发布

10 中国旅游

十大公务人员微博排名

1 伍皓红河微语

2 朱永新(微博)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3 陈士渠 公安部打拐办主任
4 段郎说事 九江市公安局民警段兴焱

5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6 鞍钢郭明义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奖章获得者

7 叶青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8 中一在线 海宁市司法局长金中一

9 陈明德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

10 巴松狼王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

本报时事访谈员 高明勇 实习生 熊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