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如小悦悦事件,甘肃和江苏的校车事故导致数十名学童死亡,广东的歹徒砸校车事件,看起来是些个案,但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却发人深思。这些事件透露出当事人对人的生命的冷漠。受害者都是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多么需要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但无辜的生命就那么轻易地逝去。校车问题,几乎旷日持久,但相关主管部门以种种理由不作为,听任一些承包者让廉价的旧车挤满了数倍于规定座位的孩子上下学。致使事故频发。有人说,小悦悦所处的是一个来自各地的移民杂居的地方,因而人们没有传统社区那样的亲近感,大家都是陌生人,所以无人出来相助、抢救,似乎是自然的事情。可是,假如小悦悦就是这些不相闻问的人自己的孩子,那他们肯定会迅速抢救。不是自己的亲人,就可以如此冷漠以对了吗?当然更恶劣的是让车在她身上继续压过去。这种观念反映的是传统的以宗法关系为核心的狭隘的情感。本来,关爱自己的亲人,是人的自然情感。但在文化多元的时代,仅此已经不够了。陌生人的日常生活也许与自己并无关系,大家也不必相互牵扯。但在生命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人起码的怜悯同情慈悲心是何等地珍贵。施以援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否则就是不具备基本的人性。甚至中国古代的贤哲也强调泛爱众,仁者爱人,不是满足于只爱自己的亲朋。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个美好的理想,是把对亲朋的爱扩展于四海的结果。理想有超越现实的属性,但如果一切以现实为依归,毫无理想的感召力,那人与动物还有什么实质的差别呢?
   这种终极的人文关怀具有普遍的意义,甚至超越了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个人,是普遍的价值,也是人道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政治时代,被夸大的阶级斗争观念散布仇恨的种子,让人们不光相互冷漠,而且相互争斗、仇杀。在结束阶级斗争为纲的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在相当程度上只关注物质条件的进步,大概是曾经穷惯了,穷怕了。发展固然重要,但发展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人的尊严和幸福?物质条件的满足是幸福的一个指标,但不是幸福的全部。今天相当一些人把幸福与物质条件划上了等号。一个人人相互冷漠,只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是可怕的。即使面对满屋的金银财宝,人们也并不真正幸福。西方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存在道德沉沦、特欲横流的倾向。但毕竟宗教和道德的教育也还有相当的支撑作用,使社会不至于在相互冷漠中毁灭。今天的中国更不应当是物欲横流、道德精神沦丧的社会。现在是深刻地反思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反思我们的基本价值的时候了。在全民培育人文关怀的精神,确立珍爱生命的普遍观念,加强道德修养,乃强国固本之道。
  
   (本文原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