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认为坚持九二共识对台湾至关重要

马英九认为坚持九二共识对台湾至关重要

令人好奇和想问的是,大陆曾经口口声声说不排除也不排斥愿意和民进党进行交流接触;而民进党人士也不断说过在不影响「主权和国格」情况下,愿意和中国进行交流互动。特别是在二0一二总统大选期间,代表民进党参选的蔡英文亦说过几次愿意和中国接触互动的谈话。

这表示共产党和民进党之间,其实都有和对方交流互动的意愿和需求,只是双方迄今都还在犹豫与周旋在「一中原则」与「九二共识」的争执与坚持中打转。使得民共之间的籓篱和芥蒂一直打不开,这是双方的损失,也是两岸问题一直难以大开大阖前进的原因。

民共之间的问题当然双方都有责任,但身为大国的中国,似乎更应该以接纳与包容的心来和民进党进行接触与互动,亦应广泛全面地和台湾各界保持交流互动。这将是两岸关系能否往良性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值得大陆深思以对。

大气大度接触民进党。大陆国台办在二月十五日上午举行例行发布会。有记者提问称:民进党在败选的检讨里面,他们提到了“九二共识”部分,他们说这个“九二共识”像着西装的Party一样,民进党坚持不穿西装,就没办法来参加Party。对于这样的检讨,请问国台办有什么样的回应?
对于记者的提问,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表示,“九二共识”客观存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两岸协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范丽青的说法确实是目前两岸关系客观维持互动与稳定的基础,但坦白进一步剖开来看,这应该说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目前交流互动的基础。

对另外拥有百分之四十五至四十七支持度的民进党而言,却仍然不承认、不接受这个相对还不够稳固与全面的「两岸基础」,亦可以说是两岸之间的「半套基础」。而这个基础其实可以说是有一定的脆弱性与浮动性。

这对两岸关系全面与稳固地发展是不足与不耐的「间歇暂时平衡」现象。长久而言,不足以恃,不足可取,亟待调和与整合,才能使两岸关系往一个全观与稳固的方向前进。这虽然难度很高,但若大陆能够在现行的「两岸基础」上与民进党坦承检视、理性研商、互惠各求,或将有磨合与开朗的机会出现。

毕竟,民进党此次大选失败,两岸关系已经被认为是其中的大碍。此时,大陆若能大度大气地与民进党接触,或许将有机会找到适合双方的方式出现,亦说不定,值得大陆三思而行。

友善大方接近绿营支持者。前述建议大陆大气大度接触民进党,其实也正是建议大陆亦要友善大方地接近绿营的支持者。毕竟,民进党一直以来都拥有百分之四十五至四十七的民意支持度,这其实已是接近半数民意的支持事实,已经和国民党不相上下,竞争与抗衡之激烈,在历次的选举中均历历可考。

由此可见,大陆除了接触民进党之外,亦应该跳脱有色眼光与绿营支持者广泛亲切地接近。其实从此次大选中,不能排除完全没有绿营支持者因为担忧两岸关系的倒退与失和,将会造成台湾的经济境困加深,使得生活不好过,无法安心经营家庭和个人起居。正因为这个现实的问题,使得马英九能够在激烈与危险的选举当中获得胜选,这当中谁也不能说马没有获得一些求安稳的绿营选民的支持呢?这个人心思安思变的考虑,其中的关键因素正是两岸关系安稳与否的显然证明。

因此,大陆应该一边与民进党接触,亦要一边与绿营支持者接近,只要抱着友善与大方的态度与人交流,相信绿营支持者未必是会排斥的。大陆对此应该早有所知,若能具体而为,对两岸关系良性与全面地开展,将帮助良多。

诚心诚意靠近广大的台湾民众。近四年两岸关系的有效与友善改变,确实让台湾人民体会与领受到一个稳定与健康的两岸关系,的确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也是台湾混乱政局的一颗安定剂,如果没有这颗两岸之间的良药,恐怕台湾的政治局面与社会层面,将不会有现在的稳定态势出现。

从此次大选期间的激烈对峙与竞争,原本各界还担忧会不会有「子弹选举」的骨牌效应出现,会不会有不甘心败选的社会运动和街头抗争出现。所幸在人民冀求安定、安心、安康的需求下,这场激烈而平顺的大选终究安然、安静地结束了。这是台湾人民的骄傲,也可以说是稳定两岸关系的成果。

由此可见,广众的台湾人民是期待与殷望两岸关系走向稳健与有望的发展途径,许两岸人民一个安和乐利的生活。是以,大陆应该积极诚心诚意靠近广大的台湾民众,给台湾人民一个目前维持现状,未来期待有好而渐康的发展的想象空间。这应该是大陆各方应该深思熟虑的要务。

人是理性也是感性的动物,需要理性的安稳保障,也需要感性的窝心安抚。大陆一直倡导的「以人为本」,用在经营两岸关系的发展与维护上,应该是最好的一句潜台词,若能转化为最好的一件对台的具体政策,将是两岸人民的幸福与安稳的支柱。

大陆要如何把握时机与良缘,使两岸人民都能够享浴在理性与感性的氛围和事实之上呢?这必须智慧与格局来决定,而关键就在为与不为而已!

注:《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大家投稿,请把文章发送到:按键 tougao@bbc.co.uk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