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美国知识界对于中国崛起认知的变迁和中美关系

(2012-02-20)

早报导读

● 张云

纵横天下

  中国副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的正式访问举世瞩目,原因不仅是因为他最可能是今后十年中国最高领导人,更重要的是中美关系的未来关乎今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尽管冷战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并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当前中国无论在硬实力还是在软实力上仍然与美国差距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于中国崛起带来影响的判定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开放性问题(open question),这些判断的主要来源就是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的美国的知识界。究竟美国知识界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是否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构成威胁?如果构成威胁的话将会是什么样的威胁?中美会走向合作还是对抗,还是新冷战?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将会决定今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而且对于这些问题答案的判断也会成为中国对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进而影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发展。因此正确,全面,系统地了解美国知识界对于中国崛起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期: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讨论的开始

  在冷战结束前,中国几乎没有成为美国知识界的主要题目,更不用说中国崛起的讨论。冷战中美国长期关注的是来自苏联的威胁,以及冷战末期的日本经济威胁。直到冷战结束和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的讨论才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参与讨论的主体主要两类人,一是对中国有第一手接触的与中国相关的媒体人和少数的中国问题专家,另一类是少数从事安全战略与政治学研究的学者。虽然此时的有关中国是否会成为美国的威胁的讨论尚初露端倪,但是隐藏在这些讨论背后的基本判断逻辑几乎覆盖了之后20年左右美国知识界对于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的讨论的主要方面。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纽约时报》原驻北京分社社长尼古拉·克利斯托夫(Nicholas D. Kristof),他认为中国军事能力低,不具备挑战美国和国际权力平衡的能力,体现了现实主义乐观派的逻辑。同时他还认为中国既没有当年德国,日本的军国主义扩张倾向,也没有美国那种在本地区独霸的门罗主义主张。这也就是说中国没有对外扩张的意图,代表了自由主义乐观派的逻辑。

  后者的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他认为中国将最终成为美国的威胁,事实上他的一些论述构成了之后“中国威胁论”观点的主要逻辑支柱。第一他认为从19世纪开始,所有的大国都走了一条强硬并且常常是破坏性的道路,中国无疑会在今后几十年内走同样的道路,体现了现实主义悲观论的“国强必霸”逻辑。第二,他认为中国这样的非民主国家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与美国不同,双方存在着本质上的对立,体现了自由主义悲观论的逻辑。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