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

CDT 档案卡
标题:【CDT报告汇】开放技术基金会:中国APP设置“数字门槛”将海外用户挡在墙外(外二篇)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4.11.15
主题归类:中国数字极权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

开放技术基金会 (Open Technology Fund):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推进全球互联网自由。我们支持以抵制压制性审查和监控为重点的项目,使全球公民能够在网上行使其基本人权。

一、开放技术基金会:中国四分之三APP需要实名注册

中国社交媒体实名制是当局实施审查与控制的重要手段。然而,这些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服务于国内用户,也早已扩展至海外。12日,开放技术基金会 (Open Technology Fund) 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实名制一方面通过提高外国用户的“使用门槛”维护中国当局的“意识形态安全”,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国社交媒体在海外的影响力。

img

报告封面截图

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社交媒体网络的实名注册制度 (Real-Name Registration, RNR)。作者指出,这一制度将用户的线上行为与其身份绑定,其目的是消除用户的匿名性,从而使政府能够精确监控网络活动。具体而言,注册主要通过手机号绑定、身份证扫描及其他身份验证方式进行。

报告发现,75%以上的中国社交媒体应用要求某种形式的实名制,其中许多应用对全球用户同样实施实名注册要求。报告认为,实名制政策既是中国当局防范“敌对思想”的工具,也是监控国内外互联网的重要措施。尽管这些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内网络环境,但它对海外依赖中国社交媒体平台的华人群体产生了显著的访问障碍。

具体而言,这些障碍可分为硬性障碍和软性障碍。硬性障碍包括应用商店的下载限制及海外电话号码无法注册;软性障碍则包括要求提交身份证件和跨账户验证等,这些虽未直接阻止访问,但因用户隐私顾虑可能降低使用率。研究显示,超过35%的用户无法完全访问相关平台,其中约43%受限于电话号码问题,38%因应用商店限制而受阻。

报告指出,自2017年中国实行实名制政策以来,社交媒体应用的全球下载量大幅下降,部分应用的下载量甚至减少了82%。这一趋势表明,实名制政策在实现监控目的的同时,也显著阻碍了中国应用的国际扩展。尽管中国近年来积极推动“大外宣”,社交媒体平台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原本具有巨大潜力,但由于政策限制,这些平台未能有效发挥作用。这最终导致“墙内”和“墙外”的信息流通未能因共享同一平台而更加顺畅。

此外,报告发现实名注册政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异显著。亚太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限制相对较少,而欧美及中东北非地区的限制则更为严格。这表明中国可能有意对不同地区采取差异化策略。报告特别指出,海外华人因普遍依赖中国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进行职业交流及与国内亲友联系,因此受影响尤为严重。

最后,报告指出,实名制政策与访问障碍共同形成了一种新的地缘战略边界,将“安全区”与“潜在威胁区”分隔开。这种政策对全球互联网治理和跨国社群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报告呼吁美国政策制定者关注这一类“中国网络权力扩展”的结构性挑战,并通过制定全球数字契约等框架来应对中国政策对数字权利的侵蚀。

二、西藏正在变成下一个高科技殖民地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 (ASPI) 高级研究员詹姆斯·莱博尔德 (James Leibold) 是《出售维吾尔人》一书的作者之一。他因揭露中共当局在新疆对维吾尔人的镇压而广为人知。2024年11月12日,他在杂志《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 Journal)上发表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当局如何通过自1994年以来实施的援藏计划实现其背后的殖民主义意图。

img

文章封面截图

援藏计划是在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作者引用官方说法称,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将西藏的地方单位与内陆省市和国有企业配对,引入汉族的专业知识、资源和资本,以“促进西藏的快速发展和长期稳定”。然而,莱博尔德指出,这一计划也是北京殖民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牺牲藏族等本土少数民族利益为代价,巩固汉族的统治地位。

作者指出,在庆祝援藏计划三十周年的宣传中,汉族救世主情结尤为显著,类似于历史上的殖民项目。援藏干部在宣传中被塑造为新一代“建设者”,被描绘成高尚的拓荒者和殖民者,致力于改造西藏的“荒原”。相对而言,原住民藏族则被描绘为虽拥有丰富资源却懒惰、不具备发展能力的群体。

然而,作者进一步指出,尽管官方宣传将援藏干部塑造成英雄,但实际情况却更为复杂。许多援藏干部不仅要面对高原反应、健康问题和孤独感,还需应对与当地藏族社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信任。一些汉族干部甚至被指责优先考虑个人福利和职业发展,而非真正为藏族人民服务。这种现象导致藏族对援藏干部的普遍反感,甚至戏称他们为“吃藏干部”或“候鸟干部”。

“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共加大了对援藏项目的投入,不仅通过爱国主义宣传,还增加了对援藏人员的激励措施。”通过这些激励政策,中共试图吸引更多汉族人才赴藏,从而进一步巩固汉族在该地区的存在。同时,这些援藏干部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和政治机构的骨干。然而,作者表示,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引发了藏族对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深刻担忧。汉族定居者在享受高薪和福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藏族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莱博尔德特别提到,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加速汉族对西藏的殖民化。西藏目前是中国唯一少数民族占主体的自治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族群体难以适应高原环境。然而,基因工程的突破可能帮助汉族人克服高原反应等生理挑战。例如,对EPAS1基因的研究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可能使汉族定居者更适应高海拔环境。这些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对西藏未来文化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忧虑。

最后,作者表示,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揭示“援藏计划”背后的殖民主义意图。他还警告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西藏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文化同化和人口结构变化的挑战。

三、中国是否赢得了全球南方学生的青睐?

近年来,“留学中国”成为许多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学生的选择。据悉,2018年,中国接收了来自196个国家的49.2万名国际学生。对此,中国官方也积极推动,并欢迎这些学生前往中国学习。通过提供大量资助项目,例如“一带一路学院”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中国希望借助“教育公共外交”赢得这些学生的认同。在2018年,就有12.8%的国际学生获得了这种资助。然而,这些留学生如何评价中国的留学项目呢?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侯越在杂志《中国制造》发表文章,评价了这一政策,并指出中国因此赢得了大量留学生的好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软实力。

img

文章封面截图

作者及其团队通过调查发现,87%的受访留学生对中国抱有好感,而对美国持相同看法的仅为31%。这一现象在来自中东地区的留学生中尤为突出。

在问卷中的开放式回答部分,许多受访者提到了“中国模式”一词。基于此,作者进一步请学生具体阐述他们对“中国模式”的理解。通过文本分析工具,作者总结出三个关键主题:

  1. 学生们认为,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独特结合,其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他们指出,中国模式在帮助人民脱贫、推动经济繁荣和引领技术进步方面表现尤为出色。
  3. 学生强调,这种模式蕴含了一种深植于文化中的勤奋工作精神。

虽然学生们对中国的治理方式提出了各种批评,但他们普遍对“中国模式”持积极的联想。

作者指出,这些观点与传播学者玛丽亚·雷普尼科娃 (Maria Repnikova) 的观察相呼应。雷普尼科娃在2022年的研究中提到,全球南方国家普遍“认同中国经济成功的故事以及共同发展的理念”。

此外,调查中一个常见的评价是“中国是最佳经商之地”。一些学生在完成留学后,与中国建立了商业和贸易联系。另一项独特的经历是几乎所有留学生都必须学会使用VPN来“翻墙”访问被限制的国际互联网。这一现象成为许多受访者希望中国改善的地方之一,特别是提升媒体自由度。此外,批评的声音还涉及语言障碍、种族歧视以及对外国学生的不平等待遇等问题。

最后,作者表示,中国通过教育公共外交在全球南方国家中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尤其在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传播和合作态度方面表现突出。然而,语言、文化和政治壁垒依然是中国软实力扩展的主要障碍。未来,中国需要在改善对外交流和处理敏感问题方面投入更多努力,才能更广泛地提升其国际影响力。