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栎枫:中国的政治改革不应缓行

(2012-03-07)

早报导读

● 周栎枫

中国聚焦

  最近几年就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的言论一直在持续发酵,从专家学者、社会精英到普罗大众均呼吁政治改革,甚至中国总理温家宝也多次在国内外的公开场合,提及中国应该进行政治改革。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系列文章《深化改革认识论》,更将政治改革的话题继续加热,此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已于日前面世,开宗明义指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

  此文一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文中所说的“改革”,已不是既往所指的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异常明确地提及了政治体制的改革。这对《人民日报》而言是异常罕见的。随之,《人民日报》属下的《环球时报》也发出了政治改革的呼声,并指出:“围绕改革的最大共识,是‘必须改革’这个判断。该判断来源于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带来的好处,也来自其他一些国家拒绝改革或改晚了导致‘革命’,甚至国家解体的教训。”对中国而言,官媒的声音来自官方的意旨。因而,《人民日报》传达出的应是中共高层的意愿,或许他们已经意识到不进行政治改革所存在的深刻危机了。

  中国自19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中共建政后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众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政治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甚至基本未予进行,于是积累了太多的社会矛盾。缺少权力制衡机制,社会监督成了空谈,导致官场的贪污腐败愈演愈烈;法制的缺失,致违法事项无日无之;社会贫富差距愈拉愈大,导致社会动荡加剧,以致每年爆发十几万起的群体性事件。由此引起的社会稳定度的急剧下降,令高层感到压力愈来愈大,必须考虑进行政治改革,以解决国家的发展与长治久安的问题。

  再者,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已进入社会转型期。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官员是“摸着石头过河”,到了今日,很多官员既不愿意“摸石头”,更不愿意“过河”,而是要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也因此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此一来,使中国陷入了“转型陷阱”,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无论从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还是谋求社会发展的角度,中国都迫切需要进行社会政治改革。这也是当前对于政治改革的共识。今年是启动中国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20周年,如果说南巡讲话开启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南巡讲话20周年也为今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

阻挠改革的力量强大

  按照官媒的动向,政治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须知,对中国而言,政治改革彷如进入深水区,操作起来绝非轻松易举之事。因为政治改革会涉及诸多敏感议题与领域。中国是一党专制的社会主义制度,政治理念、执政理念、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分歧。再者,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包括官员阶层及其亲属、私营企业主等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担心政治改革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更有一帮党内保守派,会极力阻挠政治改革。

  虽说中国上下对政治改革已达成共识,政治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政治改革的要义是什么?又如何进行政治改革?可谓众说纷纭,甚至会产生甚多分歧。政治改革不仅仅是要解决今日中国官场贪污腐败的政治难题,更主要的是要在宪政民主的道路上迈出步伐。比如,解决党政分离、党凌驾于政府之上的问题;解决政府与官员权力的制约、监督的问题;实现民众充分享有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民主自由权利的问题;保障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问题,等等。而且,在这些问题上,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要有具体的法律规范。比如,党政分离已经说了多年,而近年来却是各省各市,都由党委书记兼任人大主任这种怪事。

  至于如何改则分歧更多。有些人主张采取渐进式,似乎是仿照康梁的“改良”方式;而有些人则主张激进式,即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方式改革。其实,不论是渐进式,还是激进式,应该都是“改良”。即在现有的政治框架下,逐步建立权力制衡与监督的机制。这或许可以视之为不动干戈的柔性方式。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