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王立军事件”不透明的反思

作者:宋鲁郑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2-13

本站发布时间:2012-2-13 22:21:24

阅读量:22次

  2011年11月,我在应中央党校约稿而成的《政改:中国没有榜样》(随后发表至博客)一文中提出,中国的政治要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的越来越透明。透明可以终止谣言,可以建立公信力,更可体现执政党的自信。想不到的是,仅仅几个月之后,就发生了检验和印证这一思路的 “王立军事件”。

  王立军是中共党内一名副部级而且知名度甚高的高级干部。客观来讲,如果这样的干部出现非正常事件,事件之初往往不会被媒体曝光。但这一次,中共显然打破惯例:网络媒体不仅报道,微博更可以自由评论。传统纸媒也同样给予突出的版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重庆市政府开中国先河,以微博的方式宣布王立军“休假”。

  尽管我们也赞同任何透明都要一步步的来,但这一次,对王立军事件,公众并不满意。至少有两点十分关键:第一,王立军做为一名打黑英雄,到底犯了什么错误?第二,王立军为什么去美国领馆?谈的什么?这可不是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仅仅说这是一个“孤立事件”,“已经解决”就可以的了。

  当然,这次中国放开报道和讨论本身,就已经表明,这些疑问都会在不久的将来揭开谜底。只是在所有的信息公布之前,谣言就仍然有市场。

  王立军事件发生后,不少观点都提到西方如何透明,应该做为学习的榜样。不过以本人来看,西方的这种透明未必有资格成为中国的榜样。不过,看看美国的透明度做法,或许更能理解中国。

  远的不说,仅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发生的“虐囚”、“在伊拉克屠杀平民”以及在塔利班阵亡士兵身上洒尿,都是通过知情人放到网上才真想大白。特别是维基解密,曝光了大量的美国国内外机密。而这些机密,显然是不适合美国百姓知道的。维基解密虽然部分满足美国百姓的知情权,而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却被一起离奇的“强奸案”送进监狱。而众多信用卡公司也同时宣布冻结转移给维基的捐款。而背后的内幕,至今无人知晓。

  至于某些已经得到充分曝光的事件,其结局却也令人难感公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法国大选一度支持率最高的卡恩,在宾馆发生离奇的“强奸”事件。美国各大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报道,特别是卡恩戴手铐、穿囚服的形象随着电视走向全球。虽然最后司法证明他无罪,但他在政治上已经形同被谋杀:被迫辞去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总裁职务,退出法国大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不到西方一向宣扬的“无罪推定”原则,卡恩甚至连保释都被拒绝(关于美国的司法公正,还有一个新例:涉嫌在2005年指挥屠杀24个伊拉克平民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士伍特里奇被降至最低的二等兵,不过他无需坐牢来抵罪)。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美国在“王立军事件”的表现。王立军应约(不是闯馆)进入美国驻成都领馆 ,而且滞留一天,美国相必已知来龙去脉。只要以他们自豪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处理之,也用不到全球关注中国的人猜来猜去。不料,美国这次竟以中国为榜样,打开了太极。先是领馆拒绝回应(是不是很像中国宣传机构过去的做法),后来也只是承认王立军来过。如果说涉外领馆需要外交授权,但在白宫例行记者会上,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努兰仅重复外界已知的事实:如王立军确实以副市长的身分要求在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会面,会面时间事先排定,美方人员和他见了面,后来自愿离开(排除了避难的可能性)。但却拒绝谈论涉及与难民身分或避难等有关的话题,也拒绝透露王立军在领事馆谈了什么。

  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的发言人制度还是个新生事物,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会出现一些“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之类的经典名句(哪个国家都有类似的惊人之语,欧洲寒流,法国国务秘书诺拉•贝拉发表博客文章建议“无家可归者应该避免外出”)。但在新闻发布会上,却不会拒绝回答。

  对于美国的做法,我们自然可以认为,就算它没有必要去满足中国百姓的知情权,但是不是有必要满足一下美国百姓的知情权呢?更何况美国这种满足中国百姓知情权的做法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今年冬天,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就公布了PM2.5的大气监测指标,引发网民力挺。

  显然,美国之所以隐瞒,一种可能是,这件事太小,没有什么大做文章的地方,所以故意神秘一下,反而令外界展开想像的翅膀,令更多的谣言再飞一会。另一种可能是,这件事如果公布出来,会影响到美国的利益。所以外界也有猜测,美国不敢得罪中国,更不愿意影响到即将举行的双方首脑会晤。如果真相是这样,只能印证中国在全球的份量。美国都不敢的话,王立军将会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所以,以美国为例,我们固然一方面要求中国越来越透明,但显然不能苛求。

  “王立军事件”发生后,一种猜测是党内斗争,党内竞争。并企图把中国的政治宫廷化,污名化。其实,世界各国都承认,政治本身就是残酷的,肮脏的(这也是我反对大众参与的原因之一)。今年是美国和法国的大选年,美国前驻华大使、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之一洪博培退出竞选时,发表了这样的宣言:这次竞选是为了加强美国的领导,必须有大胆的想法,但实际上竞选却堕落成消极的人身攻击。这样的竞选不仅对美国人民是不值得的,而且对目前美国所面临的严重形势也是不值得的。他随后宣布支持罗姆尼,而在此之前,他还攻击罗姆尼是在分裂国家。另一位共和党候选人金里奇,是共和党和克林顿政府对抗的代表人物,曾带头弹劾行为不检的克林顿,自己却与一名国会女助理私通。金里奇的前妻日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爆料,金里奇在两人婚姻期间就有情妇,还曾要求她和“小蜜”和谐共处,一起来侍奉他。 而法国,就在现在,在中国访问的法国执政党(UMP)主席科佩公然批评民意调查持续领先的社会党总统竞选人奥朗德缺乏国际事务经验,尤其对中国更是不足。一个执政党主席在第三国—-而且意识形态极其不同的国家,批评自己的竞争对手,寻求支持,堪称奇事。为此,奥朗德竞选总部发言人布鲁诺•勒胡(Bruno Le Roux)反击他为胡说八道。大概他们觉的有必要在一个“专制和独裁”的国家,亲自展示一下民主的优越性吧。

  政治的本性无法改变,衡量的标准只能是看最后的结果。至少我认为,中国目前的党内激烈竞争,整体上是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它实际上也起着权力制衡和监督的作用。在中国不适合搞西式多党制的情况下,这不妨看作是次优的选择。正是由于这种竞争,才会有对不同模式的探索,也才会令许多贪腐官员东窗事发。假设事后证明王立军真的有问题,哪么这种党内竞争显然是起着相当的积极作用的。

  在这里,我还想做一个假设:如果此类政治色彩的事件发生在西方,会是什么结局?我想,很可能就被“精神病”了。2011年发生在挪威号称二战以来最惨烈的针对政府和执政党的爆炸案、持枪杀人案,凶手竟然最后被定为精神病。要知道,此人行凶前曾长期精心策划,还发表长篇宣言,平时更无精神不正常表现,怎么就瞬间摇身一变成了精神病患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遇刺,凶手虽然当场就擒,最后也以精神病为由无罪释放—-美国的做法比挪威还高明一些,挪威虽然宣布凶手是精神病,但要长期关押。2011年新年之际,美国国会女议员吉福兹被枪击,另有六人死亡。警方竟然也宣布凶手有精神病史。这就奇了怪了,怎么西方国家的精神病患者专和政治人物过不去?台湾是另一种做法,“三一九”枪击案的嫌犯不是精神病,但离奇自杀身亡。不知道这是华人特色,还是民主到了台湾有了变异。或者台湾的民主还比较原始,仍然处于美国肯尼迪的阶段?

  最后,还是要谈一谈王立军事件对重庆模式的影响。正如一场全面的危机仍然没有彻底否定美国模式,一个王立军个案也同样不会否定重庆模式。相反,就在王立军事件之后,广东又开始高调打黑。这显然是重庆模式的扩大和延伸。在这里,不妨引用法国《世界报》对自由派学者吴思的采访,做为回应:《世界报》驻京记者指出,这两种模式事实上有一定的互补性,因为重庆和广东发展水平不同,需要也就不同。文章引述中国史学家吴思指出,薄熙来的麻烦如果真的 导致重庆实践搁浅并不是好事,因为探索不同道路的人少了,这对中国改革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吴思认为,那些自称是自由派的人应当学会宽容。如果中国只有自由派,就不是真正的自由派了。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