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61岁的龙应台常常被认为很有煽动性,因为她的批评很容易引起敏感的社会和政治争论。马家辉说:”龙应台现在不仅是作家、评论家,还是一位部长,北京领导层不得不面对面地跟她打交道。北京对这样一位文化部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对此我们很感兴趣。”

原文:Taiwan's new culture tsar will shake things up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发表:2012年2月2日
作者:Minnie Chan (minnie.chan@scmp.com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SCM_News_SCMP_11SEP09_NS_LUNG5__JJON0636.jpg
【龙应台自2004年以来担任香港大学教授,拥有香港居留权,但她接受了台湾职位,为避免争议而放弃了居留权。图片:Jonathan Wong】

  多产作家、有影响的社会评论家龙应台教授将担任台湾新的文化部长,分析人士说,因为其在台湾、香港乃至大陆政治和文化发展中的”煽动性作用”,她很可能成为两岸关系中值得关注的一个人物。

  1998年马英九当选台北市长以后,龙应台曾在1999至2003年出任台北第一任文化局局长,现在再次受到马英九重用,被任命为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主委,该委员会将于今年5月重组为文化部。马英九总统上个月赢得连任。

  61岁的龙应台常常被认为很有煽动性,因为她的批评很容易引起敏感的社会和政治争论。她在文化方面的影响遍及两岸三地,自2004年以来,她还一直在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马家辉说,龙应台直言不讳的批评偶尔会让大陆领导人难堪。

  2006年,她就大陆时事杂志《冰点》被停刊一事向胡锦涛主席提出质疑,写了一封题为《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的公开信。

  她2009年的著作《大江大海1949》讲述了内战和1949年国民党支持者逃往台湾的事情,在大陆遭到当局的封杀。

  马家辉说:”龙应台现在不仅是作家、评论家,还是一位部长,北京领导层不得不面对面地跟她打交道。北京对这样一位文化部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对此我们很感兴趣。”

  据香港大学公共事务办公室发言人说,龙应台将于本月中启程前往台湾,为接任新职务做准备。自2008年以来,龙应台一直是香港大学的”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在香港大学公共事务办公室发布的告别声明中,龙应台说,在香港的经历开阔了她的视野,将有助于她应对未来的挑战。

  她在声明中说:”香港是我钟爱的城市,港大又给了我安身立言的环境,香港的经验,使我的视野更为开阔。我对香港,充满感恩。”

  通过该办公室,龙昨天拒绝发表进一步评论。

  香港作家、文化评论员梁文道说,龙应台是不可多得、有广阔视野的重要的文化专家。

  他说:”龙将是最有能力帮助马英九总统提出重要文化战略、以台湾的软实力反击大陆的人物。”

  ”过去几年,因为置身香港,给她提供了很多与大陆学者甚至喜欢她的大陆人之间面对面接触的机会,龙应台在大陆年轻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马家辉说,龙应台还是推广文学产品的专家,尤其是她自己的著作。

  他说:”龙善于利用自己的个人关系和影响推广其文化产品。她是善于策划和推广文化产品的很少见的作家和文人。”

  ”她懂得如何与媒体和出版商打交道以符合她的出版计划。”

  1981年成立的文化建设委员会是筹划和监管台湾文化部门的最高机构,包括向大陆观众推介台湾艺术团体。

  笔名南方朔的驻台北政治评论员王杏庆说,虽然龙善于推广自己的文化产品,但她现在必须领导台湾其他文化专家,在大陆市场寻找商机而不依赖台北的经济支持。

  他说,要劝说文化部门的同事改变其传统心态,对龙应台来说是”棘手的难题”。

  因为2004年以来一直居住在香港,龙应台获得了香港的居留权,但据说为了获得文化部长的新职位她已放弃香港居留权,为的是避免政治争议,因为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家张麟征教授说:”龙应邀加入马英九内阁,因为马英九政府未能找到其他合格的人物来填补这个具有挑战性的位置。”

  ”文人都愤世嫉俗,不容易满足。她也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如果她改革台湾的文化政策,可能会与马英九一起分担很多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这里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